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

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包括步骤:一、施工区域内浅层地表清理;二、原状沟谷谷底的原状湿陷性黄土基体强夯;三、填方区填筑体下部的压实填筑;四、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的压实填筑;五、填挖交接面的压实填筑;六、工程造地面的平整及土方补偿。本发明对填方区填筑体的不同高度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针对填方区填筑体的不同高度存在的局部薄弱面进行关键要素综合把控,能精准对接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填筑压实过程中的事故多发区域,有效保证复杂填方造地工程的质量与用地安全,获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7-10

    授权

    授权

  • 2019-06-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2D3/046 申请日:201901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9-05-2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填方造地压实填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以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建设用地紧张这一局面。在适度开发的前提下,“削山填沟”、“治沟造地”等填方工程成为我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储备保护的重要决策和发展方向之一。黄土地区的高填方工程由于填料天然含水量往往偏低,难以充分压实,加之黄土的“水敏特性”,使得整个黄土高填方工程存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问题、高填方填筑体沉降变形问题、环境水综合影响问题等,处理不当时会出现造地面大面积沉降、造地面浸蚀与冲刷、填挖过渡带差异沉降明显、局部薄弱区域出现裂隙和下渗通道等现象,从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安全与实用性。

以往的黄土高填方工程建设中大多只注重施工主体“填方体”本身的含水量控制与压实处理,对于原始沟谷“地基体”以及局部“薄弱面”(如填挖交接面、谷坡接坡面、标段施工搭接面等)的重视不足,工程竣工后极易造成原地基湿化与沉降,在薄弱交接区域极易形成人为雨水下渗通道,造成工程整体性失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对填方区填筑体的不同高度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针对填方区填筑体的不同高度存在的局部薄弱面进行关键要素综合把控,能精准对接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填筑压实过程中的事故多发区域,有效保证复杂填方造地工程的质量与用地安全,获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区域内浅层地表清理:对施工区域内树木进行移植与保护,对浅层地表土依据有机质含量进行分类处理,进行施工区域内浅层地表清理;

步骤二、原状沟谷谷底的原状湿陷性黄土基体强夯,过程如下:

步骤201、探测施工现场原状沟谷谷底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当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6m时,执行步骤202;当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不大于6m时,执行步骤203;

步骤202、采用正方形布点方式,正方形夯点的行向和列向上相邻两点之间的间距L取4m~5m,利用点夯方式对各个布点进行点夯,点夯能级取一级能级,在一级能级条件下,当点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8cm时,结束点夯;

步骤203、采用正方形布点方式,正方形夯点的行向和列向上相邻两点之间的间距L取4m~5m,利用点夯方式对各个布点进行点夯,点夯能级取二级能级,在二级能级条件下,当点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时,结束点夯;

步骤204、完成点夯施工后,利用满夯方式对相邻的两个布点之间的区域进行满夯,满夯过程中夯锤的搭接夯锤锤径为满夯能级取三级能级,在三级能级条件下,当满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3cm时,结束满夯,其中,R为夯锤的半径,单位为cm;

步骤三、填方区填筑体下部的压实填筑,过程如下:

步骤301、取工程造地面设计标高以上的挖方区山体中黄土,将其填筑至填方区填筑体中,填方区填筑体底部狭窄区域,碾压设备无法运转,采用强夯压实处理方式对填方区填筑体底部区域进行压实填筑,填方虚铺厚度不超过4m,通过点夯与满夯结合的方式对填方区填筑体底部区域进行压实填筑,形成填方区填筑体当前的临时工作面,其中,点夯采用正方形布点方式,正方形夯点的行向和列向上相邻两点之间的间距L为4m,利用点夯方式对各个布点进行点夯,点夯能级取二级能级,点夯结束后进行满夯,满夯过程中夯锤的搭接夯锤锤径为满夯能级取三级能级,停锤标准按照设计压实度控制;

步骤302、在填方区填筑体底部区域上且宽敞工作面没有形成前,采用振动压实方式对填方区填筑体下部主体区域进行分层压实填筑,每层填筑层的虚铺厚度为0.4m~0.5m,振动压路机行驶速度不大于3km/h,每层填筑层碾压8遍~10遍,具体停机压实遍数应按照设计压实度指标控制;

步骤303、对填方区填筑体下部主体区域边缘与原状沟谷地基对应位置处的沟谷接坡面强夯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3031、按设计要求对填方区填筑体下部主体区域边缘与原状沟谷地基对应位置处的沟谷接坡面构筑开挖台阶,开挖台阶的高度为1~3个填筑层厚度,开挖台阶所在标高处的填方区填筑体为填方区填筑体当前的临时工作面;

