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5-10-09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671条结果
  • 摘要:在电磁探测理论中,电导率和磁导率是两种重要的岩石物性参数.在磁性较强的地区进行大地电磁探测工作时,电磁场信号必然受到介质磁性的影响.将磁化率参数引入二维大地电磁正演理论,实现了含磁化率的大地电磁有限单元法数值模拟.建立棱柱体模型计算并分析了磁化率参数对大地电磁电场、磁场、视电阻率及相位等参数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磁性介质导致电场升高,磁场降低,视电阻率增大,相位复杂变化,且随着磁性物质的增多或磁化率的增大,这种影响逐渐变大.引入电导率、磁化率光滑约束与磁化率对数约束,采用改进的特别快速模拟退火法实现了电阻率、磁化率参数一维同时反演.通过对K、H型中间层高磁地电模型进行反演试算,反演结果良好.该研究为在高磁性地区开展大地电磁工作提供了基础,对实现“第二找矿空间”内的矿产勘探具有一定的意义.
  • 摘要:矿产资源数据是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推进地球系统科学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数据,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地质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本研究选择新疆西准噶尔地区典型矿床及周边岩石、蚀变矿物及矿物组合等地物样品,测定样品波谱反射率(新鲜面波谱、风化面波谱)和样品光薄片鉴定。在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实现对岩石矿物波谱数据及相关属性数据、配套参数的存储与管理,最终形成数据集成与同化技术的信息共享服务。数据库将提供一个集地面波谱测量数据、波谱数据分析和波谱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于一体的典型岩矿波谱知识库,为定量遥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一个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遥感波谱科学实验平台,科学、系统、准确地反映新疆西准噶尔典型矿区岩矿波谱信息情况。
  • 摘要: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是地下水污染源识别的基础,尤其是对于较为简单的污染场地,最直接有效的污染源识别方法就是采用环境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中获取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参数来进行判断。本文以某加油站储油罐渗漏污染场地为例,根据场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来识别污染源,在W01井周边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污染源,因W01井位于菜地内,在访问后基本可以排除历史上在菜地里倾倒柴油类污染物的可能性。根据柴油类总石油烃在第二次监测时已低于检出限和已检出组分含量极低的情况推断,W01井污染源可能是成井时洗井不干净所致,水中的污染组分可能是钻探时残留在孔内的油污。
  • 摘要:采用“迭代剔除”的方法,在对化探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并采用“转角凸壳”技术,实现了“最小角最大原则”算法,通过三维模拟的形式直观表达了新疆东天山地区的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数据,实现了对原始数据人为噪声的控制和消除,达到了良好的预期.包括分析质量监控参数,如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等;数据变化特征,此特征需要和地质背景及矿产特征进行比较;还包括分析系统误差,如分析的方法,仪器的精度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水平。
  • 摘要: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地质》课程教学团队,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理论和实验相融合,建立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通过突出重点,因材施教;主编教材完善教学内容,展示学科最新进展;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建立试题库等手段,实现考试规范化,提高学生的真才实学.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教学相长,师生创新性成果丰硕.
  • 摘要:现代微小卫星因其质量轻、价格低、研制周期短、快速灵活等特点而倍受青睐,特别是通过星座组网、编队飞行,在解决时间更新率与空间覆盖率以及干涉测量应用等方面显示出其广泛用途和重要作用,现代小卫星将改变卫星制造的格局,并在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导航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给地质调查工作应用带来新机遇.相比传统大型卫星所具有的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成本高和风险大等缺点,微小卫星在研制上突出“快、好、省”的特点,为极地地质、探月与行星地质科学研究、深空探测,全球观测、全球变化研究,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等方面提供了新的途径。多颗卫星编队飞行,在空间通信方面可以带来全球或区域无缝覆盖,给地质调查的野外通信带来新的机遇,可以在北斗卫星、GPS信号盲区提供通信或导航,从而进一步提高地质调查野外安全保障能力。
  • 摘要:本文讲述了大地构造位置,分析了多龙矿集区地质特征,总结出了找矿潜力,多不杂西铜金矿床亦发育大面积泥化蚀变,且在其深部发现厚约60余米的金矿体,金品位大于1g/t,其寻找独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潜力很大。
  • 摘要:紫金山矿田东南矿段铜钼矿床位于矿田的东南角,连接着紫金山金铜矿和罗卜岭铜钼矿两个特大型的铜矿床,矿床成因类型较为复杂.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矿床蚀变近红外光谱特征的分析研究,丰富地质找矿综合信息,揭示蚀变分带与矿化的关系,探讨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
  • 摘要: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立项论证的关键,要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政策法规和国家的战略意图确定需要财政出资支持的事项.科研与调查脱节问题主要责任在管理层,将调查与科研从体制上和任务上分开.调整项目安排模式,通过图幅带专题的方式提高区调质量,促进科研与调查的结合.基于矿产勘查财政投入现状,可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补贴制度.确保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的定位和目标完成,一个重要手段是组织包括第三方参与的评估检查工作.
  • 摘要:我国矿业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我国矿业私募基金发展的制约因素,专业人才的匮乏、基金推出渠道不畅、矿业权流转市场化程度低、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将成为我国矿业私募基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总结出了可以投向矿业基金的后备资金充足,存在大量具有较大增值潜力的优质矿业项目,国家对私募股权基金在内的各种金融创新活动持鼓励态度等方面的机遇。
  • 摘要:本文通过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矿业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对比研究,认为目前中国在构建矿业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提出了矿业风险勘查资本市场融资主体的缺失,缺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矿产勘查领域的制度安排,矿业权流转的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谙熟矿业风险勘查投资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较少等方面。
  • 摘要:本次研究主要是在该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分析研究整个小秦岭金矿田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特征,以小秦岭陕西一侧的潼关县Q8金矿脉为重点,总结研究该区金矿成矿规律,并采用三维建模与立方体预测模型方法对金矿田深部资源潜力进行预测,为研究区内的深部找矿勘查提供依据。在总结出Q8号金矿脉区域定量预测模型后,应用“三维证据权法”和“三维信息量法”对各找矿因素进行评价,得到预测要素的后验概率值、权重值和信息量值,把这些数值赋予块体模型。通过统计后验概率、权重以及信息量的值对成矿有利区进行圈定。
  • 摘要:本研究将引入上述两方面权重,对传统逻辑回归模型进行修正,并应用到成矿预测中,实验结果表明,空间加权逻辑回归模型在整个研究区都有异常显示,而普通逻辑回归模型得到的后延概率异常值分布较为集中;通过计算预测结果图层与已知矿点图层的空间相关性,前者在预测精度上优于后者。从本质上说,上述信息综合模型都是全局模型。由于空间异质性和空间非平稳性的存在,在不同的局部,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可能变化很大,使得即使引入了位置变量也难以用统一的全局模型来建立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 摘要:煤层气开发风险受到基础地质条件、工程开发工艺和经济因素等的影响,由于各因素相互影响,表现出复杂的风险特征,为了保证煤层气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同时将项目风险降至最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亟待对煤层气开发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根据一级指标计算结果分析,柿庄南此区块煤层气开发风险影响最大的是地质资源因素,其次为工程技术因素,其他因素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运营、政策法规、安全保障、组织管理及社会环境。这与中国复杂的煤层地质环境相符。由于中国煤储层的非均质性强,且存在低压、低渗、低饱和度的问题,开发过程易遭受高温和高压等不稳定因素影响,造成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地质资源风险因素的影响最大。然而这类风险无法直接控制,只能在项目可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排采技术来尽量减弱其造成的风险。而工程技术是基于地质因素基础上的关键因素,其影响仅次于地质资源因素,这与目前处于煤层气开发初期的现实情况相符。中国目前煤层气开发主要借鉴国外煤层气开发技术,有些还不能满足复杂的煤层地质条件,而且有些关键设备仍受到国外垄断,造成煤层气开发工程技术因素的风险影响偏高。应通过加大工程技术研发投入,研究适合中国储层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开发技术和设备,增加自我知识产权,来尽量控制和避免此类风险的发生。
  • 摘要:地质体三维建模是指运用现代空间信息理论和技术在计算机中建立能反映地质空间内部结构与各要素之间关系及其物理、化学属性的空间分布等地质特征的数学模型,对地质空间及相关的人类工程活动进行真三维再现和分析的科学与技术.三维地质建模可以分为面向实体的构模方法和面向场的构模方法.研究设计了成矿地质体三维结构建模技术流程,形成了由二维地质图半自动图切剖面图,将二维图切剖面图转换为三维剖面图,用三维剖面上的地质体轮廓线重构地质体三维表面的建模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并构建了区域成矿地质体三维结构模型。首先利用等高线采样和Delaunay三角化原理生成了地表的TIN模型,然后利用MapGIS67基础上二次开发的辅助制图软件Section,结合平面地质图和DEM影像图绘制了一系列图切地质剖面图,其能清晰地反映区域内地层及构造,有利于地质体的空间几何结构的展示。预测资源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并反映含锰地层对锰矿资源量分布的控制作用,在定量分析控矿地质因素与矿化分布关系的基础上,将研究区的三维地质空间分割为连续场,得到了研究区-1000m标高以浅的所有地质体的200m*200m*2m三维单元,建立了锰矿资源三维可视化定量预测评价模型并对资源量三维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
  • 摘要:本文采用美国THERMO公司生产的X-SERIES-2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了架底金矿中矿石与围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系统分析矿石与围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其异同。该金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石具有Au、As、Sb、Hg、Tl元素富集组合特征,而在围岩中含量相对较低(除ZK0008H47外),由此说明区内元素分布受层位和岩性控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矿石与围岩的REE含量和特征参数存在一定差异,但其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则相当吻合,总体表现出负Ce异常、无明显Eu异常,富轻稀土、贫重稀土、配分曲线平缓右倾的特征,可能说明成矿流体尚未能导致岩石的稀土元素发生变化。
  • 摘要:本文以川南井研-犍为地区筇竹寺组实钻资料为基础,对页岩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分布及发育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探明不同成因类型孔隙对页岩气储集的作用,为储层评价提供依据。基于川南井研-犍为地区JY1井岩石薄片观察、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结合X衍射全岩分析、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脉冲孔渗及比表面积孔径分布测定结果,参考前人对页岩孔隙类型的分类及对筇竹寺组储层的研究,认为川南筇竹寺组页岩储集空间可归纳为有机质孔隙、无机质孔隙和微裂缝三大类。通过对井研-犍为地区筇竹寺组页岩基质孔隙类型研究及其构成计算,结合页岩地化条件分析,认为控制筇竹寺组页岩孔隙发育的因素主要有TOC、热演化程度、成岩作用三个方面。TOC含量越高,有机质孔隙越发育,基质孔隙度越高;孔隙结构与热演化程度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热演化程度高,实测Ro为2.64-2.86%,有机质孔发育,所占比例最高可达33.9%;粘土矿物中伊利石的含量高,表明已经历晚成岩作用阶段,成岩作用强,导致粘土矿物中大孔隙减少,基质孔隙度降低。
  • 摘要:本文通过对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进行详细的钻孔编录及系统的光片观察,对该矿床的矿石组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弄清楚了矿床的矿石组构特征,并对成矿期和成矿阶段进行精细划分,对萝卜岭的成矿作用过程进行矿相学上的精细反映.
