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提供多种巡航位置的紧凑大福勒运动的飞行器襟翼机构

具有提供多种巡航位置的紧凑大福勒运动的飞行器襟翼机构

摘要

一种包括用于大福勒延伸、机翼后缘可变弧面和下垂运动的铰链四边形联接的机翼后缘襟翼机构。该机翼后缘襟翼机构包括支撑梁、襟翼承载梁、第一链接、第二链接、连接连杆以及致动系统,该致动系统可操作地连接在机翼的固定部分和第一链接之间。该机翼后缘襟翼机构提供大福勒运动和符合下垂扰流器的良好的起飞和着陆襟翼位置,以及一系列气动能密封巡航位置,并且为了更大程度地改进巡航拖曳,其完全处于紧凑封装中。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01045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波音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356805.0

  • 申请日2012-09-24

  • 分类号B64C9/38;

  • 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赵蓉民

  • 地址 美国伊利诺伊州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7:23:1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8-31

    授权

    授权

  • 2014-09-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4C9/38 申请日:201209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4-0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主要涉及飞行器的气动襟翼延伸机构,并且更具 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在关于缩进位置的小范围内的充分线性运动的紧凑 操作联接,但是提供大福勒延伸和快速下垂。

背景技术

对于现代商用喷气飞行器来说,与用于起飞和着陆位置的下垂扰 流器一起使用并且提供小范围巡航位置的襟翼对改进效率日益必要。 当与大福勒运动的需要结合时,该非常期望性能所需的襟翼机构能够 深并且宽,并且需要引起过多巡航拖曳的大气动整流装置。

最近已在商用飞行器中引入被称为“机翼后缘变曲面”的下垂扰 流器着陆位置和多个巡航位置的组合。当前的设计具有相对小的机翼 后缘襟翼,后者具有相对小的福勒运动,即增加机翼弦长或轮廓外形 的向后运动。当前设计的一个例子是简单的铰链襟翼,其中襟翼绕关 于机翼固定主结构固定的顺翼展方向铰链轴线枢轴旋转。由于大襟翼 和更大的福勒运动的需要,襟翼铰链轴线必须在机翼下偏移更大的距 离。这导致了更大的整流装置,以容纳更深的铰链和更大的襟翼支撑 结构。更大的整流装置提高了飞行器的气动阻力。在美国专利 No.7,891,611中描述了该简单铰链襟翼的例子。

因此期望提供这样一种襟翼系统,其具有大福勒运动和符合下垂 扰流器的良好的起飞和着陆襟翼位置,以及一系列气动能密封巡航位 置,为了更大程度地改进巡航拖曳,其完全处于紧凑封装中。

发明内容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大福勒延伸、机翼后缘变曲面和 下垂运动的机翼后缘襟翼联接。该连接包括:1)支撑梁,其包括具有 第一旋转轴线和第一旋转轴线后的第四旋转轴线的后部部分;2)襟翼 承载梁,其支撑气动襟翼,在前端具有第二旋转轴线并且在自身的襟 翼上有第三旋转轴线。对于例子实施例,第三旋转轴线处于第二旋转 轴线后部的襟翼的前端轮廓内;3)第一链接,其互相连接第一旋转轴 线和第二旋转轴线;以及4)第二链接,其相互连接第三旋转轴线和第 四旋转轴线。支撑梁还具有从后部部分有角度地向前延伸的第二部分, 并且在前端具有用于作为第一固定铰链轴线的地面连接的第五旋转轴 线。连接连杆在前端具有用于作为第二固定铰链轴线的地面连接的第 六旋转轴线,以及被连接至第一和第二旋转轴线中间的第一链接的第 七旋转轴线。致动系统被可操作地连接在机翼结构的固定部分和第一 链接之间。在第一实施例中,致动系统可包括线性致动器,诸如伸缩 式液压致动器或滚珠丝杠致动器。在第二实施例中,致动系统可包括 旋转致动器、曲柄臂和驱动链接。致动系统的操作引起襟翼移动至展 开或收起位置,或两者之间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飞行器的机翼后缘襟翼机构, 包括:支撑梁,其包括具有第一旋转轴线和第一旋转轴线后的第四旋 转轴线的后部部分;襟翼承载梁,其支撑气动襟翼,所述承载梁在前 端具有第二旋转轴线并且在第二旋转轴线后部的襟翼的前端轮廓内具 有第三旋转轴线;第一链接,其互相连接第一旋转轴线和第二旋转轴 线;第二链接,其相互连接第三旋转轴线和第四旋转轴线;所述支撑 梁具有从第一部分有角度向前延伸的第二部分,并且在前端具有第五 旋转轴线,用于在第一固定铰链轴线上的连接;连接连杆,其在前端 具有第六旋转轴线,用于在第二固定铰链轴线上的连接,以及被连接 至第一和第二旋转轴线之间的第一链接的第七旋转轴线;以及致动器, 其可操作地连接被枢轴啮合至第一链接的驱动链接。

