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移动式起重机的具有牵拉系统的伸缩臂及其牵拉方法

用于移动式起重机的具有牵拉系统的伸缩臂及其牵拉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式起重机(1)的伸缩臂(8),具有多个能够从臂基础箱(9)伸出和缩回的伸缩区段(10a‑h)和用于牵拉伸缩臂(8)的牵拉系统(11),该牵拉系统具有至少一根绳索(16a、16b),所述至少一根绳索通过至少一个牵拉支柱(15)在至少一个张紧框架(13a、13b)与至少一个固定点(20a、20b)之间延伸,并且就每根绳索(16a、16b)利用两个牵拉支柱(15)来牵拉伸缩臂(8)。为此提出,每个牵拉支柱(15)具有用于绳索(16a、16b)的夹持机构(1)。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牵拉移动式起重机的伸缩臂的方法,该伸缩臂尤其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伸缩臂,在该方法中,至少一根绳索(16a、16b)在包括臂基础箱(9)和多个伸缩区段(10a‑h)的伸缩臂(8)上的张紧框架(13a、13b)与在伸缩臂(8)上的固定点(20a、20b)之间被牵拉且所述至少一根绳索(16a、16b)通过支承在伸缩臂(8)的臂基础箱头部(9a)与伸缩区段头部(10)之间的至少一个牵拉支柱(15)来引导。为了实现移动式起重机的伸缩臂的张紧,该方法提出,伸缩区段(10a‑h)从臂基础箱(9)伸出,所述至少一根绳索(16a、16b)在张紧框架(13a、13b)与固定点(20a、20b)之间张紧,所述至少一根绳索(16a、16b)通过夹持机构(17)固定在牵拉支柱(10)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956292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特雷克斯全球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780047882.9

  • 发明设计人 L·穆勒;

    申请日2017-08-10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汪勤

  • 地址 瑞士沙夫豪森

  • 入库时间 2024-02-19 08:42: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5-01

    授权

    授权

  • 2019-04-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6C23/82 申请日:201708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9-04-0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式起重机的伸缩臂,具有多个能够从臂基础箱伸出和缩回的伸缩区段和用于牵拉伸缩臂的牵拉系统,该牵拉系统具有至少一根绳索,所述至少一根绳索通过至少一个牵拉支柱在至少一个张紧框架与至少一个固定点之间延伸,对于每根绳索利用两个牵拉支柱来牵拉伸缩臂。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牵拉移动式起重机的伸缩臂的方法,其中,至少一根绳索被牵拉在伸缩臂上的张紧框架与伸缩臂上的固定点之间,该伸缩臂包括臂基础箱和多个伸缩区段,所述至少一根绳索通过支承在伸缩臂的臂基础箱头部或伸缩区段头部上的至少一个牵拉支柱被引导。

背景技术

德国公开文献DE 10 2015 009 156 A1公开了一种可伸缩的起重机悬臂。该起重机悬臂由基础区段和一个或多个伸缩区段组成。为了增加起重机悬臂的承载能力,设有由单独的一对牵拉支柱和牵拉件组成的牵拉结构。所述一对牵拉支柱呈V形地布置在第一伸缩区段的头端部且与起重机悬臂成直角地延伸。牵拉件一方面在基础区段的脚端部固定在绳索绞盘上,另一方面固定在第二伸缩区段的头端部上。这两个牵拉件还沿起重机悬臂延伸并分别通过两个绳索支架之一在它们的自由端部的区域中被引导。为此,在牵拉支柱上分别布置转向辊,该转向辊被相应的绳索至少缠绕一次。每个转向辊都可以通过夹持功能来固定。通过绳索绞盘使牵拉件在起重机悬臂缩回和伸出时被卷绕或展开并且在完成伸出之后被张紧。在张紧之后也固定了转向辊。通过牵拉件的张紧,起重机悬臂被减轻负荷且减小或避免了起重机悬臂弯曲。