  • 摘要:砗磲是目前海洋中最大的双壳类贝壳,它的碳酸盐壳体具有清晰的年纹层,是一种理想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载体.但是砗磲古气候研究的潜力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最近几年里,对南海砗磲开展了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首先对南海现代砗磲进行分析,首次建立了砗磲Sr/Ca与器测SST的校准方程,为利用砗磲进行古气候研究奠定了基础(Yan et al.,2013Geochimica etCosmochimica Acta;Yan et al.,2014Chemical Geology).。随后,在现代砗磲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时期不同时段的砗磲进行研究并对这些时段的气候状态进行了重建(Yan et al.,2014Chinese Science Bulletin;Yan et al.,2014Acta Oceanologica Sinica;Yan et al.,2015Quaternary Research)。进一步的,对南海北部目前已报道的珊瑚和砗磲高分辨率古温度记录进行了综合集成,建立了该地区过去2500年的温度变化序列(Yan et al.,2015Earth Science Reviews)。由于珊瑚和砗磲记录的高分辨率(月分辨率)特征,从该温度序列中还可以分离出冬季和夏季的温度变化。结果显示,南海北部过去2500年的冬季和夏季温度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差异,冬季温度振幅要明显大于夏季。在升温过程中,冬季温度增加速度大约为夏季温度增加速度的3倍,这会导致气温的年较差出现大幅度的减小,这种气温年较差的减小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有显著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未来的全球变暖过程中,南海北部的温度变化可能也会遵循这种季节分异模式,需要提前做好应对。此外,基于气候变化季节性分异的存在,还对当前广泛进行的大尺度温度集成工作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由于目前已有的古温度记录(如树轮序列、物候序列等)大多是针对单一季节(冬季或者夏季)的重建结果,集成工作中又很少考虑是否存在季节分异,那么这样得到的集成序列可能很难准确反映气候变化历史。
  • 摘要:亚洲内陆早中新世陆相气候记录极为缺乏,因而中亚干旱化的演变过程与驱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西宁盆地早中新世沉积序列(22.116.5Ma)进行了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早中新世盆地沉积环境自冲积扇远端水下环境转变为气下环境;气候状况以干旱为主但呈现2个阶段.~22.119.7Ma(阶段I),I/S(伊利石/蒙脱石不规则混合层)含量增加、a*/L*(红度/亮度)比值增大、化学风化增强,指示在总体干旱背景下气候相对温暖湿润.19.716.5Ma(阶段II),绿泥石和白云石含量增加、a*/L*比值减小、化学风化相对阶段I减弱,指示19.7Ma以来干旱化逐渐增强.中国中西部记录的综合对比表明,19.7Ma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普遍干旱化.亚洲内陆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呈现差异,这暗示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副特提斯海退缩可能并未对这一区域产生影响.早中新世时期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持续的构造隆升可能是导致西宁盆地干旱化加剧的关键因素.
  • 摘要:稀有矿产资源通常是指地壳中丰度低、分布稀散,难于从矿石中提取,在工业上制备和应用较晚,但在现代工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工业中应用广泛的矿产资源.沿线国家如俄罗斯、印度、越南等部分稀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加之其资源分布的区域特征均对我国稀有资源形成有益补充。在兼具开放与包容的“一带一路”全球战略下,加深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稀有资源的分布与典型矿床研究对我国稀有资源的利用、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东南亚地区位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太平洋三大洲际板块交汇处,又是地质历史上特提斯构造域、太平洋构造域与印-澳构造域高度交叉复合的地区,经历了板块俯冲、增生、拼合和造山、裂谷、走滑等一系列的地质作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质构造现象,使东南亚成为地球上研究板块构造、现代构造过程及中新生代地质史构造活动最重要的区域和最好的天然实验室之一,缅中-安达曼地块是中白垩世缅中地块向华南-印支联合地块拼接形成的。澳大利亚大陆架楔入区为古近纪晚期以来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不断锲入东南亚东南部。在三大板块张弛作用的过程中,东南亚地区新生代盆地的演化也出现了裂谷-坳陷-构造回返的完整演化阶段,形成了一系列油气资源丰富的新生代盆地。
  • 摘要:西藏项目组人员严格按照《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规范》要求,按照不断更新和修改的GEOMAG软件的发布说明,克服种种困难,全面应用系列成果软件GeoMAG、GeoTOK及GeoMAGTOK,很好地完成了西藏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系统、规范、高效地建立了本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集成数据库。该专题数据库的成果将对西藏地区的基础地质研究、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区带研究,甚至全国找矿潜力区、全球矿集区的研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为西藏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保证。数据模型使用软件GeoMAG及空间拓扑检查软件GeoTOK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中应用最为广泛。GeoMAG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用其进行图件规范、挂接属性具有流程化、规范化的特点,软件的使用简化并加快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库的建设过程,系统、规范、高效地建立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集成数据库。
  • 摘要:通过对地质大数据中的地质数据、地质资料、地学文献等进行研究,分析单个节点构建索引的效率瓶颈,拟采用分布式技术,对传统的索引技术进行优化,以解决单个节点无法存储庞大的索引数据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多节点查询技术,建立将查询结果由主节点(主从架构)或者查询节点(点对点架构)进行汇总得到,确保查询结果的准确与高效。通过地质大数据索引技术,检索方法、表达方式的研究,建立一整套地质大数据索引优化的技术构架;通过对多节点查询方式进行研究,建立将查询结果由主节点(主从架构)或者查询节点(点对点架构)进行汇总得到,确保查询结果的准确与高效。总体可以分为三阶段进行实施,即:地质大数据收集整理以及特征维度的分析研究、地质大数据索引优化技术研究实现以及地质大数据多节点查询技术研究实现。通过对地质大数据索引研究,建立基于Hadoop的索引算法,该算法将对传统的索引技术进行优化,提高构建索引的效率,该算法将采用分布式技术,以集群的思路来解决单个节点无法存储庞大的索引数据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Hadoop的多节点查询技术,建立将查询结果由主节点(主从架构)或者查询节点(点对点架构)查询算法,保证最后的结果是通过各个节点汇总得到,并且确保查询结果的准确与高效。
  •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莱州—招远地区金矿整装勘查区范围内地质空间资源的分析研究,以三维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云计算模式的三维地质空间资源归一管理平台,将遥感影像、基础地理、地质和矿产等多源地质数据进行整合,根据不同数据的特点,确定数据整合的方法和流程,实现对地质空间资源大数据的“一张图”管理和集成应用,实现对地质矿产数据空间分布的三维全方位浏览。收集分析重点成矿区资料,以已有勘探成果数据为建模主要数据源,采用三角网建模手段来模拟地质体的表面形态,通过对勘探数据的收集、整理、提取及计算,建立了重点成矿区三维地质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建模过程中,提出基于钻孔约束和地层分布的地下三维建模方法,利用钻孔空间分布和分层信息,对复杂的地层连接,按多种方案进行数学运算构建三维剖面,形象直观的模拟地下空间。当前地质体三维建模主要以已有勘探成果数据为建模主要数据源,采用当今先进的三角网建模手段来模拟地质体的表面形态,通过对勘探数据的收集、整理、提取以及计算,创建三维地质模型,进而推测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主要目标地质体的分布状况及其结构。
  • 摘要:经典的NMO双曲时差校正简单实用,在常规地震勘探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取得一系列的勘探成果.这种简单实用的地震波理论是对实际勘探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简化的理论.当地震勘探中接收排列长度大于目的层反射深度两倍时,道集中远偏移距部分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不符合经典的双曲时差校正规律.在南川地区非常规页岩气勘探中为了满足岩性勘探需要,采用了最大偏移距为6000米的接收排列,采集数据排列长度在勘探目的反射层两倍以上.采用常规NMO双曲动校正不能解决道集中远偏移距部分因为波动各向异性引起的畸变.应用基于VTI介质假设的Alkhalifah和Tsvankin法各向异性动校正对CMP道集进行动较后,使得道集中远偏移距部分反射波组归位.应用双谱速度分析同时进行速度V和各向异性参数有效ηeff值的分析,速度分析时得到T-V-ηeff对,同时得到速度场和各向异性参数.应用非双曲时差校正后的道集含有更多偏移距范围的信息,结合速度变化趋势和各项异性参数变化趋势分析,为进一步进行AVO分析和叠前反演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基础数据.