有利地,致动系统包括在旋转第八轴线具有绕第三固定轴线旋转 的旋转致动器,

以及具有延伸机轴臂,其被在第九旋转轴线旋转连接至驱动链接 的前端。

有利地,驱动链接的枢轴啮合处于第一和第二旋转轴线中间的第 十旋转轴线。

有利地,驱动链接的枢轴啮合处于第七旋转轴线和第二旋转轴线 中间的第十旋转轴线。

有利地,第三固定轴线位于机翼的邻近后梁。

有利地,第三固定轴线处于第一和第二固定轴线的中间。

有利地,连接连杆包括侧法兰和连接侧法兰的桥件。优选地,第 一链接包括向前延伸的叶片,被围绕在叶片中的第七旋转轴线和连接 连杆的侧法兰被旋转附接至叶片。优选地,支撑梁第二部分包括二重 连接构件,其提供中心后角,以接收第一链接的叶片。有利地,在缩 进位置中的连接连杆的侧法兰之间接收襟翼承载梁的前端。

有利地,第一链接包括A框架,所述第一旋转轴线通过A框架的 足部上的支承孔延伸,以及顶部的马蹄钩,从而接收襟翼承载梁的前 部部分,所述框架还包括第二马蹄钩,其从A框架的前面向前延伸, 从而接收驱动链接。优选,襟翼承载梁的前部部分到第一链接的第一 马蹄钩的互相连接为球形支承,并且驱动链接到第一链接中的第二马 蹄钩的互相连接为球形支承。

有利地,在第二旋转点的第一链接互相连接和在第三和第四旋转 点的第二链接互相连接为球形支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飞行器机翼,其包括:上部表 面、下部表面、后梁、机翼后缘襟翼机构,后者提供具有用于福勒运 动的铰链四边形联接的机翼后缘变曲面,机翼后缘变曲面和下垂运动, 具有包括第一旋转轴线以及在第一旋转轴线后的第四旋转轴线的第一 部分的支撑梁;襟翼承载梁,其支撑气动襟翼,所述承载梁在前末端 具有第二旋转轴线,并且在第三旋转轴线后的襟翼的前端轮廓内具有 第三旋转轴线;第一链接互相连接第一旋转轴线和第二旋转轴线;第 二链接互相连接第三旋转轴线和第四旋转轴线;所述支撑梁具有从第 一部分有角度地向前延伸的第二部分,并且具有用于地面连接的作为 第一固定铰链轴线的处于前端的第五旋转轴线;连接连杆在前端具有 用于地面连接的作为第二固定铰链轴线的第六旋转轴线,以及被连接 至第一和第二旋转点中间的第一链接的第七旋转轴线;致动器,其被 连接至第一链接;并且其中驱动链接的致动提供襟翼的前端轮廓的初 始向前和向后运动,充分平行于机翼下部表面,后者在同心部分具有 连接连杆,延伸后部运动从其同心部分移除连接连接,并且具有支撑 梁的乘数效应,提供关于机翼上部表面的襟翼的快速变化角度。