德国专利文献DE 34 47 095 C2公开了在起重机的上部结构上的另一伸缩臂。该伸缩臂被由张紧绳索和转向辊构成的装置牵拉。该张紧绳索分别固定在相应伸缩区段的各个头端部上并且在布置在上部结构上的张紧缸处会合。

欧洲专利文献EP 2 504 267 B1公开了一种具有可伸缩的起重机悬臂的移动式起重机,该起重机悬臂具有三个可伸缩的子悬臂。这些子悬臂彼此平行且间隔开地延伸。该间隔通过三角形的连接板实现,子悬臂分别在连接板的角中延伸。连接板分别布置在子悬臂的头端部的区域中和基础子悬臂的脚端部上。

专利US 4,982,853 A公开了一种移动式起重机,具有多个伸缩区段和伸缩臂基础箱,伸缩区段承载有牵拉系统。牵拉系统包括三条绳索且具有两个牵拉支柱,牵拉支柱安装在伸缩区段头端部上,从而伸缩臂被牵拉。绳索之一经过转向辊延伸经过牵拉支柱之一且紧固在伸缩区段的头部上。未示出用于绳索之一的夹持机构。

德国公开文献DE 103 15 989 A1也描述了一种具有由多个伸缩区段组成的伸缩臂的移动式起重机。为了张紧或预紧伸缩臂,张紧绳索被从绳索绞盘被引导通过第一牵拉支柱上的辊子以及第二牵拉支柱,在杆尖端处的辊子上被转向到伸缩臂中且被紧固在紧固结构处。第一牵拉支柱在此被紧固在臂基础箱的内侧端部上并且不具有用于绳索的通孔,而是具有布置在其上的辊子。而且也不是每个伸缩区段都具有用于绳索的牵拉支柱和夹持机构。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2 558 505 U公开了一种具有伸缩臂基础箱以及多个伸缩区段的伸缩臂。包括居中布置的主牵拉支柱以及两个侧向布置的牵拉支柱的第一牵拉系统被紧固在伸缩臂基础箱上。第二牵拉系统位于伸缩区段之一上且同样包括三个牵拉支柱,一个居中布置,两个侧向布置。绳索延伸通过牵拉支柱并且被紧固在杆的头部上。既不在臂基础箱的头部上布置第一牵拉系统、在各个伸缩区段上也不存在用于绳索的牵拉支柱或夹持机构。

德国实用新型专利DE 202 19 126 U1公开了一种具有伸缩臂基础箱和多个伸缩区段的起重机伸缩臂。用于牵拉伸缩臂的牵拉结构配有两条牵拉绳索,这两条牵拉绳索通过布置在牵拉杆架上的转向辊被引导。在各个伸缩区段上、尤其是在臂基础箱的头部上并未设有任何牵拉支柱。也没有公开用于牵拉绳索的夹持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移动式起重机的、具有牵拉系统的伸缩臂以及一种用于该伸缩臂的牵拉方法,其结构简单、结构较轻并且能在不改变伸缩臂尺寸的情况下提高载荷。

该技术问题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伸缩臂以及具有权利要求12特征的方法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2至11和13中给出了本发明的有利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移动式起重机的伸缩臂具有多个能够从臂基础箱伸出和缩回的伸缩区段以及用于牵拉伸缩臂的牵拉系统,所述牵拉系统具有至少一根绳索,该至少一根绳索通过至少一个牵拉支柱在至少一个张紧框架与至少一个固定点之间延伸,对于每根绳索利用至少两个牵拉支柱牵拉伸缩臂,每个牵拉支柱具有用于绳索的夹持机构,由此实现了载荷的提高和简化了结构以及更轻的构造。在此,将牵拉支柱固定布置在臂基础箱上和至少一个牵拉区段上。由此无需调整/预先准备牵拉系统。通过更大数目的牵拉支柱可以实现在运输时整体更轻且更紧凑的结构、尤其是结构高度。