  • 摘要:为了研究祁连山北缘构造活动的序列,在酒西盆地的老君庙剖面采集了新生代沉积物样品,测试他们的碎屑颗粒裂变径迹年龄,通过样品中最年轻年龄组分的变化研究源区的剥露程度变化和开始构造活动的时间;同时,垂直于祁连山走向上,分别在托莱山、祁连山北缘和青山头、榆木山采集了基岩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年龄测试。这些测试结果表明,祁连山北缘逐渐向河西走廊盆地扩展,托莱山、祁连山北缘、青山头-榆木山构造活动的时间分别为约16-14Ma,10-8Ma和4-3Ma。研究表明,祁连山开始构造活动的时间约为16-14Ma,构造变形为双向扩展,即逐渐向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北部的河西走廊盆地内部扩展,并一直持续到现在。研究没有发现新生代早期的变形事件,也没有发现由祁连山南缘向祁连山北以及河西走廊逐渐扩展的变形序列。本文的研究结果不支持Tapponnier et al(2001)提出的斜向逐步扩展模型(Oblique Stepwise),也不支持Clark(2012)提出的粘性地幔岩石圈模型(viscous mantle lithosphere)。用地幔对流模型(Molnar et al.,1993)或下地壳流模型(Channel flow)解释祁连山新生代构造变形可能更合理一些。
  • 摘要:本文用透明模型可视化浆液的扩展,对化学浆液在岩体裂隙中的扩散形态进行了实验研究。裂隙岩体模型是用熔融石英块、熔融石英砂和矿物油模拟的。立方体的熔融石英块用来组成岩体,熔融石英颗粒用来充填块体间的空间,来模拟一定孔径的裂隙。另外,用与熔融石英块和石英颗粒有相同折射率的混合矿物油模拟孔隙流体和地下水。实验装置由一个有机玻璃容器、加压装置、注浆系统、三台CCD相机组成。改性的脲醛树脂和酸溶液混合在一起作为浆液。注浆管插入模型一定深度下模拟点式注浆。由于石英块是不透水的,浆液沿充填石英砂的裂隙扩散。注浆过程中的用CCD相机捕捉浆液扩展图像。然后应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图像的灰度,观察浆液前端边缘并计算出不同时间浆液的扩展距离。结果发现当裂隙用多孔透明材料充填时,浆液扩散的边界近于球形。结果表明,用修正的立方定律计算的渗透速度与用图像测得的扩展长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研究证明,用透明模型实现浆液在岩体裂隙中扩展的可视化观测是可行的。
  • 摘要: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萤石Sm-Nd 定年法对水头萤石矿的形成年龄进行研究,并结合区域燕山期构造-岩浆演化讨论水头萤石矿床的构造背景,尝试性探讨该矿床与区域金属矿的关系,结合大兴安岭成矿带内矿床的流体包裹体、H、O、S和Pb等同位素特征所揭示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源信息等,认为区内萤石矿等非金属矿与金属矿形成于统一的构造背景, 均为区域燕山中晚期中酸性岩浆活动的产物, 同属中酸性岩浆岩活动形成的一套金属(Mo-W-Sn-Pb-Zn-Ag-Au等)—非金属(萤石等)成矿系列。
  • 摘要:本文对张广才岭南早侏罗世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对其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表明其具有岩浆混合作用机制,属于壳幔混合成因。暗色微细粒包体是较基性的地幔岩浆进入寄主岩浆中淬火结晶而成,花岗岩岩浆的源区主要为新生的地壳物质。结合区域动力学地质背景,可知岩体经历了快速抬升剥蚀过程,这是由于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及后续的岩石圈拆沉效应,导致上地幔上隆及幔源岩浆板底垫托的结果,造成古老地壳和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由此所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与来自地幔的底垫岩浆发生混合作用。
  • 摘要:矿化蚀变信息的提取对圈定成矿区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运用多光谱遥感数据对示矿信息进行提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本文以内蒙古乌特拉中旗某石墨矿区为研究区,以区内的石墨矿床为典型的已知矿床,采用ASTER遥感数据,结合Quickbird图像,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比值法对试验区遥感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矿化蚀变特征信息突出的彩色图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完成了解译成果图件,对重点解译成果进行了野外检查和验证.
  • 摘要:本文借鉴浙江萤石矿床的垂向分带模式,结合小北沟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将矿体沿垂向自上而下划分为:硅质顶盖、矿体头部、矿体中部和矿体尾部4个组成部分,并分析不同部位脉体发育特征、矿物组合、矿石结构构造及围岩蚀变等变化特征,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该矿床的深部含矿远景,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 摘要:页岩作为页岩气形成与富集的主体,兼具烃源岩和储层的双重角色,有必要将有机质、有机质的赋存空间、页岩气的赋存空间作为一个统一的“源-储”系统来分析其空间及演化关系。孔隙必须有固体载体作为支撑,不同的载体、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对不同相态的有机质的储集能力是不同的。五峰组-龙马溪组中既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又含有较多的硅质等颗粒矿物,与颗粒相关的粒间孔隙在成油期具有较大的孔隙度,使原始固态有机质形成的液态迁移有机质(石油)得以在页岩中短距离迁移到这些孔隙中保存下来。刚性颗粒粒间孔隙中赋存迁移有机质、迁移有机质再在其中演化为固态有机质和储存在有机质孔中的页岩气,构成页岩内部最佳的源-储空间和时间匹配关系,粒间孔隙中保存的有机质最多,其中发育的有机质孔最多、单体最大、连通性最好,既有利于赋存又有利于产出页岩气。粘土矿物晶间孔在早于生油期的成岩阶段大多已丧失,少量的在晶片之间胶结物晶粒支撑与内部流体压力双重保护之下仍赋存少量有机质和有机质孔。黄铁矿集合体的形成可能从成岩早期一直持续到成油期,部分具有赋存有机质的能力,但其总量与赋存的有机质总量均有限,且内部有机质孔发育较少、体积小、连通性较差。早期发育的微裂缝在成油期将迁移有机质调整到邻近的粒间孔隙中去,晚期的微裂缝对到提升页岩的导流能力有作用。
  •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了徐家台水镁石矿床地质特征,含矿岩层的沉积—变质改造及水镁石矿床的形成过程。研究了矿床中矿物包体成分特征及部分矿物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指出了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而非岩浆热液。岩浆侵入为矿床形成提供了热源,并促进了成矿作用。作者认为徐家台水镁石矿床是浅海相沉积的地槽型碳酸盐岩建造地层,在2000-1900Ma区域变质作用下使镁得到富集,形成具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富镁碳酸盐岩建造,局部地段形成菱镁矿矿床,在燕山花岗岩侵入活动阶段,由于大气降水汇集到富镁岩段构造有利空间,在岩体热量的驱动下,热液交代菱镁矿及白云石大理岩形成水镁石矿床。赋矿原岩从沉积作用到区域变质作用到热液交代作用形成水镁石的过程,是镁质不断富集的过程。
  • 摘要:内蒙古赤峰北部浩布高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黄岗-甘珠尔庙复式背斜北东端,属天山-内蒙-兴安造山带.自晚古生代以来,区域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频繁,为成矿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时空条件和物质来源,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本文在总结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及物化探测量成果资料的基础上,提取了区域找矿标志,包括二叠系地层,侵入岩,岩体与二叠系的接触带,构造复合部位,水系沉积物Zn、Pb、Cu、Ag、Sn、Fe异常以及重砂异常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找矿信息量和专家知识方法,建立了区域矿产预测模型,圈定了找矿靶区,为浩布高地区进一步勘查找矿提供了参考.
  • 摘要:近年来持续的干旱使其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更显紧迫,研究区内地下水质量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不仅对滇南大城市群的长远水资源安全和应急水资源保障具有切实意义,也是合理开发利用区内地下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造成岩溶地下水质量特征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流域内产业结构及主要经济活动决定了污染源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状况,从而形成了该地区地下水质量状况及特征;另一方面,东西部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地下水所处区域防污性能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水质受外界(污染源等)的影响程度。
  • 摘要:Geo3DML是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交换格式的简称,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制定。三维地学模拟或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至今,涌现出了众多的建模软件工具,这些软件工具大多基于不同的数据模型,拥有各自的数据格式,并在建模数据选取、建模方法选择、建模流程以及模型应用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不同建模软件产生的异构模型数据为后期的数据集成管理、分析评价与共享应用都带来了诸多困难。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共享成为信息时代的主旋律,三维地质模型数据的共享问题同样不可忽视。Geo3DML以国内外相关标准为基础,基于XML设计,旨在提供一种实用开放、与三维地质建模软件无关的交换格式标准,实现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在不同软件之间的交换与共享。同时研发了交换格式支持工具Geo3DML Viewer,实现了转换过程的可视化,以及交换格式的XML文件读写接口Geo3DML SDK,方便各建模软件进行Geo3DML数据交换标准格式解析,实现导入导出开发的统一接口。
  • 摘要:本研究选取娘子关泉域北部的桃河和温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初步分析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并运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级别和潜在生态风险,以期为娘子关泉域水生态系统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针对杭锦旗铀矿赋存层位直罗组中分布广泛、特征明显的钙质砂岩,结合岩心观察、岩石学、地球化学、测井地质学等手段对其特征及其与铀矿化作用的关系进行探讨.推测研究区内钙质砂岩的形成,可能是地层中的烃类在热演化和盆地后期改造过程中,生成的大量烃类气体沿开启断裂等压力释放区向上运移耗散,在地层中发生一系列氧化还原反映,U6+、Fe3+被还原成U4+和Fe2+,进而形成铀矿石、绿色砂岩和黄铁矿。期间产生的CO2在地层水作用下与直罗-安定组岩石发生水-岩反应,与长石等矿物溶蚀产生的Ca2+结合,最终以碳酸盐胶结物的形式沉淀,构成直罗组地层中较为强烈的碳酸盐化蚀变、黄铁矿化、铀矿化等现象。切穿深部气藏的开启断裂为主要的逸散通道,且油气主要向北和东北方向逸散,故钙质胶结砂岩主要分布在断裂以北,在其附近的展布也较其他地方厚。以上研究揭示钙质砂岩形成和铀矿化过程中,包含有机作用参与其中,并且可能起到重要作用,钙质砂岩的形成是铀矿化作用过程中的一部分,其空间形态对铀矿的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摘要:纳岭沟铀矿床是中国近年发现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之一,铀矿体产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辫状河砂体中,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呈板状.通过对矿石和围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纳岭沟铀矿床含矿砂岩成分成熟度低,铀矿化与砂岩中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围岩中FeO、Al2O3、CaO、Na2O含量均稍高于矿石,而Fe2O3、MgO含量偏低,造成这种差异与本区的还原性蚀变组合有关;铀矿石中Se、Mo、V含量均随着岩矿石中的U含量的增高而增高,为正相关;Re含量与U含量呈线性相关;Sc含量随U含量变化不明显.直罗组砂岩表现出壳型花岗岩的稀有元素特征,说明阴山古陆富铀花岗岩体是区内直罗组下段沉积的重要物源,同时也是后期铀成矿的重要铀源.