有利地,致动器为安装在后梁后的旋转致动器,并且具有绕处于 第八旋转点的第三固定轴线的旋转,并且具有延伸曲柄臂,其被在第 九旋转点旋转连接至驱动链接的前端,并且第三固定轴线处于第一和 第二固定轴线之间。

有利地,飞行器机翼还包括扰流器,所述扰流器以与襟翼角度的 相同方式下垂。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方面,提供一种操作机翼后缘襟翼机构的方 法,包括:提供具有处于点A、B、C和D的四个旋转轴线的联接,具 有AB链接、BC链接、CD链接和AD链接;将CD链接连接至处于 点E的前结构固定铰链轴线,而支撑梁被成角度地在点D附接至CD 链接并且在点A附接至AB链接;将襟翼固定至BV链接,用于致动 运动;在点F处的结构固定铰链轴线和点和B中间的AB链接上的点 G处的旋转轴线之间附接连接连杆;将致动器连接至在点A和B中间 的点K的旋转轴处的AB链接,向前旋转AB链接,用于襟翼的向上 TEVC操作,并且迫使AB链接向后,用于襟翼的TEVC操作,连接连 杆处于同心部分,并且支撑梁AB链接起绕附近的固定点G旋转的摇 杆臂的作用;迫使AB链接向后使连接连杆离开其同心部分,从而绕 点F旋转,而AB链接具有绕点G的连续摇杆臂运动,点A在关于旋 转点E的向下方向剧烈运动,如果点D将襟翼附接点B和D向下拉从 而定位襟翼,点A在支撑梁上关于旋转点E的向上/向下运动起向上/ 向下运动的倍增器作用;以及迫使AB链接向后进一步顺时针旋转支 撑梁,向下移动点A,牵引点C,附接AB链接和CD链接以及襟翼承 载梁向下,从而提高襟翼的角度。

有利地,在互相连接旋转点A和B的线之前建立点G。

有利地,迫使AB链接向后的步骤还包括关联襟翼的运动的扰流 器下垂。

在操作机翼后缘襟翼机构的上述方法中,AB链接、BC链接、CD 链接以及AD链接可被分别理解为第一链接、襟翼承载梁、第二链接 以及支撑梁的后部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方面,提供一种机翼后缘襟翼致动机构,包 括:联接对,具有第一四杆联接,包括被固定至机翼的固定链接,在 第一末端被铰链至地面链接的连接连杆,在第二末端被铰链至地面链 接的支撑梁第一部分,以及被附接至连接连杆的第一链接和相对地面 链接的支撑梁第一部分,第一四杆联接提供用于第二四杆联接的铰链 底托,第二四杆联接包括与第一四杆联接共用的第一链接,被连接至 第一链接的襟翼支撑梁,以及被连接至襟翼支撑梁和被连接至支撑梁 的第二部分的第二链接。

有利地,机翼后缘襟翼致动机构还包括具有被连接至第一链接的 曲柄臂的旋转致动器。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方面,提供一种机翼后缘襟翼致动机构,包 括:从动于六杆联接的四杆联接,该四杆联接包括第一链接,被附接 至第一链接的襟翼支撑梁,被附接至襟翼支撑梁和支撑梁的第二部分 的第二链接,六杆联接包括三个固定二元链接,包括支撑梁的第一部 分,连接连接和从旋转致动器延伸的曲柄臂,以及互相连接固定二元 链接的三元链接,所述三元链接与所述第一链接集成。

能够在本公开的不同实施例中单独实现所讨论的特征、功能和优 点,或者可结合其他实施例,能够参考以下说明和附图看出其进一步 细节。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飞行器襟翼机构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B示出放大联接元件的侧视图;

图2A示出处于襟翼收起位置的联接元件的顶部后等距图;

图2B示出图2A中所示元件的底部前等距图;

图3A和3B示出第一联接的等距图;

图3C和3D示出连接连杆的等距图;

图3E和3F示出襟翼承载梁的等距图;

图4A示出飞行器襟翼机构的侧视图,襟翼处于用于TEVC操作的 TEVC上位置;