所述夹持机构利用力锁合和/或形锁合的方式来夹持绳索。

牵拉系统的节约空间的实施方案是,每个牵拉支柱分别布置在臂基础箱头部或伸缩区段头部的外端部上。由此不会妨碍伸缩臂的完全伸入。因此使得伸缩臂能够在运输状态中减小至紧凑尺寸。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提出,分别在臂基础箱以及在每个伸缩区段上布置牵拉支柱。伸缩臂因此可以在多个点上被牵拉,这又增加了牵拉结构的稳定性且改善了伸缩臂的载荷。由此还可以在相同载荷下实现更轻和更小的构造。

通过使每个牵拉支柱都具有用于待穿过的绳索的通孔,可以简化牵拉系统的结构。

为了特别简单地实现牵拉系统而提出,夹持机构具有可运动的夹持元件,利用该夹持元件能够在运行状态中相对配对夹持元件在通孔中固定绳索。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中提出,牵拉系统的至少一个张紧框架布置在臂基础箱上。

简化结构的方案是,绳索被固定在张紧框架处和最后的伸缩臂的最后的伸缩区段头部处。由此得到固定安装的、节省空间的牵拉系统,其无需进一步的调整。

伸缩臂的载荷和稳定性的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是,第一张紧框架和第二张紧框架布置在臂基础箱上,第一张紧框架和第二张紧框架与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共同作用,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彼此平行地沿伸缩臂的纵向方向延伸。

一种特别可靠且稳定的牵拉方案是,每个牵拉支柱都具有两个支腿,这些支腿从伸缩臂的中部沿伸缩臂的纵向方向看在右侧和左侧布置在伸缩臂上且围出一个45°至135°、优选为90°的角。

为了以节省空间且仍旧稳固的方式来实施伸缩臂而提出,前后相继的伸缩区段和臂基础箱能够彼此固定。

一种用于牵拉伸缩臂的简单并且节省空间的方法是,至少一根绳索在包括臂基础箱和多个伸缩区段的伸缩臂上的张紧框架与在伸缩臂上的固定点之间牵拉,所述至少一根绳索通过支承在伸缩臂的臂基础箱头部或伸缩区段头部上的至少一个牵拉支柱来引导,由此实现了,伸缩区段从臂基础箱伸出,所述至少一根绳索在张紧框架与固定点之间张紧,所述至少一根绳索通过夹持机构固定在牵拉支柱上。

改善载荷的方法是,从缩回的伸缩臂的运输状态出发,从在伸缩臂的纵向方向上最后的伸缩区段开始,在分别邻接的伸缩区段继续,在伸缩区段每次伸出之后,牵拉系统的至少一根绳索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张紧框架来张紧且通过夹持机构来固定。

附图说明

下面详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示出:

图1示出具有伸缩臂的移动式起重机的透视图,

图2示出根据图1的伸缩臂部分伸出的移动式起重机的局部透视图,

图3示出完全伸出的伸缩臂的透视俯视图,

图4示出在伸缩臂上的牵拉支柱的细节图,

图5示出利用力锁合的夹持机构的示意图,

图6示出利用力锁合的另一夹持机构的示意图,

图7示出利用力锁合和形锁合的夹持机构的示意图,

图8示出利用力锁合的夹持机构的示意图,和

图9示出利用力锁合的另一夹持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用1表示的移动式起重机的透视图。该移动式起重机1基本上具有下部结构2和上部结构3。下部结构3承载配重4且具有四个分别带有两个适用于道路的车轮6的车轴5。此外,下部结构2承载上部结构3,该上部结构能够相对于下部结构2围绕基本上竖直取向的转轴D摆动。上部结构3和下部结构2当然能够刚性地安装到彼此上。在上部结构3处设有组合的驾驶和起重舱7以及伸缩臂8,组合的驾驶和起重舱能够围绕竖直轴线K从前向后和从后向前地摆动,该伸缩臂为了道路行驶被完全缩回,与移动式起重机1的前行方向F反向地向下安放在下部结构2上。当然还可行的是,驾驶和起重舱7被设计成彼此分开。