  • 摘要:三道湾子金矿属于与燕山期火山活动有关的浅成低温火山热液石英脉型金矿床,严格受构造控制,成矿成晕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特点,建立了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用模式对深部预测,论述了预测靶位的步骤及方法,提出了盲矿靶位,实践证明,后矿山对三道湾子金矿进行深部钻探探矿,在预测靶位内施工了8钻孔:3个钻孔见金银矿,5个钻孔见金银矿化,取得了好的找矿效果。
  • 摘要:开展地调机构综合评价是建设世界一流地调机构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地调机构的发展趋势,并进行自我诊断,了解自身的优势及存在的差距.鉴于目前对于世界地调机构基本停留在定性对比,而缺乏系统对比和定量研究,本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世界地调机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世界60个国家地调机构进行了综合排名.有关地调机构综合评价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构建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地调机构进行定量化评价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在评价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由于受数据采集的限制,一些能体现地调机构综合实力却难以量化的指标被舍弃;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放映地调机构“大而全”的能力,没有体现优势学科和业务特长对地调机构综合实力的贡献度,从而使得“小而精”的地调机构在排名中失去优势;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发展需求不同,地调机构在职能定位和业务方向上会有所侧重,对地调机构进行分类评价能够更好地放映出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力。
  • 摘要:本文以南川地区为例,运用GPS速度场揭示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过程,研究发现而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是中-晚新生代(约10~15Ma)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构造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随着地壳增厚过程致使东北缘地区平均产生1000米的隆升幅度。因此,青藏高原变形由地壳减薄到地壳增厚、水平的的拉张运动到逆冲挤压运动的梯度变形过程。
  •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矿产资源需求增速放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矿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地质调查工作需求驱动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呈现新趋势:①树立“大资源”观,加强关键矿产的调查评价.矿产资源研究呈现从传统到新兴矿产、从浅部到深部、从一般性研究到矿产资源全生命周期研究;基础地质从一般性填图信息到深度信息挖掘转变;②树立“大地质”观,推进地球关键带地质调查;③树立“大数据”观,推进信息技术与地质调查工作深度融合.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改革必须尊重地质工作规律和经济工作规律,树立“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大数据”的理念,加强地质调查工作的顶层设计,紧紧抓住关键空间、关键矿种、关键技术,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的结构调整与转型,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 摘要:通过使用纳米CT扫描成像技术以及聚焦离子束扫描成像技术,对研究层段有机质孔隙三维空间内发育特征进行研究,提出矿物组分组合特征控制了固体沥青的三维赋存状态,进而控制了有机质孔隙的发育尺寸、规模以及三维空间连通性。结合样品岩石学、矿物学特征,针对生物成因硅质页岩和陆源碎屑含粉砂页岩进行进行对比,提出有机质孔隙静态发育特征:无机矿物碎屑颗粒的粒径控制了有机质尺寸进而控制了有机质孔隙尺寸和发育特征。在静态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湖相油页岩生烃模拟实验,选取低演化程度、高有机质含量的海相泥岩样品进行生烃模拟实验,对九个不同温阶点的样品进行储层精细观察,结合生排烃过程中烃类物质性质、形态以及相互之间转化特征的研究成果,提出有机质孔隙演化规律:在生烃过程中,液态烃从生烃母质内部发生迁移,充注无机矿物孔隙,在后期通过热裂解转化为固体沥青和气态烃,而气态烃在塑性半塑性的烃类物质内部发生汇聚,进而形成有机质纳米孔隙。
  • 摘要:在页岩气储层评价体系中,储层孔隙特征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纳米孔隙作为页岩气生成储集的主要空间,控制着页岩气的存在方式和渗流机理,影响页岩储层的含气性,是页岩气储层的本质特征.通过对样品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样品粒径会对样品中的孔隙特征造成很大影响,粒径减小造成比表面积和吸附量的增加是由于岩石内部更多的微观孔隙被暴露出来,增加了微观孔隙的连通性、孔隙体积;样品破碎过程显著增加了样品中的介孔孔隙,对微孔没有明显的影响;样品的比表面积、微孔体积与TOC呈明显的正相关,介孔体积与TOC呈弱的正相关;样品粒径过大难以真实反映样品中的孔隙特征,粒径过小可能导致部分孔隙被破坏,因此建议在相同条件下选择中间粒级进行气体吸附实验。
  • 摘要:沧东凹陷孔二段细粒相区高频旋回清晰,打破了该区只发育泥岩、油页岩等单一岩性,旋回性不明显的旧认识,基于岩性的旋回性变化及其反映的测井曲线特征的变化,孔二段可细分为10个几十米级五级层序,提高了纵向研究精度。岩相分类及评价为致密油甜点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基于测井岩性识别和TOC计算,细粒相区岩相类型主要有白云岩相、泥质白云岩相、白云质泥岩相、泥岩相等4大类10小类,有利岩相类型主要有千层饼式中高有机质薄层泥云混合相、千层饼式中高有机质薄层白云质泥岩相、厚夹层式高有机质厚层泥岩相和互层式高中有机质中层泥云混合相。SQ有利甜点评价表明,I类有利甜点主要分布于互层式高中有机质中层泥云混合相中,表明结合了烃源岩(TOC)、储集层(优势岩石类型)及岩石组合关系(源储匹配)的岩相分析可用于致密油甜点评价研究。
  • 摘要:现行《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评定》(MT/T1042-2007)规范,有些条款多年来并未随着实际施工条件的变化而修订,使施工质量达到规范要求难度增大,有些条款又因人而异,理解有所不同,也给完工工程验收工作带来不确定性,建议适当修订有关条款.“老规范”主要有钻探工程质量标准、钻孔测井工程质量标准、钻孔抽水试验质量标准三个部分组成,当时的最终验收评级实际上主要是依据钻探工程质量,参考测井工程,由于抽水试验没有评级标准不考虑抽水试验,进行评级的。建议“新规范”验收评级中煤层全部优质修订为2/3 以上(含2/3)的煤层达到优质,而且,水文地质孔的最终验收评级要充分考虑抽水试验的质量。
  • 摘要:本论文分别以孔隙水和岩溶水两类水文地质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有地下供水机井和监测井,以研究区空气、大气干湿沉降、土壤(含包气带土壤)和地下水为环境介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仪测试PAHs,研究单元内大气中PAHs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沉降通量,地下水包气带土壤、地下水中PAHs的动力学研究,结合野外观测数据,运用水文地质学、岩溶动力学、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探索研究并比较分析多环芳烃在孔隙水和岩溶水中运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定量解析区域孔隙水和岩溶水系统中PAHs通量.本论文最终目的是为南宁市的工业布局和城市规划提供科技支撑.
  • 摘要:紫金山矿区由于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年降雨量1500-1900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份,占年降雨量的80%。矿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变化大、迳流短、排泄快,区内地表迳流排泄条件好。大气降水是矿区充水的主要因素,岩石富水性受风化程度及构造影响,其空间分布不均匀。从现场调查情况来看,滑坡体上部(即滑坡后缘)局部出现沉陷、开裂、松脱及多条裂缝,具有不断增大趋势,并造成水沟开裂、沉陷及下沉;滑体中间喷浆坡面开裂严重;滑体下部(即滑坡前缘)出现滑动舌向外伸现象,且有浑水渗出。滑坡体上部(滑坡后缘)与滑坡体下部(滑坡前缘)已贯通,现场监测情况表明,该滑坡体正处于蠕动阶段。清理施工应采用自上而下、分区跳段的方式进行;强风化层挖除可采用人工或小型机械进行清理,清理出来的土石方可采用挖掘机或装载机挖装,自卸汽车转运,开挖后的切坡应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及时清边检底,同时注意避开雨季。对加固治理区域实施喷锚网护坡,封闭边坡表面。边坡疏排水以“截、排和疏”为原则。排水沟坡度不小于3%,排水沟上部、下部分别与原水沟衔接,排水沟内采用台阶跌水消能。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监测.
  • 摘要:通过对洪家渡水电站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并对设置在库区左岸边坡上的两个监测点水平位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分析洪家渡水电站库水位变化对左岸边坡变形影响的力学原理.收集大坝安全监测中心提供的洪家渡水电站左岸边坡上的两个变形监测点的水平位移数据进行统计。边坡变形水平位移量与水库水位呈正相关性,两者的变化基本上是同时的,无滞后效应。即当库水位逐渐增高时,边坡向右岸方向的位移量也在逐步增大;当库水位逐渐降低时,边坡向右岸方向的位移量也在逐步减小。层状岩体在层面上可视为各向同性介质,在垂直层面方向上不同岩体表现为极大的力学差异。永宁镇组的灰岩、白云岩为硬质岩,近似为弹性体,可视为刚体;夜郎组的上部的泥岩为软质岩,水的作用还能导致泥岩有效应力降低和软化,近似为塑性体,其下部的灰岩则近似为弹性体。在库水位下降时,造成库水位对斜坡底部的压力下降,斜坡岩体应力释放,产生“卸荷”引起斜坡顶部向左岸移动。根据力臂大小的关系,在斜坡顶部产生的变形比斜坡底部明显。洪家渡水库正常蓄水位为1140m,最低水位1076m,水位变幅高达64m,因此水库调度产生水压力变化大。斜坡内部不同性质岩体静水压力周期变化引起岩体内部应力反复调整,从而使斜坡顶部特别是弹塑性岩体交界处基岩变形,进而导致村寨内房屋变形、井泉干涸。
  • 摘要: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瓦斯的运移和保存有重要影响.通过对象山煤矿5号煤层瓦斯赋存特征的研究,分析了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及主采煤层瓦斯赋存特点,水力封堵作用、水力运移逸散作用、水力封闭作用对煤层瓦斯含量的影响;分析了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瓦斯赋的逸散、封堵和封闭作用.