图4B示出飞行器襟翼机构的侧视图,襟翼处于用于TEVC操作的 TEVC下位置;

图4C示出飞行器襟翼机构的侧视图,襟翼处于初起飞位置;

图4D示出飞行器襟翼机构的侧视图,襟翼处于中起飞位置;

图4E示出飞行器襟翼机构的侧视图,襟翼处于最大起飞位置;

图4F示出飞行器襟翼机构的侧视图,襟翼处于初着陆位置;

图4G示出飞行器襟翼机构的侧视图,襟翼处于最大着陆位置;

图5A示出联接的元件的顶部后等距图,襟翼处于着陆位置;

图5B示出图5A中所示元件的底部前等距图;

图6A示出飞行器襟翼机构的侧视图,具有整流装置的轮廓;

图6B示出一系列襟翼延伸位置和关联扰流器下垂的侧视图;

图7示出一种所述实施例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8示出互相连接第一和第二杆联接的实施例的结构图;以及

图9示出作为从动于六杆联接的四杆联接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在紧凑体积中具有大襟翼福勒运动的 机构。提供运动和链接布置差别,其允许襟翼中的初始向前或向后运 动相对小,并且大致平行于机翼下表面,同时驱使角度快速变化(对 于TEVC范围),并且在开始TEVC范围运动后,提供具有变化角度 的更快速福勒延伸。这对TEVC能力以及具有下垂扰流器的中间襟翼 位置很关键。

如图1中的例子实施例所示,用于空气动力学襟翼12,下文称为 襟翼的枢轴机构10提供大福勒运动、TEVC和下垂运动。被安装在机 翼2中,具有上表面4和包括后梁8的下表面6的该机构包括铰链支 撑四边形联接,后者具有包括后部部分16的支撑梁14,其具有如点A 所示的旋转轴18,以及如旋转轴线点A后的点D所示的旋转轴线20。 支撑襟翼12的襟翼承载梁22在襟翼12的前端轮廓28中,在前端具 有如点B所示的旋转轴线24,以及如点B处的旋转轴线后的点C所示 的旋转轴线26。在可替换实施例中,处于点C的旋转轴线26能够位 于襟翼的其他部分上。第一链接30互相连接处于支撑梁14上处于点A 的旋转轴线和襟翼承载梁22上处于点B的旋转轴线。第二链接32互 相连接襟翼承载梁22上处于点C的旋转轴线和支撑梁14上处于点D 的旋转轴线。本文所述的旋转点为描述垂直于联接元件运动的平面中 的联接元件运动的二维构造。在实际应用中,该运动可能不是完全二 维的,并且由点代表的轴线可能为转动轴线。其中襟翼翼展与空气流 成一定角度并且支撑平行于空气流的掠翼上的任何襟翼都将引入襟翼 运动的平面外组分。通过下文将更详细描述的处于点B、C和D处的 球窝接头调节该平面外平移、歪斜或失配。取决于襟翼在其行程中所 处的位置,第二链接可能在附图所公开的机构平面内或平面外歪斜。

除了后部部分16,支撑梁14具有从后部部分16向前延伸的前部 部分34,其在前端具有如点E所示的旋转轴线36,用于连接至第一固 定铰链轴线上的固定机翼结构(如图2A和2B最佳示出以及下文所 述)。连接连杆40在前端具有如点F所示的旋转轴线42,用于连接至 第二固定铰链轴线44上的固定机翼结构(如图2A和2B最佳示出以 及下文所述),以及如点G所示的旋转轴线46,其被连接至处于点A 和B的旋转轴线之间的第一链接30。致动系统被可操作地连接在机翼 结构的固定部分和第一链接(30)之间。在该例子实施例中,曲柄臂 58与被在点J所示的旋转轴线60枢轴啮合的驱动链接50连接。驱动 链接50的远端在链接30上如点K所示的旋转轴线52枢轴啮合。对于 该例子实施例,曲柄臂58由旋转致动器48驱动,后者绕处于点H的 旋转轴线54(如图2B最佳示出以及下文所述)、56枢轴旋转,后者 被附接至名义上邻近机翼的后梁8的结构。在可替换实施例中,可由 线性致动器,诸如被直接连接至处于点K(52)的第一链接30的伸缩 式液压致动器或滚珠丝杠致动器替换旋转致动器48、驱动链接50以及 曲柄臂58。

