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
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

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

  • 召开年:2020
  • 召开地:合肥
  • 出版时间: 2020-09-16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四体系”的逐渐实施,应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把握住编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技术方法和相关理论.本文以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总结了编制阶段所用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分析方法主要包括GIS空间分析、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分析、建模分析等;实现技术主要包括城市智能模拟平台、可视化技术、遥感技术等.随着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规划内容的逐步深入,还要引用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理科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工程、大数据等工科相关的技术,共同揭示国土空间体系中的空间生态、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识别相关问题,模拟预测未来的发展情景,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
  • 摘要:为满足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要求,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支撑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本研究以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一张图”为目标,开展数据层面的顶层设计,采用数据资源规划方法,研究国土空间规划现状评估、评价、编制、审批和实施监督全过程所需的各类空间及指标数据建设方案,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数据资源目录.在此基础上,开展数据标准规范及数据库建设方案研究,为开展数据生产治理、数据管理应用等国土空间规划数据体系的建设工作提供支持.
  • 摘要:为落实自然资源部相关政策要求,各地纷纷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大力推进规划信息化快速发展,以期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审查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为此,本文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编审系统建设方案,以信息资源建设及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探索实现规划成果数字化管理和规划编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 摘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系统是自然资源应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实现对生态修复项目的科学管理、精细整治,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状,并结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痛点、难点,对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系统的主要思路及实践过程进行阐述.系统主要包括“三大体系、七大功能”,为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全业务、全过程管控,统筹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效果评估,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信息化治理提供重要支撑.
  • 摘要:为适应规划编制、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域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枢纽场站等现状调查工作,总结出一条超大城市开展全域现状调查工作的技术路径,形成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现状图,有力支撑了广州市规划编制、管理及实施评估等工作.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重新梳理总结数字化现状图工作思路及特点,有助于推动数字化现状图的迭代升级,找到“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数字化现状图的转型之路.
  • 摘要:数据利用是深圳国土空间管理部门实现空间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而数据问题是影响数据利用的最大障碍,数据治理势在必行.数据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精准甄别问题源头并进行总体设计,提供可落地的措施,才能确保数据治理实现既定目标.本文以深圳国土空间管理部门的数据治理实践活动为案例,详细阐述开展数据治理的总体思路、重要原则、策略和具体治理措施,以期为政府部门进行数据治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施等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 摘要:社会行为数据(互联网定位、手机信令、交通运行、舆情数据等)可用于表征城市个体或群体活动,是人们理解城市运行规律的重要数据类型.本研究针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多源社会行为数据支撑城市精细化治理与智慧决策为研究目标,实现社会行为数据的“数据处理—认知建模—系统研发—示范应用”全链条技术突破,构建了社会行为数据智能处理关键技术体系和认知建模关键技术体系,提出了基于社会行为数据的城市认知系统建设框架,并在北京市通州区中心开展示范应用,为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和政府评估等智慧城市应用提供支撑.
  • 摘要:本文以昆明市控规分析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和分析应用为例,从空间数据库设计、系统搭建和空间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利用昆明市控规分析应用系统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展示、分析和应用.DBMS存储的城市规划空间数据可研究各类规划用地的分布状况、空间位置关系和分布规律,评估规划的合理性;空间分析挖掘的新信息能辅助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的管理和决策.
  • 摘要:从“多规合一”试点探索到国土空间规划职能部门的整合,表明国家正在积极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聚焦地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规划管控传导与反馈失衡等问题,通过优化规划单元、强化规划传导实施,构建规则模型,推进规划实施评估,基于面向单元的规划编制与实施全周期管控技术、规则模型库的智能审查与评估预警等关键技术,构建面向单元管控的空间规划实施单元管理平台,以期探索提升地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单元管理体系的智能化水平.