步骤3032、当开挖台阶的宽度达到4.0m时,在该开挖台阶的台阶面上进行强夯,夯锤靠近原状沟谷地基一侧;

步骤3033、当该开挖台阶上的碾压层累计厚度达到4.0m~5.0m时,在该开挖台阶厚度范围内对填方区填筑体与原状沟谷地基相接部位,采用强夯方式进行接坡处理;

步骤四、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的压实填筑,过程如下:

步骤401、在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区域宽敞工作面形成后,对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区域进行分片,并同时对多片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进行压实填筑,采用冲击碾压方式对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进行分层压实填筑,每层填筑层的虚铺厚度为0.8m~1.0m,冲击碾压压路机行驶速度不小于10km/h,每层填筑层碾压22遍~25遍,具体停机压实遍数应按照设计压实度指标控制;

步骤402、对同层填筑层中相邻两片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进行补强,过程如下:

步骤4021、将同层填筑层中相邻两片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施工进度快的视为第一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将同层填筑层中相邻两片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施工进度慢的视为第二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第一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施工结束后预留斜坡式的工作搭接面,工作搭接面的投影宽度可容纳一个夯锤的夯点;

步骤4022、第二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施工至工作搭接面位置处时,对工作搭接面采用二级能级进行搭接强夯处理,且第二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边缘向上放坡至第一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顶面;

步骤4023、在工作搭接面投影至第二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顶面对应位置以及该位置的两侧位置进行布点,采用二级能级进行搭接强夯处理;

步骤403、对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主体区域边缘与原状沟谷地基对应位置处的沟谷接坡面强夯处理,强夯处理过程与步骤303相同;

步骤五、填挖交接面的压实填筑,过程如下:

步骤501、当填方区填筑体压实填筑至工程造地面设计标高位置处时,填方区填筑体、挖方区山体和原状沟谷地基交界位置处形成填挖交接面,探测填挖交接面标高位置处原状沟谷地基是否具有湿陷性,当填挖交接面标高位置处原状沟谷地基具有湿陷性,执行步骤502;当填挖交接面标高位置处原状沟谷地基不具有湿陷性,执行步骤503;

步骤502、对填挖交接面附近挖方区山体被开挖后露出的原状沟谷地基上进行强夯处理,强夯处理过程与步骤二相同;

步骤503、沿填挖交接面两侧至少各布设2排~3排点夯夯锤的点位,点夯能级取二级能级,在二级能级条件下,当点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时,结束点夯;然后进行满夯处理,利用满夯方式对相邻的两个点位之间的区域进行满夯,满夯过程中夯锤的搭接夯锤锤径为满夯能级取三级能级,在三级能级条件下,当满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3cm时,结束满夯;

步骤六、工程造地面的平整及土方补偿,过程如下:

步骤601、填方区填筑体填筑施工完成后,对工程造地面全面进行振动碾压整平处理,振动压路机行驶速度不大于3km/h,碾压遍数8遍~10遍;

步骤602、工程造地面平整后,预留至少一个雨季的沉降期,并对工程造地面进行沉降和变形监测,当工程造地面沉降速率不小于0.1mm/d时,对填方区填筑体进行二次回填;当工程造地面沉降速率小于0.1mm/d时,执行步骤603;

步骤603、工程造地面的土方补偿:对工程造地面进行全区标高复核,按照工程造地面设计标高与实测标高差值的1.5倍厚度进行土方二次回填与压实,振动压路机行驶速度不大于3km/h,实际碾压遍数以设计压实度指标为准。

上述的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浅层地表土为距离地表20cm以内的地表土;对所述浅层地表土依据有机质含量进行分类处理的过程:对所述浅层地表土进行有机质含量测试,有机质含量不大于3%的地表土,按一般土进行土方调运和填筑压实;有机质含量大于3%的地表土,应调运到绿化区或指定的临时地点储备。

上述的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能级为6000kN·m,所述二级能级为3000kN·m,所述三级能级为1000kN·m。

上述的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沟谷接坡面坡度较缓时,开挖台阶的高度为1~2个填筑层厚度;所述沟谷接坡面坡度较陡时,开挖台阶的高度为2~3个填筑层厚度。