如下文将关于各个襟翼位置所示,驱动链接50的致动在充分平行 于机翼下表面上提供福勒襟翼的前端轮廓的初始向前和向后运动。将 该运动对于襟翼12的从TEVC向上位置到TEVC向下位置的TEVC操 作最优化。襟翼向后的适度延伸提供快速变化的襟翼机翼后缘向下角 度,并且机翼向前的适度缩回提供快速变化的襟翼机翼后缘向上角度。 该襟翼运动方面对于在一系列巡航TEVC期间保持襟翼和机构整流装 置密封(即无缺口),而提供所述范围的角度行进重要。

在图2A和2B中示出该机构的紧凑结构的细节。该机构提供用于 襟翼操作结构的扭转弯曲刚性和边缘荷载反应能力,但是允许襟翼实 际连接至结构的自由有销运动。支撑梁14的前部部分34具有二重联 接构件62a和62b,其在位于前端的第一旋转轴线38中心的支承孔64a 和64b终止。间隔的二重联接构件62a、62b为支撑梁14提供扭转刚 性,同时通过允许用于第一链接30、连接连杆40和驱动链接50的凹 进净空提供紧凑性,从而在其运动范围部分期间在法兰之间操作。支 撑梁的后部部分16渐缩至马蹄钩,从而在点D的旋转轴线处在第二链 接32的下部终端接收球窝接头或球面支承。

图3A和3B中详细示出的第一链接30为A框架结构,其在足部 具有支撑孔66a和66b,并且在顶点具有马蹄钩68,从而接收安装在 襟翼承载梁22(下文关于图3E和3F示出和描述)中的球形支承。第 一链接中的支承孔66a、66b与形成旋转点A的第四旋转轴线72的支 撑梁的支承孔70a、70b对齐。用于枢轴连接至支撑梁法兰的第一链接 的支承孔66a、66b的间隔布置也提高了期望的扭转刚性。

如下文将更详细所述,提供向前延伸的叶片74a、74b,用于旋转 附接至连接连杆40。第一链接的前面上的马蹄钩在驱动链接50的后端 接收球面支承。从旋转致动器48延伸的曲柄臂58的下部末端上的马 蹄钩在驱动链接50的前端接收球面支承(图2A和2B最佳示出)。

图3C和3D详细示出连接连杆40。连接连杆在与第二旋转轴线 44对齐的顶部末端具有包括支承孔82a和82b的侧法兰80a和80b。 结合侧法兰80a和80b的桥件84提供连接连杆中的另外扭转刚性,同 时允许通过缩回位置中的连接连杆接收第一链接的顶点和襟翼承载梁 的互相连接前端(如图2A和2B、4A和4B所示)。处于侧法兰80a 和80b底部末端的支承孔86a和86b与叶片74a、74b中的支承孔88a 和88b对齐,从而啮合第一链接30,提供如点G所示的旋转轴线90。 叶片从第一链接主体的向前延伸将处于点G的旋转轴线放置在支撑梁 上的点E和A处的旋转轴线的充分对齐中间。该组合趋向于使点F和 G之间的连接连杆处于TEVC范围内,允许支撑梁第一链接起绕几乎 固定的点G旋转的摇杆臂的作用。第一链接的瞬间定向及其摇杆臂动 作起在以下方向移动襟翼附接点B的作用,该方向大致平行于机翼的 下表面,同时基本在向上/向下方向移动点A。由于支撑梁从点A至点 D的延伸,点A绕旋转点E的向上/向下运动起点D的向上/向下运动 的倍增器的作用,这继而基本向上或向下移动第二链接。襟翼附接点B 平行于下部表面移动以及第二链接和襟翼附接点D基本向上/向下移动 的组合提供这样的襟翼运动,其中襟翼前端基本保持在轮廓上,并且 襟翼的机翼后缘基本向上或向下运动,或者换句话说,襟翼角度随着 襟翼向前/向后平移而相对快速变化。襟翼机构的进一步延伸使得连接 连杆离开其同心部分,并且允许其绕点F旋转。第一链接继续摇杆臂 绕现在移动的点G的运动。点A基本在向下方向绕旋转点E移动,将 襟翼附接点B和D向下拉,这起到将襟翼适当地定位在适合下垂扰流 器处于初始起飞位置。