  • 摘要:陕西铜川地区某大型国有煤矿企业,自2002年投产以来,矿井涌水量呈逐年增大趋势,其井下1412工作面自2010年12月起至该面回采完毕共发生3次较大的突水事故;而后回采的1418工作面,自2012年3月起至该面回采完毕共发生6次较大的突水事故,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对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和工作面突水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发现,白垩系下统洛河组砂岩裂隙潜水含水层水是矿井突水的主要水源,顶板导水裂隙带是矿井的主要导水通道;顶板的岩性及其组合特征为离层储水空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离层水的形成是矿井突水量较大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对该矿的安全生产和矿井防治水措施的提出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针对现有梯-潭型泥石流排导槽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在短距离内达到消能、控速的挡流式泥石流排导槽。挡流式泥石流排导槽包括进口段、缓冲段、排导段和出口段。考虑到泥石流强大的冲击力,挡板段的设计参照带弹簧支撑的新型泥石流拦挡坝结构,分为三部分:前部挡板、中部新型支撑弹簧、后部挡板。目前在消减水流动能方面主要有三种方式:底流消能、挑流消能、面流消能。其中底流式消能应用最为广泛,底流式消能有消力池、消力坎和综合消力池三种形式。挡流式排导槽的优势在于:利用软基消能的特点,控制泥石流对槽底冲刷和对阶梯段磨蚀;运用阶梯-深潭系统消能原理,同时结合多种消能方式来消减泥石流动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挡流式泥石流排导槽的有益效果是:充分利用弹性挡板及齿坎消耗泥石流大部分运动动能,提高排导槽的消能效率,使排导槽能在较短长度内达到控速、消能的作用,缩短排导槽的整体设计长度,减少施工费用,同时深槽使泥石流与块石相互作用也能消耗部分运动动能,调控泥石流流速;并利用钢索网箱体吸收泥石流的冲击能量,抑制泥石流与槽底地基土体交换,从而控制泥石流对排导槽槽底的冲刷,保障排导功能正常发挥,减小后期维护费用。
  • 摘要:本文以青藏高原开发中的金属矿山德尔尼矿山为例,就高山峡谷矿区地质环境生态恢复与重建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如下建议:(1)矿区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寒冷缺土导致人工植被重建的难度极大,因此应继续做好被压占破坏区的草皮及腐殖土的整体移植工作,用于植被难以恢复露天矿台阶复绿。同时针对橄榄蛇纹岩风化易碎特点,开展排岩场基质改造土壤营养化技术研究,进而快速种草复绿,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2)在有效利用露天采坑土地资源的基础上,需注意渗滤液对采坑下方的含水层污染问题、随着堆排高度的增加极易引发的滑坡地质灾害。故需做好地质灾害和含水层监测工作,以及回填后的地形地貌景观再造工程。
  • 摘要:全球中纬度地区的大部分土地都受到季节性冻结的影响,我国多年冻土区的分布面积约2.1106km2,季节性冻土区分布面积约5.1106km2,两者合计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75%(徐学祖和邓友生,1991;张殿发等,2005).目前,我国土体冻融过程中水热盐耦合关系及其调控机制仍然不太清楚,冻融过程土体水热盐运移研究的整体水平尚处于基础监测试验数据积累阶段,大量开展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热盐运移试验研究十分迫切,也非常必要.国际冻土学会主席Pewe教授曾指出,查清土体冻融过程中水盐迁移规律是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新途径(张殿发等,2005).河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日渐活跃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计划的重要区域,该区域内滨海盐渍土以及潜在盐渍化土壤分布广泛,且该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极大需求,在该区开展冻融条件下土体水盐运移试验研究,为河北省合理开发利用盐渍土资源、改善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以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摘要:新疆新疆阿丘布拉克铜铅锌矿床矿区位于天山北缘活动带,构造上处于塔里木板块之麦兹-阔克塔勒晚古生代陆缘盆地内,区域上以古生代地层较为发育.铜矿化产于特定层位,通常在代表氧化环境的杂色层与代表还原环境的浅色层交界处的浅灰白色层一侧.成因类型为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层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 摘要:将2009年枯水期采集的157个水样按照研究区的水文条件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按照F值评分法进行了分层综合质量评价.分别统计了每一个含水层不同指标的最大、最小、算术均值和方差.浅、中、深层均已经出现超Ⅲ类水样,尤以浅层为主,已呈面状恶化.中层水样次之,深层水样普遍较好,但个别点也已经出现恶化趋势.深层水样均一度好于中层,中层好于浅层.研究区水质恶化既与历史污水灌溉、工业污染点源荷载、污水河道过境有关,也与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污染物输入强度增大有关.通过SPSS软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别提取了浅、中、深层地下水的特征指标主要为总硬度、Cl-、TDS、SO42-、NO3-、Ca2+、总碱度、HCO3-、F-、偏硅酸、CO32-、pH、NH4+、Na+、NO3-、Fe和Mn.该项研究不仅对于区域监测网不同监测点位上监测组分的调整和优化具有支撑,而且对于推动不同尺度上地下水环境自动监测具有现实意义.
  • 摘要:本次研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巴西地调局签署的地学合作"关于巴西圣弗朗西斯科克拉通及其元古代边缘带的区域地质调查和条带状铁建造成矿作用研究的合作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收集、分析研究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巴西巴西圣弗朗斯克拉通内沉积盆地地质特征初步研究,形成了一些该区克拉通沉积盆地初步的地质特征资料.圣弗朗斯西科盆地主要包括Espinhaco群、Macaubas群以及Bambui群,最终演化为前陆盆地特征。盆地中可划分出Bambui群和Macaubas群两套石油生储盖层,储油层为粉砂、粉砂岩等砂岩储集层,盖层为富含有机质的黑色浅海相页岩以及有机质的叠层石碳酸盐岩。
  • 摘要:经历了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以及俯冲后岩石圈的伸展减薄等地质构造作用。本文将完达山地块晚中生代岩浆岩划分为三期:135-127Ma、124-122 Ma、119-108Ma。根据赋矿岩体的年龄数据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完达山地区中生代铜金矿的主要成矿时代为119-108Ma,属于早白垩世,其中跃进山铜金矿床成矿时代为115-109Ma,258高地金矿床为118-110Ma,358高地金矿床为115-110Ma,先锋北山金矿床为117-113Ma,四平山金矿床为119-108Ma。
  • 摘要:本文利用EH4电磁仪进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量,通过该方法间接辅助,探索深部隐伏铀矿体。在已知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测量数据进行反演,得到该地区的反演成果图。该区的西边和西南地区属于相对高阻区,从西往东,中间部位存在一个相对凹槽低阻地带。结合地质已知资料,推断该凹槽低阻带是由于该区构造错断滑落,东边盆地基底抬升而形成。该区第四系、白垩系和侏罗系电阻率接近,难于区分。但该区基底是变质岩,与围岩电阻率差别较大,从综合成果图上可以划分出来。并且该区西边基底起伏变化很大,基底往东边深部延伸,基底超过EH4的有限深度。从该图还可以得到,中间凹槽低阻地带处的基底很深,超过仪器探测的有效深度。利用测量成果,在本次探明的凹槽低阻带内布置钻孔,在深部找到了铀异常带。这是该地区在深部第一次找到铀异常带,对该区乃至整个红盆地区深部找矿意义非常大。该区取得的各种地质成果表明,最好的铀矿体应该存在盆地中间,盆地边上找到的矿床只是冰山一角。本次在盆地深部找到铀异常带更加验证前人的推测,为该区深部找矿指明方向。
  • 摘要:本文阐述了应用航空伽玛能谱测量调查海阳核电厂环境辐射本底的过程。通过分析,在海阳核电厂周围50km地区内,环境辐射水平显现为“中部及西北与东北局部地区偏高、西南与北部地区中低水平”的特点。海阳核电厂周围50km地区天然放射性核素40K、238U、232Th活度浓度变化范围为(51.4-1640.0)Bq/kg、(0.0-102.8)Bq/kg、(5.5-340.5)Bq/kg,均值分别为803.2Bq/kg、17.6Bq/kg、46.4Bq/kg,标准偏差分别为207.8Bq/kg、10.2Bq/kg、15.8Bq/kg,与山东省土壤(干样)中40K、238U、226Ra、232Th活度浓度变化范围、均值和标准偏差相比,238U(226Ra)和232Th活度浓度均超过其变化范围,40K活度浓度均值偏高且标准偏差偏大。在海阳核电厂周围地区航空测量中,发现了2个航测辐射偏高点;未发现有可分辨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热点及失控的放射源。HF-01航测辐射偏高点位于海阳市城区南东东8km,经查证,处于燕山晚期粗中粒黑云花岗岩的采石场中,岩石露头处剂量率达269.6nGy/h,就地HPGe谱仪测得天然放射性核素明显偏高。HF-02航测辐射偏高点位于海阳市发城镇东北4km。经查证,处于元古宇粉子山岩群张格庄岩组中,并有花岗岩岩脉发育。测得空气吸收剂量率为243.5nGy/h,就地HPGe谱仪测得232Th活度浓度明显较高.