上述的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沟谷接坡面附近存在湿陷性土层时,采用与步骤二相同方式对开挖台阶进行强夯处理;所述沟谷接坡面附近不存在湿陷性土层时,在开挖台阶上布设至少一排点夯夯锤的点位,点夯能级取二级能级,在二级能级条件下,当点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时,结束点夯;然后进行满夯处理,利用满夯方式对相邻的两个点位之间的区域进行满夯,满夯过程中夯锤的搭接夯锤锤径为满夯能级取三级能级,在三级能级条件下,当满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3cm时,结束满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对原状沟谷谷底的原状湿陷性黄土基体进行强夯,采用点夯的方式消除原状沟谷谷底一定深度范围内土体湿陷性,点夯结束后采用满夯方式使原状沟谷谷底的土体更为均匀,为施工打造良好的施工基础,便于后期大面积填筑施工。

2、本发明对填方区填筑体下部的压实填筑采用先对填方区填筑体底部区域进行压实填筑,营造临时工作面,为地形复杂且开始时不具备施工条件的原状沟谷地基处理施工提供了工作平台,克服了场地地形条件的困难;然后对宽敞工作面没有形成前的填方区填筑体下部主体区域和填方区填筑体下部主体区域边缘分别进行压实处理和补强处理,以保证沟谷接坡面部位、填方区填筑体下部主体区域和原状沟谷地基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接合。

3、本发明中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区域往往范围大,对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采取分片处理,实现多家施工单位共同协作完成施工任务,保证施工的进程,由于多家施工单位起始填筑标高不同、施工进度差异,在填方区填筑体内部往往会形成众多施工边缘区域,势必带来人为的薄弱面,给高填方工程质量带来不利影响,设计与施工时应考虑到同层填筑层中相邻两片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的施工进度差异,通过构建工作搭接面,避免人为形成明显“错台”现象,同时在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与原状沟谷地基对应位置处的沟谷接坡面强夯处理,以保证沟谷接坡面部位、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主体区域和原状沟谷地基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接合,针对填方区填筑体的不同高度存在的局部薄弱面进行关键要素综合把控,获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4、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工程设计及施工条理清晰,思路明确,针对性强,架构完善、概念清晰、操作简便,能精准对接黄土地区平山造地工程填筑压实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事故多发区域,有效保证复杂填方造地工程的质量与用地安全,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填方区填筑体的不同高度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针对填方区填筑体的不同高度存在的局部薄弱面进行关键要素综合把控,能精准对接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填筑压实过程中的事故多发区域,有效保证复杂填方造地工程的质量与用地安全,获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点夯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处满夯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2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2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图8为图2中D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8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原状沟谷地基; 2—挖方区山体; 3—填方区填筑体;

4—原状沟谷谷底; 5—沟谷接坡面; 6—开挖台阶;

7—工作搭接面; 8—填挖交接面; 9—工程造地面;

10—夯锤;11—临时工作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区域内浅层地表清理:对施工区域内树木进行移植与保护,对浅层地表土依据有机质含量进行分类处理,进行施工区域内浅层地表清理;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述浅层地表土为距离地表20cm以内的地表土;对所述浅层地表土依据有机质含量进行分类处理的过程:对所述浅层地表土进行有机质含量测试,有机质含量不大于3%的地表土,按一般土进行土方调运和填筑压实;有机质含量大于3%的地表土,应调运到绿化区或指定的临时地点储备。

需要说明的是,有机质含量大于3%的地表土,应调运到绿化区或指定的临时地点储备的目的是在土方工程完工时再调配到工程区顶面,即工程造地面9顶部,以作地表植被和绿化之用。

步骤二、原状沟谷谷底的原状湿陷性黄土基体强夯,过程如下:

步骤201、探测施工现场原状沟谷谷底4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当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6m时,执行步骤202;当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不大于6m时,执行步骤203;

步骤202、采用正方形布点方式,正方形夯点的行向和列向上相邻两点之间的间距L取4m~5m,利用点夯方式对各个布点进行点夯,点夯能级取一级能级,在一级能级条件下,当点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8cm时,结束点夯;

步骤203、采用正方形布点方式,正方形夯点的行向和列向上相邻两点之间的间距L取4m~5m,利用点夯方式对各个布点进行点夯,点夯能级取二级能级,在二级能级条件下,当点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时,结束点夯;

步骤204、完成点夯施工后,利用满夯方式对相邻的两个布点之间的区域进行满夯,满夯过程中夯锤10的搭接夯锤锤径为满夯能级取三级能级,在三级能级条件下,当满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3cm时,结束满夯,其中,R为夯锤10的半径,单位为cm;