  • 摘要:当前中国城市建设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急需一种精细化、一体化管理手段加以管控.CIM作为新型的管理数据模型为城市的运行管理提供了技术理论基础,但其作为前沿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仍存在众多技术挑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Cesium开源三维引擎和CIM理论,探索出一套基于Cesium的城市信息模型建设方案,实现了基于“BIM+GIS”技术的异构空间数据集成管理、动态可视化及数据应用,为城市信息模型建设及城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 摘要: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天津市及时启动一级响应机制,以最高等级、最严密措施,全力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这场全民疫情防控战中,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防治疫情,防输入、防扩散,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建设思路、系统架构和技术实现三个方面对天津市新冠疫情防控系统的建设实践进行梳理总结,提供一种通过信息化辅助支撑疫情防控工作系统的方案.
  • 摘要:结合工作实际,以工程建设项目“一张图”系统为抓手,在空间全域数字化基础上,以数据治理的核心问题为导向,基于大数据、GIS、倾斜摄影等信息化手段,建设覆盖规划、实施、监管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以智能编制、精准实施、长期监测、定期评估、及时预警为骨架的贯穿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横向生态闭环,以及“上接市自然资源局,下达区内其他政府部门”的一体化纵向轴线.
  • 摘要:随着自然资源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了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在机构改革后的新优势,需要建设一套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审批事项且进一步融合业务需求的一体化审批平台.本文通过对国土规划原有审批系统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一体化审批平台建设实践,对建立一套实现全事项覆盖、全过程审批和全流程服务,支撑项目高效审批、资源高效配置、空间高效统筹的市域一体化审批平台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 摘要:随着国家对城乡智慧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通过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整合、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同时随着新技术创新突飞猛进,为城乡统筹规划智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技术支持.杭州是极具创新力的智慧城市杰出代表,“智慧杭州”的建设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城乡统筹规划的快速发展.其中,作为“智慧杭州”重要基础的《“数字杭州”(“新型智慧杭州”一期)发展规划》是杭州市“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指导性文件,着力建成基础信息资源有效共享、政府工作协同高效、城市管理精细智能、产业经济高效低碳的新格局,为城乡规划统筹打下基础.
  •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一张图”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数据基础,包含现状数据、规划数据、管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数据来源权威、格式统一、更新及时.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指南和实际工作需要,杭州市先是制定了国土空间管理的指标体系,包含现状评估指标、规划指标、年度计划指标、监测指标等.再根据管理数据和空间数据之间的相互验证关系,建立系列计算模型,包含规划评价、规划实施监测、规划成果审查等.最后通过各类模型计算将规划实施管理、评估、预警的结果通过“一张图”直观显示,可进行各类别各区域专题分析及查询统计,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管理、监督提供有效的数据服务支撑.
  • 摘要: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流行疾病等不确定因素正在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高灾害脆弱性和低危机响应能力成为城市治理的核心问题.伴随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据获取、信息交流,也将促进管理人员更方便精准地制定以数据为依托的新型灾难应急方案.本文首先概述了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化韧性城市的概念和意义;再以温哥华为例,从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阐述其在面对地震灾害时如何运用大数据降低财产损失,并概述其灾难管理体系;最后,提出温哥华对中国智慧化韧性城市构建的启示.
  • 摘要: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融合”,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就是将城市看作一个可以融合的整体,将政府分散的部门信息资源及社会资源进行融合,打造整个城市运行的数据大脑、神经网络、指挥中枢,实现“全时空、全要素、全过程、可视化、智慧化、持续化”的城市运行管理,提升政府管理效能,服务资本市场,丰富市民体验感知.本文通过对全国先建城市的对比分析,探讨适合未来省会城市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的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建设思路.
  • 摘要: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在面对灾害时呈现出极强的脆弱性并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传统的防灾减灾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适灾韧性理念已逐渐成为应对灾害的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城市韧性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城市韧性的内在作用机理,确定了7项应对地震的城市适灾韧性因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应对地震的城市韧性评价体系;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OpenStreetMap、WorldPop、Depthmap等软件获取数据并处理,基于Arc-GIS平台完成应对地震的适灾韧性因子耦合模拟,生成天津市中心城区应对地震的适灾韧性分布图,并从优化具有韧性的建筑空间布局和设计、完善具有韧性的避难空间规划体系、增强具有韧性的应急道路交通网络三方面提出相应的适灾韧性提升策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是衡量城市韧性的一个重要标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的公共应急管理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也暴露了卫生应急管理方面的许多问题.本文对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对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中起到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设计思路,以期为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提高公共卫生管理的信息化支撑水平提供借鉴.