伸缩臂8具有牵拉系统11,以便在伸缩臂8的尺寸不改变的情况下实现载荷的增加,且伸缩臂包括臂基础箱9和多个伸缩区段10a-h。臂基础箱9在其脚部通过水平的摇摆轴W与上部结构3连接且能够通过摇摆缸12竖起(参见图2)。牵拉系统11的张紧框架13a、13b和升降装置14也位于臂基础箱9处,而非上部结构3处。张紧框架13a、13b作为被驱动的、可制动的和可固定的绞盘装置被设计具有电的或液压的驱动装置以及用于被卷绕和展开的绳索16a、16b的卷筒。但不能够实现张紧框架13a、13b在该处的安置而非在臂基础箱9处的安置。臂基础箱9以常见的方式接纳伸缩区段10a-h,这些伸缩区段分别相互嵌套地布置,且能够缩回和伸出。在伸出的状态下,伸缩区段10a-h彼此间通过螺栓连接。相应在内部的且因此更小的伸缩区段10a-h的脚部分别通过适配的螺栓连接-定位销与相应最近的靠外的较大的伸缩区段100-109或臂基础箱9螺栓连接。因此,在图2中将伸缩区段10h的脚部与伸缩区段10g位于头部10上的螺栓连接-定位孔连接。牵拉系统11分别具有在伸缩臂8的纵向方向L上看布置在臂基础箱9的头部9a的靠外的端部上的以及布置在各个伸缩区段10a-h的头部10的靠外的端部上的V形的牵拉支柱15。每个V形的牵拉支柱15都具有第一支腿15a和第二支腿15b。牵拉支柱15的第一支腿15a和第二支腿15b在伸缩臂8水平取向时观察——在横截面基本上为三角形的伸缩区段10a-h或横截面基本上为四角形的臂基础箱9的角部的区域内——分别在靠外和靠上地布置并且斜向上和向外地延伸。两个支腿15a和15b的张角a在此约为45°-135°,优选90°。在此,这两个支腿15a和15b位于一个共同的理想平面中,该平面相对于伸缩臂8的纵向方向L成直角地取向。支腿15a和15b自身具有拉伸的类似于三角形的形状,其中该三角形的底边贴靠在伸缩区段10a-h上或臂基础箱9上,三角形的尖部设有用于第一绳索16a或第二绳索16b的各一个通孔22a和22b。绳索16a和16b分别在最后的、即离臂基础箱9最远的伸缩区段10h的左侧的支腿15a或右侧的支腿16b上在固定点20a和20b中固定在相应的牵拉支柱15上。两条绳索16a和16b中的一条分别引导经过牵拉支柱15的所有右侧的支腿15a和所有左侧的支腿15b并且在位于相对置的端部处的左侧和右侧的张紧框架13a和13b之一处(参见图2)固定并张紧在臂基础箱9的脚部处。在臂基础箱9的支腿15a和15b的端部处和伸缩区段10a-g(除了最后的伸缩区段10h以外)的端部处,各设有一个夹持机构17,该夹持机构在绳索16a和16b张紧之后固定绳索。绳索16a和16b的张紧优选由如下方式组合实现:通过张紧框架13a和13b进行张紧、在夹持机构17中固持以及通过相应伸缩区段10a-h的伸出进行进一步张紧。原则上也可设想的是,要么仅通过张紧框架13a和13b,要么通过伸出来进行张紧。因此,绳索16a和16b最终在最后的伸缩区段10h上的固定点20a和20b与张紧框架13a和13b之间的多个点上固定且张紧在牵拉支柱15的区域中。因此,牵拉系统11固定地安装在移动式起重机1中且无需后续调整。