本实施例中,所述一级能级为6000kN·m,所述二级能级为3000kN·m,所述三级能级为1000kN·m。

需要说明的是,对原状沟谷谷底4的原状湿陷性黄土基体进行强夯,采用点夯的方式消除原状沟谷谷底一定深度范围内土体湿陷性,点夯结束后采用满夯方式使原状沟谷谷底的土体更为均匀,为施工打造良好的施工基础,便于后期大面积填筑施工。

实际施工中,依据不同的填方区填筑体3的作业空间,灵活选取不同的压实工法与施工参数,进行填方区填筑体3的填方体压实填筑处理,使填方区填筑体3达到密实、均匀、稳定的要求。

步骤三、填方区填筑体下部的压实填筑,过程如下:

步骤301、取工程造地面9设计标高以上的挖方区山体2中黄土,将其填筑至填方区填筑体3中,填方区填筑体3底部狭窄区域,碾压设备无法运转,采用强夯压实处理方式对填方区填筑体3底部区域进行压实填筑,填方虚铺厚度不超过4m,通过点夯与满夯结合的方式对填方区填筑体3底部区域进行压实填筑,形成填方区填筑体3当前的临时工作面11,其中,点夯采用正方形布点方式,正方形夯点的行向和列向上相邻两点之间的间距L为4m,利用点夯方式对各个布点进行点夯,点夯能级取二级能级,点夯结束后进行满夯,满夯过程中夯锤10的搭接夯锤锤径为满夯能级取三级能级,停锤标准按照设计压实度控制;

实际施工中,填方区填筑体3主体区域的沉降量大、稳定时间长,土方填筑施工时应先行安排填方区填筑体3主体区域的施工,以保证高填方区域有足够的沉降稳定时间。

步骤302、在填方区填筑体3底部区域上且宽敞工作面没有形成前,采用振动压实方式对填方区填筑体3下部主体区域进行分层压实填筑,每层填筑层的虚铺厚度为0.4m~0.5m,振动压路机行驶速度不大于3km/h,每层填筑层碾压8遍~10遍,具体停机压实遍数应按照设计压实度指标控制;

步骤303、对填方区填筑体3下部主体区域边缘与原状沟谷地基1对应位置处的沟谷接坡面5强夯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3031、按设计要求对填方区填筑体3下部主体区域边缘与原状沟谷地基1对应位置处的沟谷接坡面5构筑开挖台阶6,开挖台阶6的高度为1~3个填筑层厚度,开挖台阶6所在标高处的填方区填筑体3为填方区填筑体3当前的临时工作面11;

步骤3032、当开挖台阶6的宽度达到4.0m时,在该开挖台阶6的台阶面上进行强夯,夯锤10靠近原状沟谷地基1一侧;

步骤3033、当该开挖台阶6上的碾压层累计厚度达到4.0m~5.0m时,在该开挖台阶6厚度范围内对填方区填筑体3与原状沟谷地基1相接部位,采用强夯方式进行接坡处理;

本实施例中,所述沟谷接坡面5附近存在湿陷性土层时,采用与步骤二相同方式对开挖台阶6进行强夯处理;所述沟谷接坡面5附近不存在湿陷性土层时,在开挖台阶6上布设至少一排点夯夯锤10的点位,点夯能级取二级能级,在二级能级条件下,当点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时,结束点夯;然后进行满夯处理,利用满夯方式对相邻的两个点位之间的区域进行满夯,满夯过程中夯锤10的搭接夯锤锤径为满夯能级取三级能级,在三级能级条件下,当满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3cm时,结束满夯。

本实施例中,所述沟谷接坡面5坡度较缓时,开挖台阶6的高度为1~2个填筑层厚度;所述沟谷接坡面5坡度较陡时,开挖台阶6的高度为2~3个填筑层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对填方区填筑体3下部的压实填筑采用先对填方区填筑体3底部区域进行压实填筑,营造临时工作面,为地形复杂且开始时不具备施工条件的原状沟谷地基处理施工提供了工作平台,克服了场地地形条件的困难;然后对宽敞工作面没有形成前的填方区填筑体3下部主体区域和填方区填筑体3下部主体区域边缘分别进行压实处理和补强处理,以保证沟谷接坡面部位、填方区填筑体3下部主体区域和原状沟谷地基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接合,保证其密实度。

步骤四、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的压实填筑,过程如下:

步骤401、在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区域宽敞工作面形成后,对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区域进行分片,并同时对多片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片区进行压实填筑,采用冲击碾压方式对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片区进行分层压实填筑,每层填筑层的虚铺厚度为0.8m~1.0m,冲击碾压压路机行驶速度不小于10km/h,每层填筑层碾压22遍~25遍,具体停机压实遍数应按照设计压实度指标控制;