  • 摘要:连山关地区发现的铀矿点、矿化点均沿连山关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分布,且矿体均位于岩体的隆起部位.AMT能快速的发现岩体的隆起部位,氡及其子体测量能快速锁定异常范围,通过两种方法相结合,资料对比分析解释,尤其是分析断裂构造、岩体隆起部位和氡及其子体异常的关系,从而快速缩小找矿靶区,为钻探工程布置提供了有利依据.AMT在连山关地区能很好的查明接触带的走向以及深部延展情况(倾向特征以及隆起部位等),可以查明控矿构造的位置,产状等;而氡及其子体测量可以发现铀矿化信息,快速确定异常的平面位置。氡及其子体异常受接触带控制,接触带地表部位氡及其子体异常呈现高值或异常值的,推测下方接触带处存在铀矿化,但一般铀矿化不在氡及其子体异常的正下方。离接触带有一段距离的异常带有可能是岩体隆起的接触带引起的,应加强重视。
  • 摘要:通过研究认为构造节理与铜矿有密切关系,构造节理分析和研究对铜矿成矿控制因素研究有参考价值,对区域找矿及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以上有关构造节理的研究结果与区内的构造背景是吻合的。西范坪—模范村喜马拉雅期斑岩群位于鹤庆—祥云铜、钼、金成矿带的北分支。具体构造部位是扬子地台西部过渡带的盐源盆地西南缘,木里—盐源推覆构造体的前锋,隐伏的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的交汇处。总体是一个轴向近南北向环状隆起背斜构造,喜马拉雅期印支板块向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其成矿作用发生在晚碰撞期青藏高原东缘构造转换带之压扭转换阶段,斑岩成矿带严格受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区域深断裂在印支板块碰撞下复合,相伴的次级断裂交汇处为斑岩体快速侵位提供了空间,这是形成西范坪—模范村斑岩群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矿床形成的主构造属三江地区喜山期新生代陆内转换成矿期:陆内转换—走滑幔源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右行走滑断裂,次级左行褶皱、断裂构造环境:东西向与其它方向构造的交汇部位是成矿有利的区域,这可能与导矿和容矿的构造地球化学过程有关。
  • 摘要:义盛店铀银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与兴蒙地槽褶皱带过渡部位的多伦中生代火山盆地中的西干沟破火山构造东部。盆地基底为元古界化德群火山—碎屑岩及海西期花岗岩,经混合岩化作用,铀预富集形成初始铀源层(体)。基底北东向断裂对铀矿具有控制作用,781铀矿床、红山子铀钼矿床分布在北东向断裂与其它方向断裂的交汇部位。盆地盖层为燕山晚期酸性火山岩。通过激电、氡气及土壤次生晕(HC4)综合异常实测了地物综合剖面测量。EH4电导率反演断面图显示,在1300m处钾长流纹岩中存在向南西陡倾斜的低阻异常带,该带与FⅤ断裂蚀变带吻合。推测该低阻异常由铀银矿化引起。地表槽探揭露圈出了银矿体,在该剖面上布设了ZK7-1、ZK7-2ZK7-3钻孔对综合异常进行查证,分别在孔深41m、149.60-152.60m、110.50m见1-2层、厚度1.21-1.50m铀、银矿体。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
  • 摘要:本文就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考虑到青藏高原地域的广阔性和地质环境系统的复杂性,经过问题分析和条件分解,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1)目标层:研究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既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承载力;2)准则层:衡量如何能达到总体目标的各项准则,考虑的是影响、制约地质环境的内在基本条件和外在干扰压力;3)要素层:组成各准则的基本要素集合;4)指标层:每一个要素包含的若干指标。
  • 摘要:安徽省五河地区金矿多分布在蚌埠复背斜和郯庐断裂带的交汇部位,目前有钱台子、西坂、硖石三个小型金矿在开采,另外有多处金矿点正在进行普查地质工作.对已经发现或开采的金矿(点)分析研究,有利于指导本地区金矿地质勘查工作,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是含矿热液运移通道和容矿场所,并控制五河地区金矿床分布;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壳深部岩浆分异的含矿热液和矿液沿构造上升运移过程中吸取围岩中的部分金物质,为中—高温热液型金矿床,推测成矿深度为2000米。
  • 摘要:本文以沉积相、沉积环境研究为切入点,系统总结铀成矿的规律和控矿因素,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伊犁盆地南缘八道湾组主要为冲积扇沉积,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时期,湖水逐渐进入盆地南缘,沉积环境由冲积扇逐渐相变为扇三角洲;西山窑组上段-头屯河组沉积时间,湖水逐渐退出盆地南缘,沉积环境逐渐转变为河流沉积。伊犁盆地南缘扇三角洲沉积最有利于铀成矿的发育;冲积扇相的铀成矿潜力相对较差,但是在局部地段仍有一定的成矿能力;河流相沉积的成矿潜力和规模介于扇三角洲和冲积扇沉积之间。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地层赋存的铀矿体控制主要受河道(分流河道)砂体展布方向、河道(分流河道)砂体厚度、沉积作用的水动力、沉积微相等因素的控制。
  • 摘要:本文以甘孜-理塘结合带南段依吉地区为研究对象,指出依吉一带有蓝片岩带存在,该岩带大致呈北东方向的带状延伸,长大约100km,该带内,东部出现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等,原岩为酸性火山岩,多硅白云母变质带产出于其中(沙绍礼,1988);西部为基性岩带,主要有蚀变玄武岩、蚀变辉绿岩等组成,蓝片岩带产出于基性岩中。该带蓝闪片岩中重要的变质矿物有葡萄石、绿纤时、绿泥石、绿帘石、黝帘石、青铝闪石(铝铁闪石)、冻蓝闪石、黑硬绿泥石、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和钠长石等。蓝片岩主要由绿泥石、斜长石微晶组成,暗色矿物定向排列,呈半定向的变异辉绿结构和片理。由显微晶质-隐晶质的斜长石、角闪石组成。
  • 摘要:本次研究采用水化学分析方法,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固原盐化工基地地下水水循环特征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研究结果对于提高研究区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促进该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意义重大。文章指出研究区东部平原区地下水的δD-δ18O分布特征与西部山区地下水(除Q15孔外)相似,表明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这与前面根据水化学特征得到的结论相一致,即平原区地下水得到西部山区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西部山区深层水的δD、δ18O值分布范围较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位置处深层地下水的来源以及所经历的循环过程不同,径流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地下水循环积极,δD、δ18O值相对较大,而径流条件较差的地方,地下水形成时间较长,δD、δ18O值较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Q15号孔,本次分别在520m,700m和850m深度处取样,基本代表了研究区深层水的稳定同位素特征,从图10中可以看出,Q15孔的三个水样点位于最下方,远远偏离研究区地表水及地下水样点,反应了西部山区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较弱,并且,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地下水中的δD、δ18O值呈逐渐增大趋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西部山区深层地下水补给时代较远,且此地下水基本不参与现代水循环,清水河平原潜水和承压水中的δD、δ18O值较为相似,主要与平原区混合开采有关。
  • 摘要:层间氧化带的规模、强度和分带性控制着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化的规模和富集程度,这是由该类型铀矿的成矿机理决定的.作者主要通过地质露头调查、钻孔岩心分析和数据统计,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古层间氧化带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含矿层砂体属于低成熟的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类,为成矿有利岩性;建立了层间氧化带各分带宏观和微观识别标志;分析了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特征,确认铀成矿与深部还原性流体及含矿层本身还原性物质关系密切,建立了地球化学分带标志,研究了直罗组古层间氧化带空间分布特征,为铀成矿远景区的圈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 摘要:对江西赣南六个地区风化淋滤型稀土矿全风化层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粘土矿物对该类型稀土矿中稀土元素分异的影响奠定基础.X射线衍射自然定向片、甲酰胺片、饱和乙二醇片和加热片、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该区粘土矿物以片状高岭石和针管状7(A)埃洛石为主,其中坳背塘、长坑屋、上堡、杨村样品主体为高岭石,足洞样品中发育大量埃洛石,而石排样品中高岭石与埃洛石比例相当.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表明稀土元素在粘土矿物中大量富集,其稀土配分不仅受到原岩的影响,而且受到粘土矿物本身性质的影响.Ce元素在足洞和石排样品的粘土矿物中表现出正异常,而在其他样品粘土矿物中表现为负异常,可能与其中发育的埃洛石密切相关.Ce可能以方铈矿胶膜形式包裹在针状埃洛石中及/或埃洛石因其具有比高岭石更大的比表面积和离子交换容量可能更有利于Ce元素的选择性吸附(Joussein et al.,2005).
  • 摘要:通过添加固体内标物Se和真空油脂(Vacuum grease)的方法,对沉积物样品(LKSD-2)进行了TXRF的直接测定的定量分析研究。该方法制备了混合有SiO2·nH2O的内标物SeO2,并通过ICP-OES对混合后的内标物中的Se进行测定。准确称取内标物和样品并混合均匀,蘸取少量该混合物于涂有真空油脂的石英玻璃载体后,进行TXRF的测定。该方法获得的元素平均RSD%为6.1%,与标准值相比,误差范围在两个标准偏差范围内的元素有S、Ti、V、Mn、Fe、Ni、Zn、Br、Sr和Y,检出限分别为20、2.3、1.9、1.1、0.9、0.5、0.4、0.2、0.2和0.3mg/kg;在三个标准偏差范围内的元素有Mg、Rb和Ba,检出限分别为1304、0.2和5.2mg/kg。相较于悬浊液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分析速度快、准确度较高。
  • 摘要: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高效的紫外光氧化反应管的有机汞的氧化降解技术,该技术的流程为:有机汞通过石英管进入紫外灯中,在此被氧化降解为Hg2+,Hg2+被SnCl2还原为Hg0引入到AFS中进行测定。光氧化管包含低压汞灯和嵌套在汞灯内部的石英管。HEPO与传统的光化学反应管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紫外光照射位置。在HEPO中,石英管是嵌套在紫外灯内部的;因此,HEPO具有更高效的氧化效率。在紫外光照射时间从4s到12s变化时,在室温、无任何氧化剂辅助的情况下,HEPO只需6s即可实现甲基汞和乙基汞的完全氧化,而传统氧化管在照射时间为12s时对甲基汞和乙基汞的氧化效率也只有44.4%和89.5%。由此可看出,HEPO具有更高的氧化效率,因而可以缩短汞的氧化时间,进而缩短分析时间。此外,由于HEPO可以实现有机汞的完全氧化降解,因此,可以采用Hg2+作为标准溶液测定有机汞,避免了采用毒性更高的有机汞,更加环保。
  • 摘要:刘公岛省级地质公园位于山东半岛东端、渤海口外、黄海之滨的威海湾口,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且典型,总面积0.43km2,是以典型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大类为主的小型地质公园,通过对区内地质遗迹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研究,总结了公园内主要地质遗迹成因并对其评价,必将促进区内主要地质遗迹资源的合理开发及保护.