在图3E和3F中详细示出襟翼承载梁22。从主体94延伸的前端 部分92容纳球形支承,并且被在用于在旋转点B旋转附接的第一链接 30的顶点处的马蹄钩68中接收。襟翼承载梁被通过用于襟翼12的水 平支撑96a和96b在主体94后分为两部分。该分支提供马蹄钩98,从 而在用于旋转点C处的旋转附接的第二链接的上部末端中接收球形支 承,并且允许除了提高机构的紧凑性之外,还在其一部分行进期间在 梁内接收第二链接(如图2A、2B和4A-4G中最佳可见)。横向延伸 的法兰100a和100b向襟翼12中的前端柱提供附接点。所示和所述的 襟翼承载梁的形状和结构为实际襟翼附接提供一个例子实施例。在替 换实施例中可使用其他结构形式。

支撑梁(14)在旋转点E的向前部分34的横向间隔旋转附件、在 旋转点F的连接连杆40、在点A的第一链接30以及在点G的连接连 杆和第一链接向机构提供扭转刚性,其对掠襟翼上的流向延伸机构中 内在的边缘负载起作用很重要。点B处的第一链接30和襟翼承载梁 22前端部分92的球形支承互相连接,襟翼承载梁中的马蹄钩92和第 二链接32的上部终端以及支撑梁(14)的向后部分16中的马蹄钩65 以及第二链接在点D的下部终端允许襟翼在操作期间挠曲而不弯曲操 作机构链接,并且允许掠襟翼上的流向延伸机构中内在的平面外襟翼 运动和/或由于具有渐缩平面形状的襟翼的圆锥运动。曲柄臂58上的马 蹄钩78中的驱动链接50的前部终端的球形支承连接和从第一链接30 延伸的马蹄钩76中的驱动链接的后部终端防止驱动链接弯曲。

在图4A-4G中示出通过一系列襟翼位置的机构操作,其代表飞行 器操作的标准襟翼位置。襟翼在这些作为用于例子实施例的基准点提 供的位置之间平稳位移。对于例子实施例,该位置为TEVC向上(名 义上-2°角偏转)、TEVC向下(名义上+2°角偏转)、初起飞(名义上 +9°角偏转)、中起飞(名义上+15°角偏转)、最大起飞(名义上+21° 角偏转)、初着陆(名义上+33°角偏转)以及最大着陆(名义上+42° 角偏转)。图4A示出具有襟翼12的飞行器襟翼机构处于用于TEVC 操作的TEVC向上位置(如12a所示)。为了在TEVC向上位置定位, 曲柄臂相对于图4A的视野顺时针旋转,将驱动链接50向前拉,这继 而将第一链接向前拉。如图所示,对具有由连接连杆40位置定义的第 一链接运动起反应的第一链接30、支撑梁后部部分16、第二链接32 以及襟翼承载梁22的相对定位以及具有绕点A、B、C和D处的轴线 关联旋转的支撑梁前部部分34移动具有襟翼前端28的襟翼,襟翼前 端28保持处于充分平行于相对于襟翼12阴影所示的中立向上位置的 机翼的底部表面的轮廓102中。襟翼前端需要在TEVC范围期间保持 在轮廓中,从而不出现不连续性或机翼下部表面上的步进,后者将导 致过多巡航拖曳。