步骤402、对同层填筑层中相邻两片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片区进行补强,过程如下:

步骤4021、将同层填筑层中相邻两片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片区施工进度快的视为第一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将同层填筑层中相邻两片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片区施工进度慢的视为第二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第一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施工结束后预留斜坡式的工作搭接面7,工作搭接面7的投影宽度可容纳一个夯锤10的夯点;

步骤4022、第二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施工至工作搭接面7位置处时,对工作搭接面7采用二级能级进行搭接强夯处理,且第二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边缘向上放坡至第一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顶面;

步骤4023、在工作搭接面7投影至第二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顶面对应位置以及该位置的两侧位置进行布点,采用二级能级进行搭接强夯处理;

步骤403、对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主体区域边缘与原状沟谷地基1对应位置处的沟谷接坡面5强夯处理,强夯处理过程与步骤303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区域往往范围大,对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采取分片处理,实现多家施工单位共同协作完成施工任务,保证施工的进程,由于多家施工单位起始填筑标高不同、施工进度差异,在填方区填筑体3内部往往会形成众多施工边缘区域,势必带来人为的薄弱面,给高填方工程质量带来不利影响,设计与施工时应考虑到同层填筑层中相邻两片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片区的施工进度差异,通过构建工作搭接面,避免人为形成明显“错台”现象,同时在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片区与原状沟谷地基对应位置处的沟谷接坡面强夯处理,以保证沟谷接坡面部位、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主体区域和原状沟谷地基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接合,针对填方区填筑体3的不同高度存在的局部薄弱面进行关键要素综合把控,获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步骤五、填挖交接面的压实填筑,过程如下:

步骤501、当填方区填筑体3压实填筑至工程造地面9设计标高位置处时,填方区填筑体3、挖方区山体2和原状沟谷地基1交界位置处形成填挖交接面8,探测填挖交接面8标高位置处原状沟谷地基1是否具有湿陷性,当填挖交接面8标高位置处原状沟谷地基1具有湿陷性,执行步骤502;当填挖交接面8标高位置处原状沟谷地基1不具有湿陷性,执行步骤503;

步骤502、对填挖交接面8附近挖方区山体2被开挖后露出的原状沟谷地基1上进行强夯处理,强夯处理过程与步骤二相同;

步骤503、沿填挖交接面8两侧至少各布设2排~3排点夯夯锤10的点位,点夯能级取二级能级,在二级能级条件下,当点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时,结束点夯;然后进行满夯处理,利用满夯方式对相邻的两个点位之间的区域进行满夯,满夯过程中夯锤10的搭接夯锤锤径为满夯能级取三级能级,在三级能级条件下,当满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3cm时,结束满夯;

需要说明的是,填挖交接面8压实填筑的目的是保证工程的整体性。由于与填方区填筑体3相比,挖方区山体2无明显沉降,甚至会出现卸载回弹现象,如果填挖交接面8附近的压实填筑处理被忽视,将会导致填挖交接面8过渡区域的差异沉降较大甚至出现突变,且易形成雨水入渗通道,最终影响造地面的实用性和工程整体安全性能。

步骤六、工程造地面的平整及土方补偿,过程如下:

步骤601、填方区填筑体3填筑施工完成后,对工程造地面9全面进行振动碾压整平处理,振动压路机行驶速度不大于3km/h,碾压遍数8遍~10遍;

步骤602、工程造地面9平整后,预留至少一个雨季的沉降期,并对工程造地面9进行沉降和变形监测,当工程造地面9沉降速率不小于0.1mm/d时,对填方区填筑体3进行二次回填;当工程造地面9沉降速率小于0.1mm/d时,执行步骤603;

步骤603、工程造地面的土方补偿:对工程造地面9进行全区标高复核,按照工程造地面9设计标高与实测标高差值的1.5倍厚度进行土方二次回填与压实,振动压路机行驶速度不大于3km/h,实际碾压遍数以设计压实度指标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工程造地面的平整及土方补偿是为了减少填方区填筑体3沉降对场地坡度变化的影响,保证使用期的总体平整性,达到填方区填筑体3的顶面标高设计。

本发明对填方区填筑体的不同高度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针对填方区填筑体的不同高度存在的局部薄弱面进行关键要素综合把控,工程设计及施工条理清晰,思路明确,针对性强,架构完善、概念清晰、操作简便,能精准对接黄土地区平山造地工程填筑压实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事故多发区域,有效保证复杂填方造地工程的质量与用地安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