  • 摘要:本文总结了生态脆弱矿区含水层保护研究进展,研究了萨拉乌苏组含水层的分布及其与煤层的空间组合关系,提出了通过合理选择开采区域(科学规划)和采用合适的采煤方法(科学开采),采煤对含水层结构破坏严重,尤其在生态脆弱矿区,含水层的完整性不仅是区内工农业用水的需要,更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需要,因此保护含水层就是保护环境。
  • 摘要:本文在系统分析朔州市资源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朔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评价权重,同时对各指标值进行了无量纲处理,采用加权平均法建立了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分别对朔州市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右玉县处于较高承载水平,其他各县(区)均处于中等承载水平,这充分说明朔州市的资源环境系统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其评价结果对于朔州市自然系统的演化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科学制定资源开发战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从地下水动力学角度,采用解析解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区域地下水位的形成与控制因素,并通过水头上边界与通量上边界地下水流系统模拟对比分析,讨论了两种方法的差异及各自适用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后的变通量上边界模拟方法。然后,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地下水流系统(Ordos水流系统)为典型实例进行剖析,通过深入对比Tóth水流系统与Ordos水流系统结构特征,建立了以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系统特征为原型的Tóth型水流系统,并采用改进后的变通量上边界模拟方法,对Ordos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的形成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不同补给强度下的模拟结果对比,探讨了气候变化和植被生态改变对Ordos水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Ordos盆地地下水流系统,与Tóth基于理论假设和数学推演得出的地下水流动模式十分一致,为地下水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例,对于地下水流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2)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水流系统特有的气候、地形和岩性组合,使地下水位受地形、补给排泄条件和渗透系数三者共同控制,形成Tóth型多级嵌套地下水流模式。(3)Ordos盆地地下水流系统与其上边界植被生态系统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密切,尤其是地表湖泊等地下水排泄点对上边界气候变化和区域植被生态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4)本次研究对地下水系统模拟中上边界条件更准确全面的刻画进行了有益探索,后续研究可采用耦合模拟和随机模拟等技术对上边界条件和含水系统非均质性进行更准确地刻画,提高区域水流系统模拟的仿真度,更深刻认识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形成演化机制,进一步揭示地下水系统与气候变化、植被生态变化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摘要: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和环境影响不仅与其总量有关,也受其形态控制.通过动力学方程分析和相关关系显著性检验,研究了小秦岭金矿开发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结果显示:Cd是研究区土壤中活性最强、生物潜在毒性最大的重金属元素;对特征污染物而言,区内双桥河河流阶地土壤含量明显高于山前冲洪积斜塬、黄土沟壑残塬及黄渭河冲积平原三种地球化学景观;矿业活动造成的重金属累积或污染成为研究区土壤Hg、Pb、Cd、Cu、Zn地球化学分布的主控因素,而Cr含量依然符合区内土壤的背景分布.
  • 摘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中亚造山带不断有不同时代的洋岛玄武岩(OIB)被识别出来.在中亚造山带西南缘的西准噶尔地区的多条蛇绿混杂岩带中,也存在具有OIB特征的玄武岩.这些玄武岩呈枕状,与超基性岩,辉长岩,块状玄武岩,灰岩及紫红色硅质岩等紧密共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枕状玄武岩均为碱性系列,具有较高的TiO2含量(大多>2.5%),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无明显Nb、Ta负异常,与典型的OIB极为相似,认为其可能形成于大洋板内与地幔柱有关的海山环境.通过对海山的发展阶段分析认为,西准噶尔地区海山应该发展到爆炸海山阶段,因为其中发育大量的枕状熔岩。海山中火山岩或火山碎屑沉积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它们的俯冲将对弧及弧后地区火山岩地球化学产生明显影响,而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中恰恰存在海山的信号。因此,海山俯冲模式可能能更好的解释西准噶尔地区火山岩中存在OIB特征火山岩的成因。另外,海山俯冲还存在潜在的资源效应,因此应该寻找和研究古海山及火山岛链俯冲的迹象,将对进一步找金铜等矿提供可靠依据。
  • 摘要:本文讲述了矿区地质概况,分析了样品采集与数据解译,填图成果与分析,钻孔验证与分析,通过近红外蚀变矿物填图发现紫金山矿田大岩里普查区Cu原生晕高值(>120ppm)异常区与北西向条带状叶腊石蚀变带套合较好,推测该区可能具有铜矿化带。验证孔ZK21202共揭露Cu(伴生Au、Ag)矿体59.36m,Cu矿化的确与叶腊石密切相关,且叶腊石相对含量大于0.4密集处为矿体出现处,这可以作为该区的蚀变找矿标志。近红外蚀变矿物填图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可作为找矿远景区快速评价的重要辅助手段。
  • 摘要: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以巴西、印度、中国、南非4个金砖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2000~2014年发表的论文为统计对象,从产出论文数量及年度变化、主要研究领域和热点变化、国际合作和机构合作等方面,对4个机构的科研发展态势进行判读,为国内地质调查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讲述了泥堡金矿床矿体特征,泥堡金矿床根据含矿体的产出特征分为断裂型、层控型和残坡积型3类。其中以新发现的断裂型金矿体最为主要,研究了泥堡金矿床控矿因素,总结出了泥堡金矿体主要产于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一段、二段和三段,泥堡金矿体产于泥堡背斜南翼,主要受F1逆断层控制,其次受二龙抢宝背斜核部附近的构造蚀变体控制等方面的结论。
  • 摘要: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地震信号模型以及地层反射系数与小波系数的关系,依据谐波理论进行地震缺失频率的恢复,发展了一种全新的拓频处理技术-基于谐波准则的地震信号拓频处理技术。理论数值模拟和实际资料处理均证实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该技术由于采用的是具有地球物理意义的信号技术,仅仅根据有效频带的信号对缺失的高低频信号进行恢复,其计算的谐波与次谐波也仅与有效频带的信号有关,因此该技术恢复出的信号信噪比只与原信号有效带宽信号部分的信噪比有关,不涉及原始高频端低信噪比的信号,该技术能较好地保持原信号的信噪比。且该技术不涉及地震子波的提取,先比传统高分辨处理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该技术为薄储层识别提供了又一有力工具。
  • 摘要:地震纹理属性可用来刻画和描述地质内部形态特征,有效识别断层或裂缝.因此,其计算准确度会对地震解释的精度产生影响.本文中地震纹理属性基于灰度共生矩阵计算得到,影响其计算结果的参数有计算方向、灰度级别、窗口大小及量化方法等.本文主要探讨不同的量化方法对计算地震纹理属性的影响,通过实际资料处理发现非均匀量化方法优于传统采用的线性量化方法,采用非均匀量化方法计算得到的地震纹理属性对内部结构的刻画更加的细致和明显.
  • 摘要:本文依据天文周期理论及地质年表(2015),根据区域上的地层、地球化学等多项资料,划分了鄂尔多斯奥陶系的层序地层。在进行岩相古地理研究时,最先获取的是岩性资料,辅以偏光薄片、荧光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全岩X衍射、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主、微量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应用主因子分析、Fisher逐步判别方法等手段,可明确不同岩石或岩石组合的成岩相类型及特征。鄂尔多斯中东部地区成岩相类型主要为隐伏回流云化相,剥蚀区周缘的成岩相类型为活跃回流云化相。根据成岩相特征进行分析可知隐伏回流云化相的水动力条件以重力为主,活跃回流云化相的水动力条件以密度及重力为主,成岩介质均为变盐度海水,成岩位置均为浅埋藏,因此推断沉积环境为开阔海台地,沉积相为开阔海台地相。
  • 摘要:雷口坡组储层孔隙类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早期孔隙,包括晶间孔、窗格孔、膏模孔、粒内溶孔等;另一类是后期溶蚀改造有关的孔隙,包括晶间溶孔、不规则溶孔、藻间溶孔、粒间溶孔、溶缝等。早期孔隙和藻间溶孔、粒间溶孔多发育在龙门山前带优质储层中,岩芯观察孔隙多呈定向分布,而晶间孔、晶间溶孔、不规则溶孔在川西地区整体较发育,裂缝、溶缝在白云岩中多与溶孔伴生,形成孔渗关系较好的优质储层,而在灰岩中多单独出现,所以在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有部分样品表现出低孔隙度高渗透率特征。准同生期及浅埋藏期渗透-回流白云化作用形成了区域分布的白云岩,奠定了优质储层基质孔隙发育的基础。同沉积期暴露溶蚀作用是川西龙门山前带白云岩溶蚀孔洞的主要形成机制。表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坳陷内溶蚀孔洞形成的有利条件。埋藏溶蚀作用则是扩溶先存孔洞和形成新孔隙的动力,进一步提高优质储层的品质。
  • 摘要:本文通过不同温压下碳酸盐岩溶蚀量定量模拟实验、岩性和孔隙类型对溶蚀效应影响模拟实验,提出浅埋藏(低温环境)有利于溶孔(溶洞)储层形成、深层(高温高压下)更有利于云岩溶孔储层形成、储层岩性和孔隙组合控制溶孔分布样式的新认识,初步回答了溶孔发育机制和分布规律问题,为深层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和预测提供了依据。在30℃、5MPa~187℃、60MPa下,孔隙型灰岩和孔隙型白云岩溶蚀释放出Ca2+、Mg2+合量在8.90~21.58×10-3mol/L之间,且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提高,碳酸盐岩的溶蚀量相应降低。灰岩与白云岩溶蚀量与温度关系表明,浅埋藏(地温环境)有利于碳酸盐岩溶孔(溶洞)储层形成。灰岩的储集空间由孔隙型演化为溶缝-孔隙型,此时流体在灰岩内部主要沿裂缝运移,流体与岩石的实际接触面变小,导致单位时间内灰岩溶蚀量降低较快,约为孔隙型白云岩一半。根据高温高压下灰岩与云岩溶蚀量对比,结合溶蚀过程中孔隙演化特征,提出深层(高温高压下)更有利于云岩溶孔储层形成。岩石类型和孔隙组合显著控制碳酸盐岩溶孔形成。经过溶蚀作用,孔隙型白云岩的储能增加明显,最终形成溶孔型储层;孔隙型灰岩、裂缝型灰岩和裂缝型白云岩的产能大幅提高,最终形成溶缝-线状洞(穴)型储层。