类似地,在图4B中示出用于TEVC操作的TEVC向下位置(如 12b所示)中的襟翼运动。为了在TEVC下定位,曲柄臂相对于图4B 的视野逆时针旋转,迫使驱动链接50向后,这继而向后平移第一链接 30。如图所示,对具有由连接连杆40位置定义的第一链接运动起反应 的第一链接30、支撑梁后部部分16、第二链接32以及襟翼承载梁22 的相对定位以及具有绕点A、B、C和D处的轴线关联旋转的支撑梁前 部部分34再次移动具有襟翼前端28的襟翼,襟翼前端28保持处于充 分平行于相对于襟翼12阴影所示的中立向上位置的机翼的底部表面的 轮廓102中。襟翼承载梁的前端部分92在连接连杆40的侧法兰80a、 80b和驱动链接50的前端之间延伸,在支撑梁前部部分34的二重联接 构件62a、62b之间绘出来自旋转致动器的互相连接曲轴臂58。

在图4C中以12c示出从TEVC向下至初起飞位置的襟翼布置。在 该延伸范围中,襟翼从主要出于不具有下垂扰流器的TEVC范围中的 轮廓中,转变至具有下垂扰流器的第一初起飞位置,并且襟翼开始下 降至轮廓之下。迫使驱动链接50向后的曲轴臂的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提 供这样的运动组分,其将襟翼快速降低至轮廓之下,从而接收下垂扰 流器。这通过点A、B、F和G的相对位置产生,而连接连杆40通过 点G顺时针旋转支撑梁14起作用,其向下移动点A,拉包括具有襟翼 向下附接的襟翼承载梁22的四边形联接。

图4示出飞行器襟翼机构的侧视图,其中襟翼处于中起飞位置(如 12d所示)。连接连杆40开始影响第一链接上的主要旋转,这提高了 襟翼的下垂。图4E中示出进一步延伸,其中襟翼处于最大起飞位置(如 12e所示),导致受连接连杆影响的更大角度。

通过点F和G之间的连接连杆的本质上完全旋转的延伸完成襟翼 在初着陆位置(图4F如12f所示)和最大着陆位置(图4F如12g所 示)的延伸进程。图5A和5B示出机构的元件细节,其中襟翼处于完 全叠起或完全延伸位置。连接连杆40充分完全延伸,用于对齐基本垂 直于第一链接30的处于点F的旋转轴线42和点G的旋转轴线46。第 二链接32充分完全绕点D处的旋转轴线20旋转,接近定义襟翼的完 全下垂角的水平位置。虽然FG链接和第二链接完全延伸,并且看起来 接近偏心条件,但是支撑梁链接上的JK驱动链接的负载方向以及第二 链接上的负载方向BC都确保无干扰条件。

通过最优化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以及驱动链接、旋转致动器的 嵌套,以及支撑梁的垂直轮廓内的曲柄臂和连接连杆内的支撑梁的嵌 套的长度产生的机构的浅深度允许具有期望深度外形的整理装置轮廓 110。在图6A中示出用于具有襟翼机构的整流装置后部部分的下垂的 例子整流装置分割线112。如图6B所示,机构的紧凑运动进一步提供 更大能力,以包括下垂扰流器。扰流器104的上部表面提供从铰链点 106到扰流器机翼后缘108的跨度。如上所述和如图6B所示,本文所 述的机构产生的襟翼运动允许扰流器的机翼后缘从(图1A)所示名义 正常位置“下垂”,向上用于襟翼(如图4A所示)的TEVC向上位置, 从而相应于TEVC向下、襟翼的初起飞、中起飞、最大起飞、初着陆 和最大着陆位置,改变向下下垂位置104b、104c、104d、104e、104f 和104g。