在图2中示意性示出了根据图1的移动式起重机1的细节透视图,其中伸缩臂8部分伸出。最后的伸缩区段10h伸出;其余的伸缩区段10a-g仍是缩回的。上部结构3为了起重运行被从用于道路行驶的位置(参加图1)转过180°,使得伸缩臂8指向前行方向F。驾驶和起重舱7在此被移位至上部结构3侧向的一个对于起重运行而言有利的位置中。在臂基础箱9的上侧上和脚部区域中,两个张紧框架13a和13b在伸缩臂8的角的区域中被这样布置,使得它们的卷筒指向上方和外部,以及张紧框架13a和13b的辊轴与伸缩臂8的纵向方向L成直角。接着,在臂基础箱9的头部9a的方向上看,布置有升降装置14。升降装置14的卷筒指向上方且升降装置14的辊轴也与伸缩臂8的纵向方向L成直角地布置。由升降装置14卷绕或展开升降索18,绳索从升降装置14沿伸缩臂且在伸缩臂8上方延伸至最后的伸缩区段10h的端部。在最后的伸缩区段10h的端部处设有转向辊19,通过该转向辊引导升降索18。

下面根据图2详细说明牵拉系统11的功能。在第一步骤中,伸缩臂8的最内侧的伸缩区段10h伸出,且同时在最内部的伸缩区段10h的牵拉支柱15的支腿15a和15b的固定点20a、20b处被固定的绳索16a、16b沿伸缩臂8的纵向方向L被带动并因此被张紧框架13a、13b卷绕。在此,绳索16a、16b被引导通过其它尚未伸出的伸缩区段10a-g的牵拉支柱15的通孔22a、22b。在伸缩区段10a-h的缩回的状态下,牵拉支柱15以小间距彼此紧贴。在快到达最内部的伸缩区段10h的所期望的螺栓连接位置之前,绳索16a、16b——它们已经通过张紧框架13a、13b被加载以基本张力——通过相邻伸缩区段10g的两个夹持机构17固定在支腿15a和15b上。为了实现完整的伸出行程,通过伸缩区段10向其螺栓连接位置的进一步伸出,绳索16a、16b的上部在最内部的伸缩区段10h的牵拉支柱15的支腿15a和15b的固定点20a、20b与相邻的伸缩区段10g的两个夹持机构17之间被进一步张紧。原则上可以为每个伸缩区段10a-h设置不同的螺栓连接位置,这些螺栓连接位置于是在伸缩区段10a-h的整个的或一半的或提前选择的伸出行程方面固定伸缩区段10a-h。与其他伸缩区段10a-g的伸出和螺栓连接并行地,以相同方式逐渐地且逐步地将伸缩16a、16b张紧在伸缩区段10a-g和悬架基础箱9的相应的牵拉支柱15之间。在此重要的是,绳索16a、16b的牵拉不仅在紧固点20a和20b与张紧框架13a和13b之间进行,而且也在与之相邻的牵拉支柱15之间以及分别在相邻的牵拉支柱15之间进行。

图3中以透视俯视图示出了完全伸出的伸缩臂8。牵拉支柱15被布置在各个伸缩区段头部10处和臂基础箱头部9a处且因此彼此相间隔开地布置。牵拉支柱15的支腿15a和15b布置在伸缩臂8的左侧和右侧。绳索16a和16b在最后的伸缩区段10h的牵拉支柱15的支腿15a和15b处紧固在第一和第二固定点20a和20b处。在最后的伸缩区段10h的支腿15a与15b之间延伸的升降索18在支腿15a和15b下方延伸经过转向辊19以及然后经过引导辊21。