  • 摘要:从城市韧性视角出发,探讨影响地下轨交空间步行路径通行能力的规划与设计要素.本文采用现场观测、实地采访和文献查阅的实验方法,对重庆临江门地下轨交站点的步行路径进行实测调研,获得地下轨交站点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及各设计要素(空间尺度、环境要素);分析实测设计要素与使用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建立地下步行路径设计要素与使用人群行为特征的评价体系,得到影响城市地下轨交站点步行路径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得到结论:临江门地下轨交空间的步行路径具有不同层级,利于分级规划管理,且各层级的功能定位会影响地下轨交空间的通行能力;步行路径连通地下商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疏解地下通道中的人流,提升地下轨交空间的总体通行能力;但能够从地面进入临江门地下轨交站点的路径较少,部分位置的地面与地下空间衔接、规划设计不合理,不利于人流的通行疏散,降低了地下轨交空间步行路径的通行能力,进而影响城市的韧性.
  • 摘要: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乡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媒介,乡村的智慧式成长可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战略选择,依靠智慧式发展理念实现乡村经济、人文、社会等多维空间的重构优化既是必然趋势,也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另一方面,各地进行大量实践,但也不乏模糊智慧城市与智慧乡村概念的做法.基于此,本文在剖析二者的内在定义和梳理常见认知误区的基础上将“技术—经济—权力”系统作为智慧乡村规划运作机理的具体表现,同时确立了智慧乡村建设中“现实评估—理念植入—成果验证”的规划思路,最后提出基于人才振兴的乡村智库建设、立足产业融合的结构转型升级和政府基层之间的有机衔接互动三大整体规划策略,以期为中国乡村振兴实施及智慧乡村建设提供不同思路.
  • 摘要:智慧规划背景下,监测、评估、预警都离不开数据,但是数据建设的重点已经从获取数据转为用好数据,从“量”的建设转为“质”的建设,数据管理开始提升为数据治理.武汉规划院在智慧规划应用研究中,通过大量实践和规划人员的需求反馈,不断调整对数据治理的认知,从标准化、空间化、可视化和可计算化等方面持续开展数据质量提升工作,通过数据资源梳理、数据标准化处理、指标库建设和数据深化细化等数据治理路径,努力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和时空关联,深度挖掘数据的价值,支撑规划分析工具和算法模型的应用.本文从具体实践的角度对数据治理的原则、标准和实施路径进行了总结.
  •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其粗放式的管理已经捉襟见肘,需要迈向更加专业和细致的精细化管理.地下管线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因素,管线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地下管线管理的需要,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精细化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其目标是实现管线信息的应用与共享.管线信息化建设需要从源头抓起,市政管线规划信息化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市政管线规划中渗透信息化的理念,有助于改善传统市政管线规划的不足,促进管线规划建设迈向规范化、信息化和精细化.本文结合珠海市规划设计院市政管线规划信息化建设经验,对市政管线规划数据标准建设、市政管线规划数据库建设、市政管线规划信息化平台建设等环节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探究市政管线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途径,以期对提高市政管线规划设计效率和管线规划资源的共享利用提供参考.
