首页> 中国专利> 模拟双重环针迹结构和形成该针迹的多根针缝纫机

模拟双重环针迹结构和形成该针迹的多根针缝纫机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以往的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构相比,形成富于伸缩性的新颖的模拟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构的多根针缝纫机。由多根机针、弯针、钩构成,该多根机针在与织物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并上下运动;该弯针保持下装饰线,仅进行与机针的上下运动同步地向机针排列的方向的往复运动,在进行往动时钩起由从下止点上升的机针形成的针线线圈,在进行复动时从针线线圈脱离;该钩与主轴连动地往复运动,在进行往动时与钻过各针的针线线圈而突出的弯针前端部的下装饰线卡合,向织物进给方向跟前侧扩张并形成下一个线迹,所以形成在下降的多根机针之中仅最端部的机针进入的线圈。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13225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210456833.X

  • 发明设计人 堂安治;向井裕亲;

    申请日2012-11-15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王诣然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8:43:1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6-23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D05B 1/08 专利号:ZL201210456833X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变更后:株式会社飞马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日本大阪府 变更后:日本大阪府大阪市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6-12-21

    授权

    授权

  • 2014-12-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D05B1/08 申请日:201211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6-0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贯穿织物形成的多列平行的针线针脚和在织物里面 与各针线针脚结合的下装饰线构成的新颖的模拟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 构和形成该针迹的多根针缝纫机。

背景技术

由JISL 0120确定的针脚规格406、407的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构, 由贯穿织物形成的二或三列平行的针线针脚和在织物里面与各列针线 针脚结合的下装饰线构成,该下装饰线成圈地穿过各列针线针脚的同 时形成的针线线圈,其一侧被曲折地挂在接着形成的各列针线线圈上, 而且从一端的针线针脚列的针线线圈出来的下装饰线,做成了穿过在 其前后形成的针线线圈的形态。

形成上述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构的多根针双线锁缝缝纫机,具有 保持针线并在与织物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与主轴连动地上下运 动的二或三根机针和弯针,该弯针保持下装饰线,进行与机针的上下 运动同步并向机针排列的方向的往复运动和由向织物进给方向的前后 运动形成的椭圆运动,并将由上述各机针形成的针线线圈钩起。

在下述专利文献1及2中,公开了上述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构及 多根针双线锁缝缝纫机。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1807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33904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的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构相 比,富于伸缩性的新颖的模拟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构和形成该针迹结 构的多根针缝纫机。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与技术方案1有关的发明的模拟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构,是做成 如下形态的针迹结构,由贯穿织物地形成的多列平行的针线针脚和在 织物里面与各列的针线针脚结合的下装饰线构成,该下装饰线做成从 一端列的针线针脚的针线线圈成圈地穿过各列的同时形成的针线线 圈,除了前端的线圈挂在另一端列的针线针脚中的下一个针线线圈之 外,不挂在其它列的针线针脚中的下一个针线线圈上,而且从上述一 端列的针线线圈出来的下装饰线向前后分开,成圈地穿过前后的针线 线圈。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形成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模拟双重环下装 饰针迹结构的多根针缝纫机的发明,由多根机针、弯针、钩构成,上 述多根机针保持针线并在与织物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与主轴连 动地进行上下运动,上述弯针保持下装饰线,仅进行与针的上下运动 同步地向针排列的方向的往复运动,在进行往动时钩起由从下止点上 升的机针形成的针线线圈,在进行复动时从针线线圈脱离,上述钩与 主轴连动地往复运动,在进行往动时与穿过各机针的针线线圈而突出 的弯针前端部的下装饰线卡合,向织物进给方向跟前侧扩张并形成下 一个线迹,所以形成下降的多根机针之中仅最端部的机针进入的线圈。

发明的效果

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模拟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构,成圈地不变地 穿过各针线线圈,不像以往的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构那样,穿过各针 线线圈的下装饰线的一侧曲折地挂在接着形成的各列的针线线圈上, 在一端的列的针线针脚中,前后的针线线圈不挂在下装饰线的线圈上, 仅由一根下装饰线连结,由下装饰线产生的前后的针线针脚的结合力 弱,所以针迹变得容易伸缩。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多根针缝纫机,能够获得技术方案1的 发明的模拟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构。