图4示出了伸缩悬架8的牵拉支柱15的支腿15a和15b的细节图。夹持机构17分别基本上包括第一配对夹持元件24a或第二配对夹持元件24b,这两个配对夹持元件分别与尤其是绳索辊形式的第一夹持元件27a或者与尤其是绳索辊形式的第二夹持元件27b共同作用,以便将相应的绳索16a、16b夹持或夹紧在其间。配对夹持元件24a、24b分别被设计为相应支腿15a和15b的位置固定的贴靠面且分别位于支腿15a和15b背离伸缩臂8的端部处且邻接于通孔22a和22b。贴靠面与绳索16a、16b的轮廓相适配且可以具有增大的摩擦阻力。为了使夹持元件27a、27b能够在推移方向S上——该推移方向S与支腿15a和15b的纵向延伸方向平行——朝向配对夹持元件24a、24b运动,每个支腿15a和15b都采用杆形的推移元件25a、25b的形式。推移元件25a、25b因此分别内置在支腿15a和15b中且在其与伸缩臂8相背离的端部上分别接纳夹持元件27a、27b之一。为了能够利用夹持元件27a、27b将绳索16a、16b压向配对夹持元件24a、24b,推移元件25a、25b能够沿牵拉支柱15的支腿15a和15b推移。该推移运动通过布置在推移元件25a、25b朝向伸缩臂8的端部上的导轮26a、26b实现,这些导轮在纵向方向L上沿着伸缩臂8的外表面滚动且在预先选择的螺栓连接位置的区域中在伸缩臂8的外表面上凸起形式的楔形引导元件23a、23b滚动,由此使推移元件25a、26b沿推移方向S运动,从而实现绳索16a、16b在螺栓连接位置的区域中的固定或夹紧。如果之后还要通过夹持机构17进行进一步张紧,那么为了能够在不造成绳索16a、16b张紧的情况下经过螺栓连接位置,通过张紧框架13a、13b仅向绳索16a、16b施加基本张力。如果没有基本张力,绳索16a、16b在经过为被选择的螺旋连接位置时仅通过引导元件23a、23b短时地夹紧在未张紧的状态中,随即再次松开。

在该实施例中,支腿15a、15b的宽度b约为200cm,长度L约为95cm。该尺寸当然可以不同地设计。在规定牵拉支柱15的尺寸时,必须根据伸缩臂8和移动式起重机1的尺寸(起重机长度、起重机宽度、可能的悬臂角度偏差)寻找正确的折衷方案,以便在不超过道路行驶的法定车辆宽度和高度的情况下实现载荷增加。

上面描述了夹持机构17的机械结构。原则上也可设想的是,夹持机构17能够电动、液压或气动驱动。也可以取代夹持元件27a、27b和导轮26a、26b设置滑动元件。优选被实施为楔形件的引导元件23a、23b和推移元件25a、25b可以由其他元件取代,这些其他元件优选通过夹紧来在向绳索16a、16b的固定部中缩回和伸出时限定伸缩区段10a-h彼此间的相对运动。

除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之外,在图5至9中示出了夹持机构17的五个其它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五个示例性实施方式。

原则上可以通过由夹持机构17施加的夹持力H来在牵拉支柱15上通过夹持机构17以力锁合(摩擦接触)和/或形锁合方式来夹持绳索16a、16b。

图5和图6示出了夹持机构17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该夹持机构以力锁合方式夹持绳索16a、16b。为此,第一夹持元件27a或第二夹持元件27b沿直线的操纵方向R从打开位置向夹持位置运动。在夹持位置时,夹持元件27a、27b对绳索16a、16b施加夹持力H且将绳索压向第一配对夹持元件24a或第二配对夹持元件24b。相应地,夹持力H因此与绳索16a、16b的纵向方向成直角且朝向相对置的配对夹持元件24a、24b作用。

在图5中,绳索16a、16b在沿操纵方向R被推移的夹持元件27a、27b与配对夹持元件24a、24b之间以力锁合的方式被夹紧。

在图6中,夹持元件27a、27b被设计作为夹紧楔子,其沿斜坡28在操纵方向R上可推移。斜坡28在此与绳索16a、16b的纵向方向平行延伸且沿绳索16a、16b的纵向方向看升高。通过夹持元件27a、27b向夹持位置的运动,夹持元件27a、27b通过斜坡28沿夹持力H方向向绳索16a、16b运动且因此将绳索16a、16b相对于配对夹持元件24a、24b压紧,即因此力锁合地夹紧绳索。此外,楔形的夹持元件27a、27b具有增强夹紧力的效果。如果绳索16a、16b进一步沿牵拉方向Z被牵拉,那么绳索由于摩擦接触而带动楔形的夹持元件27a、27b。夹持元件由此通过斜坡28进一步上升且增加了朝向绳索16a、16b方向的夹持力H。