如图7所示,用于提供期望的TEVC、福勒和下垂运动的襟翼机构 的操作包括提供具有在点A、B、C和D的四个旋转轴线的铰链联接(如 图1B所示),以及四个链接:1)第一链接(30),其具有在点A和 B的相应旋转轴线,2)第二链接(32),其具有在点C和D的相应旋 转轴线,3)襟翼承载梁(22),其在点B和C具有相应旋转轴线,以 及4)支撑梁(14)的后部部分(16),其具有在点A和D的相应旋 转轴线,步骤702。支撑梁(14)的后部部分(16)还被连接至支撑梁 (14)的前部部分(34),其包括相应于点E的固定旋转轴线,步骤 704。襟翼被固定至用于致动运动的襟翼承载梁(22),步骤706。连 接连杆(40)被附接在点F的结构铰链旋转轴线和第一链接中间点A 和B上的点G处的旋转轴线之间,步骤708,点G处的旋转轴线建立 互相连接点A和B的线的前部。驱动链接(50)被在点A和B中间的 点K的旋转轴连接至第一链接(3),并且高于点G,其具有充分垂直 于在名义缩回位置的下部机翼表面轮廓的点K和G之间的线,步骤 710。操作机构从而将驱动链接(50)向前拉,用于襟翼的向上TEVC 操作,步骤712,并且迫使驱动链接向后,用于襟翼的向下TEVC操作, 步骤714,在停留在TEVC范围中的点F和G之间做连接连杆,允许 第一链接起绕附近的固定点G旋转的摇杆臂的作用。第一链接的瞬时 定向及其摇杆臂运动起在基本平行于机翼的下表面的方向移动襟翼附 接点B的作用,并且同时主要在向上/向下方向移动点A。由于支撑梁 从点A到点D的延伸,点A绕点E的向上/向下运动起点D的向上/ 向下运动的倍增器的作用,这继而主要向上或向下移动第二链接。机 翼附接点B平行于机翼下表面的移动和第二链接和机翼附接点D基本 向上/向下移动的组合提供这样的襟翼运动,其中襟翼前端基本保持在 轮廓上,并且襟翼的机翼后缘主要向上或向下运动,或者换句话说, 襟翼角度随着襟翼向前/向后平移而相对快速改变。操作该机构从而迫 使驱动链接向后,而连接连杆40顺时针旋转支撑梁14,这向下移动点 A,向下拉包括襟翼所附接的襟翼承载梁22的四边形联接,步骤718。 操作该机构,从而迫使驱动链接进一步向后,使得连接连杆离开其停 留位置并且绕点F旋转,继续第一链接摇杆臂绕现在的移动点G的运 动,基本在绕旋转点E的向下方向移动点A,通过连接连杆的旋转影 响而向下拉襟翼附接点B和D,从而快速旋转第一链接和第二链接, 用于提高襟翼的角度,步骤720。可关联襟翼的运动完成扰流器下垂, 步骤722。

如图8所示,可将公开的实施例视为联接对。四边形联接为第一 四杆联接802(虚线示出),包括通过连接连杆40而固定至点E和F 之间的机翼的固定链接804,提供另外三个杆件的支撑梁前部部分34 以及点A和G之间的第一链接30的一部分806。第一四杆联接提供用 于第二四杆联接808(以实线示出)的铰链安装,其包括第一链接30、 点B和C之间的支撑梁22、第二链接32以及点A和D之间的支撑梁 16的第二部分。第一和第二四杆联接包括公共物理链接、第一联接30, 其相对地面固定链接。

如图9中所示的替换方式,可将公开的实施例视为四边形联接, 因为四杆联接902(以实线示出)从属,从而确定斯蒂芬森III型六杆 联接904(以虚线示出)。四杆联接包含第一链接30、点B和C之间 的襟翼承载量22、第二链接32以及点A和D之间的支撑梁14的后部 部分16。六杆联接包括3个固定二元链接;点E和A之间的支撑梁14 前部部分34,点E和F之间的连接连杆40,以及从被固定在点H的 旋转致动器48延伸的曲柄臂58。全部处于第一链接30上的点G和A 之间、点G和K之间以及点K和A之间的链接提供三重链接906。以 该形式来看,六杆联接向四杆联接提供铰链支撑,而六杆的三重链接 为四杆联接的点A和B之间的链接、链接30的共用物理元件。

已按照专利法的要求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本领域技 术人员应明白本文公开的特定实施例的更改和替换。该更改处于附加 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公开的范围和意图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