另外,形成以往的双重环下装饰缝的多根针缝纫机的弯针,以沿 着由合成与织物进给方向直行的方向的往复运动(左右运动)和向织 物进给方向的往复运动(前后运动)形成的椭圆轨道运动的方式构成, 但在本发明的多根针缝纫机中,弯针仅进行向机针排列的方向的往复 运动,因为不需要使弯针向织物进给方向前后运动的机构,所以弯针 驱动机构被大幅度地简化,同时弯针的高速驱动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平式连锁缝缝纫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配置在图1所示的缝纫机的筒形底板内的弯针和钩的俯视 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钩的动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钩的动作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针迹形成过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下一个针迹形成过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再下一个针迹形成过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再下一个针迹形成过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再下一个针迹形成过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再下一个针迹形成过程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再下一个针迹形成过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再下一个针迹形成过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再下一个针迹形成过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再下一个针迹形成过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筒形底板2的平式连锁缝缝纫机的外观的图,除 了具有在针线针脚上装入上装饰线的分纱器1等机构以外,与已知的 多根针双线锁缝缝纫机没有不同,图1所示的缝纫机的外观结构不是 本发明的特征部分,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2是表示筒形底板2的内部结构的图,由弯针3和钩4构成, 该弯针3利用保持下装饰线并省略图示的往复运动机构,在与织物进 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仅进行往复直线运动,在进行往动时钩起由从下止 点上升的上针形成的针线线圈,在进行复动时从针线线圈脱离,该钩 4利用动作机构在水平方向往复转动,在进行往动时由形成在前端的 钩槽4a(参照图4)与穿过了上述弯针3的孔眼3a的下装饰线卡合地 捕捉该下装饰线,将该下装饰线向织物进给方向跟前侧扩张,该钩4 的动作机构如图2~图4所示,包括从底座5向筒形底板2内伸出地 被水平地轴支承、被固定在与主轴连动地旋转的下轴6的筒形底板2 内的一端上的偏心轮7,被轴支承在缝纫机机框8上并在垂直面内往 复转动的杆9,连结上述偏心轮7和杆9的中间部的连杆11,将中间 部轴支承在缝纫机机框8上、一端与上述杆9的上端连结、利用杆9 在垂直面内的往复转动在水平面内往复转动的水平杆12;上述钩4由 止动螺钉13(在图2中表示了该止动螺钉13的轴部)固定在水平杆 12的另一端部上。

固定在水平杆12上的钩4,如上所述,与水平杆12一起在水平 面内往复转动,但为了能够调节前端的旋转半径,在钩4的安装基部 上形成了长孔14,在该长孔14的范围内水平杆12能够进行出入来调 整位置。

上述杆9也在中间部形成了纵向的长孔16,由穿过该长孔16的 止动螺钉17可调整位置地连结着连杆11,通过上下调整连结位置, 能够调整杆9及钩4的往复转动量。

上述实施方式的弯针3进行往复直线运动,但也可以将与下轴6 连动地进行往复转动的摆动轴沿着织物进给方向配置在筒形底板内的 下部,通过该摆动轴使弯针3在垂直面内往复转动。

另外,对于钩4来说也可以不进行往复转动,而由任意的往复运 动机构进行往复直线运动,在进行往复转动的情况下也不被图示的动 作机构限定,能够使用其他任意的动作机构进行往复转动。总之,只 要能够使钩4往复转动,可以使用无论哪一种结构的动作机构。

接着,对由上述缝纫机形成的模拟双重环针迹结构进行说明。图 5~图14所示的针迹结构,表示通过使用三根机针19a、19b、19c, 不使用上装饰线形成的针迹结构,由三列平行的针线针脚23a、23b、 23c和在织物里面上与各列的针线针脚23a、23b、23c结合的下装饰 线20构成,上述三列平行的针线针脚由针线针脚23a、针线针脚23b 和针线针脚23c构成,针线针脚23a是由右端的机针19a形成的第一 列,即右端的一端列的针线针脚,针线针脚23b是由中间的机针19b 形成的第二列,即中间列的针线针脚,针线针脚23c是由左端的机针 19c形成的第三列,即左端的另一端列的针线针脚。详细地说,在各 列的针线针脚23a、23b、23c之中,在由机针19a、19b、19c的下端 在第n个上同时形成的针线线圈24an、24bn、24cn中,成圈地穿过各 针线线圈24an、24bn、24cn的下装饰线20的线圈20n,从上述第三列 针线线圈24cn出来之后,仅挂在同一第三列的接着形成的针线线圈, 即在第n+1上形成的针线线圈24cn+1上,不挂在第一列及第二列的在 第n+1个上形成的针线线圈上。而且从作为第一列的一端列的针线线 圈24an出来的下装饰线20,被向前后分开,成圈地穿过前后的各针线 线圈24an-1及24an+1