  • 摘要:本次研究在天文周期理论及最新国际地质年表的标准下,对野外露头和盆地内钻井剖面上的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地层,利用高分辨率的岩性、测井曲线、沉积构造特征、绝对地质年龄、蒸发岩所分布的层位、地层的岩性及叠置关系、沉积旋回特征、综合连井剖面间的层序和沉积相对比等手段,将马家沟组划分出3个层序界面,4个三级层序。SQⅠ中马一段岩性以含膏、盐的白云岩为主,成岩相为蒸发盐沉淀相和准同生云化相及混合水重结晶相为主;马二段以石灰岩为主成,属于灰质泥晶胶结相,夹膏岩及白云岩,属准同生云化相以及石膏沉淀相;马三段以厚层的蒸发岩为主,成岩相依次为岩盐沉淀相,石膏沉淀相。SQⅡ中马四以石灰岩为主,成岩相为灰质泥晶胶结相,盆地西南缘以白云岩为主,属于隐伏回流云化相;马五10~6段在盆地东部以白云岩与蒸发岩互层为主,成岩相依次为岩盐沉淀相、石膏沉淀相。SQⅢ中马五5以石灰岩为主,夹白云岩,属于回流渗透云化相,其上部马五4~马五1以白云岩为主,夹结晶灰岩,以准同生云化相为主。SQⅣ中马六段主要由泥晶灰岩及颗粒泥晶灰岩构成,成岩相属于灰质泥晶胶结相。
  • 摘要:本文将探讨综合两种资料在裂缝识别方面的优势,实现裂缝“点”(单井剖面)、“线”(连井对比)、“面”(平面预测)分布的定量表征及评价研究。。为实现裂缝定量表征及评价,通过大量岩心、成像测井等资料的对比分析,建立了砂岩构造缝的定量表征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岩心校正相应深度的电成像测井的裂缝参数,获得经验校正值,再对未取心段的电成像测井解释的裂缝数据进行校正,最终得到单井目的层段每米的裂缝参数数据。应用该方法发现,克深2井区巴什基奇克组裂缝主要为高角度构造缝,倾角主要分布在45°~75°,走向为近SN向和近EW向,裂缝线密度0.11~1.3条/m,面缝率0.027%~0.13%,平均宽度0.13~0.55mm,长度0.39m~1.2m。克深地区的裂缝与油气产能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依据裂缝线密度、面缝率数值,结合单井产能相对大小,定量评价裂缝发育程度为Ⅰ类发育、Ⅱ类较发育、Ⅲ类欠发育等三个级别。裂缝主要发育在巴一段、巴二段的砂岩中,共发育具有较好的连续性的4~6个裂缝段,裂缝发育段与储层发育深度具有较好的匹配性。它们的参数值、厚度、发育级别,随着与断裂、背斜轴部的距离增大,呈幂函数减小,裂缝最发育区多分布在距断裂800m、背斜轴部1800m内。应用各单井巴什基奇克组裂缝参数,结合构造位置与裂缝的量化关系,制作各参数平面分布等值线图,进行裂缝平面分布特征的分析。
  • 摘要:论文通过研究区内平衡剖面的编制,以及碳酸盐岩顶面不同时期古构造平面图的编制,划分了哈拉哈塘地区构造演化阶段,分析了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构造演化对缝洞型油气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对缝洞型储层发育的控制:中加里东时期,哈拉哈塘地区整体向北掀斜抬升,隆升成为台地,桑塔木组沉积前发生大规模海退,良里塔格组河道发育,形成裸露淡水岩溶。吐木休克组不整合面以北主要发育风化壳型岩溶储层,不整合面以南部主要以埋藏岩溶为主。对油气富集的控制:哈拉哈塘地区富集主要受关键成藏时期古构造格局控制,关键成藏期后,后期构造运动对已形成油藏形成破坏、调整。古今构造高部位是部署高产高效井的有利地区。
  • 摘要:笔者运用这一判别标志,对大塘坡锰矿区所有的钻孔原始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发现该锰矿区至少存在三个古天然气渗漏喷溢口,即构成了一个渗漏喷溢口群,这对该类型锰矿床成矿系统和找矿模型研究,具重要意义。松桃大塘坡锰矿区是十分罕见的研究南华纪早期古天然气渗漏喷溢与锰矿成矿作用的窗口,对于研究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成矿系统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意义重大。大塘坡锰矿区南华纪早期古天然气渗漏喷溢与锰矿成矿作用复杂,分布有“一大两小”三个喷溢口,构成一个十分罕见的古天然气喷溢口群。
  • 摘要:本文利用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获得的土壤表层和深层数据研究硼在全国的分布,水系沉积物/土壤中的B基准值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中南、华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及流域;低值区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内蒙古和东北、福建与浙东南、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转弯口附近,硼的地球化学省主要分布于扬子地台及周边、西藏-三江造山带东北部与南部,分布于西藏-三江东北部的为藏东北、青海东部巴颜喀拉地区和阿尼玛卿地区;南部的为喜马拉雅地区和措美地区,其他的有柴达木西部等区。
  •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顺德和四会地区环境水、饮用水中亚硝胺类物质的含量,同时检测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的含量,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研究以上各地球化学因子与区域癌症高发之间的关系。该地区环境水中富NH4+、NO3-、NO2-。如前所述,研究区内第四系沉积层中含的大量有机质和腐殖质,是自然水体中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离子丰富的来源。硝酸盐、亚硝酸盐并没有直接致癌性,当人类摄入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后,在消化系统中能转化成亚硝胺类物质才具有致癌性。
  •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物探仪器发展差距,讲述了物探仪器装备重点研发方向,提出了以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为抓手,推动矿产勘查技术进步和应用,组织实施国家地质科技创新计划,强化多渠道、多层次技术研发资金的统筹与协调,加强地质勘查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技术研发的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等方面的建议。
  • 摘要:本文以甘肃省西滩地区的地面HySpex高光谱数据为例,开展了数据预处理和地物识别,对识别出的地物进行了验证,分析了蚀变矿物分布的地质意义,研究了地面HySpex高光谱数据的地物识别技术,并进行了结果验证,得出了以下结论:应用基于专家知识的光谱选择MTMF填图方法,从西滩蚀变带的地面HySpex高光谱数据中提取出了褐铁矿、高铝绢云母、中铝绢云母、低铝绢云母、方解石和植被共6种地物。褐铁矿化与华力西晚期二长花岗岩关系密切,绢云母化与华力西晚期二长花岗岩和石英脉关系密切,方解石化与大理岩化灰岩地层关系密切。野外ASD光谱实测验证了应用HySpex地面高光谱数据制作的地物分布图的准确性,在西滩蚀变带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HySpex高光谱数据在植被识别、地层岩性划分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摘要:为全面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降雨变化趋势,分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必要深入研究最近2000年以来涵盖几个典型冷、暖时期的不同区域降雨变化特征、规律和驱动机制.记录显示,最近2300年西南地区的降雨变化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伴随着显著的数百年及数十年尺度的波动。在百年尺度上,西南地区的降雨变化和北半球以及中国的平均温度变化并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例如,中国中北部地区小冰期时显著干旱,而中世纪暖期时显著湿润;然而,西南地区的降雨并没有冷暖期的这种显著的阶段性变化,更多的表现出百年、十年尺度的波动,最显著的周期为366a,其次为59年和18年周期。
  • 摘要:本研究首先基于生物微钙体的Sr/Ca比值和降水量的转换函数关系,定量重建了一百五十万年以来黄土高原中部西峰地区的季风降水变化。结果表明定量重建的东亚季风降水具有强烈的4.1万年岁差斜度周期,因而东亚季风降水不可能受冰量或者岁差直接驱动。结合气候模型的结果,认为东亚季风降水具有斜度周期可能是北半球高低纬太阳辐射差异调制海陆热力对比的结果。同时,基于生物微钙体的氧同位素组成重建了过去五十万年以来的降水氧同位素变化用以和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做对比。结果表明生物微钙体的氧同位素变化与中国南方的石笋氧同位素变化基本一致且具有明显的4.1万年和2.3万年周期,这表明东亚季风降水的氧同位素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其同为素值的大小与热带水汽过程有关。因此,认为石笋氧同位素和黄土磁化率的不一致是由于其分别记录了不同的过程,而不是东亚季风在空间上的差异。当石笋氧同位素和黄土磁化率都不能很好地反应季风降水强度时,基于生物微钙体微量元素组成重建的古降水变化对于理解轨道尺度季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通过对尖扎盆地内地层连续水平、出露良好的加让剖面进行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研究,并结合地层哺乳动物化石年代鉴定,建立了尖扎盆地沉积地层11.8-5.7Ma的年代序列。通过分析地层岩性、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变化,结合环境磁学和粒度指标的测试分析,建立了尖扎地区晚中新世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序列,并和北太平洋粉尘通量(Rea,D.K.et al.,1998)及全球深海氧同位素曲线(James Zachos et al.,2001)进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亚洲的季风干旱环境在11.8Ma之前就开始发育,在10-9Ma之间存在一段晚中新世气候适宜期;大约从8.6Ma开始,9-8Ma的高原持续隆升使得亚洲季风进一步增强,亚洲内陆干旱环境进一步扩大,同时北太平洋陆源沉积作用加强。
  • 摘要:本文对洛川和西峰驿马关剖面90万年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开展了粒度和磁化率分析,分别以>32μm粗颗粒含量和频率磁化率作为亚洲冬季风、东亚夏季风的指标,研究发现,1)整个MIS14期间黄土高原黄土粒度记录没有显示冬季风快速增加的现象,指示北极冰盖没有显著扩张过,这与其他冰期冬季风变化形成鲜明对比;经全球集成研究发现,自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到北极地区,MIS14呈现整体温暖的状态(最冷相当于间冰期内部的冰阶气候),而南半球中、高纬地区气候则接近“典型冰期”状态。由此提出MIS15.13期间,北半球出现“超级间冰期”,间冰期长度超过了10万年。该结果表明最近10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并非以简单的10万年准周期变化为主,而是存在超级间冰期。2)通过地轴斜率与两极夏季太阳辐射岁差周期变化的配置关系研究,发现MIS14冰期为南极太阳辐射变化驱动所致,表现为,在MIS14初期,南极夏季太阳辐射岁差周期变化与地轴斜率变化同时达到最低值,而在北极地区两者最低值严重偏离。类似的地球轨道参数配置出现在MIS10,MIS18、MIS20等时期,显示南极驱动可能是触发这些冰期的重要因素,为40万年和80万年前后南极率先进入冰期提出了可能的理论解释。3)中更新世MIS15.13北半球整体温暖的超级间冰期与阿舍利手斧从非洲向欧亚地区大规模传播和人类群体遗传学证据指示的人类扩张在时间上一致。由于间冰期气候能够为早期人类适应高纬度环境提供适宜条件,因此该超级间冰期可能是古人类第二次大规模走出非洲的重要动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