图7中的实施例示出了利用力锁合和形锁合方式工作的组合式夹持机构17。原则上,该实施方式类似于在图5示出的实施方式。但夹持元件27a、27b额外还在其朝向绳索16a、16b的表面设有构型部,该构型部基本上与绳索16a、16b的外表面互补地设计且因此以形锁合方式接合到绳索16a、16b的表面中。在此,绳索16a、16b的绳股29形成了绳索16a、16b具有螺旋状的以及螺纹式结构的表面。

根据图8中的实施例的夹持机构17也使用形锁合。夹持元件27a、27b在此如图5和图7中那样沿操纵方向R被推移。绳索16a、16b至少在夹持机构17的区域中设有沿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开的且相继加压的成形件30。为了能够在夹持元件27a、27b之间取代形锁合建立力锁合,夹持元件27a、27b在其朝向绳索16a、16b的表面上设有构型部,该构型部与具有成形件30的绳索16a、16b的外表面互补地设计。至少一个成形件30被夹持元件27a、27b接纳在夹持位置中。在需要时也可以是多个成形件。优选除夹持元件27a、27b以外,也为配对夹持元件24a,24b配设构型部(未示出),该构型部适于接纳成形件30且因此额外防止在牵拉方向Z牵拉绳索16a、16b。

在图9中示出的夹持机构17同样基本涉及形锁合,其使用形锁合来夹持绳索16a、16b。图9中示出了夹持元件27a、27b,其以螺母的形式被安装到具有被构型的、螺纹状的外表面的绳索16a、16b上。当绳索16a、16b沿着或逆着牵拉方向Z运动时,例如在伸缩臂8伸出和缩回时,夹持元件27a、27b能够相应围绕由绳股30产生的螺纹转动。为了使夹持机构17从其打开位置向其夹持位置运动,在该实施方式中,阻止夹持元件27a、27b的转动运动。为此,在转动支承夹持元件27a、27b的配对夹持元件24a、24b与夹持元件27a、27b之间设有止动设备,例如制动器。这在图9中通过箭头B示出。如果夹持元件27a、27b的转动被阻止,则夹持元件27a、27b与根据图7的实施方式类似地逆牵拉方向Z夹持绳索16a、16b。

此外,牵拉系统11当然也可以利用链条取代绳索来工作,因此在本发明意义上,绳索16a、16b可被理解为柔性的牵拉件。

附图标记列表

1 移动式起重机

2 下部结构

3 上部结构

4 配重

5 车轴

6 车轮

7 驾驶和起重舱

8 伸缩臂

9 臂基础箱

9a 臂基础箱头部

10 伸缩区段头部

10a-h 伸缩区段

11 牵拉系统

12 摇摆缸

13a 第一张紧框架

13b 第二张紧框架

14 升降装置

15 牵拉支柱

15a 第一支腿

15b 第二支腿

16a 第一绳索

16b 第二绳索

17 夹持机构

18 升降索

19 转向辊

20a 第一固定点

20b 第二固定点

21 引导辊

22a 第一通孔

22b 第二通孔

23a 第一引导元件

23b 第二引导元件

24a 第一配对夹持元件

24b 第二配对夹持元件

25a 第一推移元件

25b 第二推移元件

26a 第一导轮

26b 第二导轮

27a 第一夹持元件

27b 第二夹持元件

28 斜坡

29 索股

30 成形件

a 孔径角

b 宽度

B 箭头

D 转轴

F 前行方向

I 长度

H 夹持力

K 摆动轴

L 纵向方向

R 操纵方向

S 推移方向

W 摇摆轴

Z 绳索的牵拉方向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