接着,对上述针迹结构的形成方法,依照图5~图14的顺序进行 说明。图中,箭头F表示织物进给方向。

此刻如图5所示,若从保持针线21a的右机针19a、保持针线21b 的中机针19b、保持针线21c的左机针19c下降并位于下止点、保持 下装饰线20的弯针3位于右止点的状态起,各机针19a、19b、19c 上升,弯针3向图的左方向前进(往动),则弯针前端首先将由右机针 19a形成的针线21a的线圈22a钩起(图6)。若各机针19a、19b、19c 进一步上升,并且弯针3前进,则弯针3与下装饰线20一起穿过针线 21a的线圈22a且弯针前端将由中机针19b形成的针线21b的线圈22b 钩起(图7)。

若各机针19a、19b、19c进一步上升,并且弯针3前进,则弯针 3与下装饰线20一起穿过针线21a的线圈22a及针线21b的线圈22b, 弯针前端将由左机针19c形成的针线21c的线圈22c钩起(图8)。

若各机针19a、19b、19c进一步继续上升,弯针前端部与下装饰 线20一起穿过针线21c的线圈22c,则在水平面内进行往复转动的钩 4向织物进给方向跟前侧往动(前进)(图9)。若各机针19a、19b、 19c达到上止点,弯针3达到左止点,则钩前端的钩槽4a在弯针前端 的孔眼3a和线圈22c之间捕捉穿过了针线的线圈22a、22b、22c的下 装饰线20并向织物进给方向跟前侧压入(图10)。

若各机针19a、19b、19c从上止点下降,弯针3从左止点后退, 钩4将下装饰线20捕捉在钩槽4a内保持不变地继续往动,则从针线 21c的线圈22c出来的下装饰线20从弯针3向织物进给方向F的跟前 侧扩展而形成了前端线圈20Ln+1,下降的左机针19c进入该线圈20Ln+1内。然后中机针19b和右机针19a下降到从弯针3及该弯针3的孔 眼3a至将要形成的针线针脚的线圈22a的下装饰线20的跟前侧(图 11)。图12表示各机针19a、19b、19c进一步下降,弯针3继续后退, 同时钩4向织物进给方向跟前继续往动时的状态。

若各机针19a、19b、19c继续下降,并且钩4进行复动并后退, 则继续后退的弯针3的前端部从针线21c的线圈22c脱离(图13)。

图14表示各机针19a、19b、19c进一步下降,并且钩4后退并从 线圈20Ln+1脱离,同时弯针3后退并从针线21b的线圈22b脱离的状 态,在此状态下下装饰线20的线圈20Ln+1挂在左机针19c上,弯针 前端部挂在针线21a的线圈22a上。此后,反复进行图5以后的针迹 形成过程。

本实施方式的针迹结构做成与以往的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构类似 的结构,但与以往的双重环下装饰针迹结构相比,下装饰线20成圈地 穿过各针线21a、21b、21c,其一侧不被曲折地挂在各列的接着形成 的针线的线圈上,成为双重地穿过线圈22a、22b、22c的状态,由中 机针19b形成的针线针脚的线圈22b不由下装饰线20与将要形成的 针线针脚的线圈连结,另外线圈22c做成由一根下装饰线20与将要形 成的线圈24cn+1连结的针迹结构,因为由下装饰线20产生的前后的线 圈间的结合力弱,所以针迹在织物进给方向的前后方向变得容易伸缩。

上述的本实施方式表示了使用做成与三根机针的平式连锁缝缝纫 机相同外观的缝纫机形成的针迹结构,但由其它多根针缝纫机,例如 二根针缝纫机、四根针缝纫机也能够形成针线由二或四构成的同样的 模拟双重环针迹,另外外观使用多根针双线锁缝缝纫机也能够形成相 同结构的模拟双重环针迹,进而使用上装饰线也能够形成下装饰线与 针线以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方式进行结合的模拟平式连锁缝针迹。

在平式连锁缝缝纫机、双线锁缝缝纫机中,也有分纱器1、弯针3 与上述缝纫机相反地从左向右方向往复运动,结构做成与上述缝纫机 左右对称型的称为左缝纫机的缝纫机。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这样的左 缝纫机,由此左缝纫机形成的针迹,呈现下装饰线28的前端的线圈挂 在针线21a的线圈22a上,针线21c的前后的线圈22c、24cn+1由一根 下装饰线20连结的形态。

符号说明:

1:分纱器

2:筒形底板

3:弯针

4:钩

6:下轴

19a、19b、19c:机针

20:下装饰线

21a、21b、21c:针线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