  • 摘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中央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将企业开办时间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一半以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中,项目策划生成是项目审批全流程再造的首要环节,项目策划生成的效果决定着后续审批环节和监管环节的实施效果,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贵阳市作为试点城市之一,积极落实试点改革要求,建立项目的前期管理,从项目的前期策划着手,为项目后续审批压缩审批时限奠定基础,实现项目快速精准落地,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起到了很好的提速作用.本文主要围绕项目策划生成,从项目策划生成缘源、体系建立、实施措施及应用实效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和叙述,介绍如何利用项目策划生成助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
  • 摘要:公共服务是城市的基本职能之一,在城市空间内部进行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极为重要.本文以上海市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POI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特征,并结合CRITIC法对全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情况进行评估.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上的整体分布呈现单核扩散模式,并呈现出由市中心向周边发展的态势,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高度聚集在中心城区,自中心向外围呈梯度迅速递减;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在方位上基本一致,均沿“东北—西南”走向展布,但在设施覆盖范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类服务设施之间,文化体育与市政公用设施间的相关性最强,教育与金融保险设施间的相关性最弱;研究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多样性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状况整体较好,商业服务设施在整体服务设施配套中权重最大,教育设施权重最小;研究区域公交站点与公共服务设施网点的相关性最高,GDP数据与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呈现显著性正相关,教育、行政管理及市政公用与人口的相关性最显著.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城市规模不断增加,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安全性和规划实施的合理性等,都需要开展系统、科学的评估,尤其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的系统综合性评估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首先对武汉市全口径的市政专项数据进行了梳理,包括现状设施点位和已批的规划设施点位;其次结合市政设施的运行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市政基础设施拟定评价算法,并对评估结果制定评价等级;最后将市政专项数据代入评价算法中进行计算评估.评估内容分为现状评估和规划预警:现状评估用于评估各类市政设施的现状服务水平,识别出现状的供给缺口;规划预警可将单个或多个规划地块开发项目的建设规模转化为市政设施需求,评估开发项目建设后对评价区域内现状市政设施服务水平的影响程度,并在必要时给予预警提醒,以此辅助项目审批决策及开展市政设施建设计划安排.通过对武汉市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制定相应的评价算法,最终提高市政项目规划合理性、管理科学性、审批高效性.
  • 摘要:2020年初的疫情,一方面让大众普遍意识到基层生活单元公共服务设施的多样性和完备性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社区在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不足.本文以天津市中心六城区为研究范围,关注居民从小区出发步行或驾车10分钟可达的生活圈范围,并以这一范围作为基本空间单元评估各类服务设施的完备性和差异性.通过对政府主导类设施和新兴市场主导类设施两大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分析,引入生活便利度指数和设施可触及率指数,量化生成不同行政区划级、街道级和小区级的生活便利度,进而评价不同空间单元之间的生活便利度差异;通过设施可触及率指标,可以对小区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缺位分析,为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本文基于宁波市域现状管线普查和管线相关规划资料,建立宁波市域乡镇污水管网数据库,通过信息化手段直观展示、分析和监测宁波市域乡镇污水管网的现状、建设和规划进展,辅助污水管线建设管理决策科学化和智慧化.
  •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作为城市公共资源和重要景观要素的户外广告向精致集约型、高品质发展转变.在当前的户外广告规划中,急需一套综合、高效的评价方法来评估户外广告的规划布局,以协助规划导控更精准.基于宜出行和POI的大数据分析,为户外广告布设潜力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户外广告布设的影响要素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建立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宜出行和POI数据确定各评价因子,构建了宏观层面的城市户外广告布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绍兴市越城区为例开展了相应的评价工作,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强化次级潜力地区布设引导、构建户外公益广告规划等级结构体系、促进两类广告适当融合互补的导控策略,相关成果可为当地广告专项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 摘要:街景数据作为新兴数据源,近年来在城市建成环境评估与定量分析中成为热点,而国外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重要借鉴来源.虽然已有以街景图像或计算机视觉在城市中的应用为主题的综述,但仍然缺乏对该领域结构和演变过程的定量化、可视化研究.文章首先介绍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对2010-2020年十年间所发表的317篇基于街景数据的城市研究进行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高引期刊与文献分析、研究热点分析及演变过程分析,然后依据CiteSpace所做出的浅语义聚类分析出七个核心研究子课题.在内容上,国外的研究热点可总的概括为体力活动、公共卫生和社会公平三个方面;在方法上,计算机视觉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街景图像分析.大规模样本通过深度学习和众包模式可以快速实现城市场景感知,这将成为城市环境整体评价的有效研究方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图片和场景进行分类,进而实现对未来的预测,这将成为日后趋势.
  •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以来,城镇开发边界的智能划定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城镇开发边界的合理划定,有利于实施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且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有一定的意义,还可避免如大城市无限扩张和中小城市无序发展等一些问题的出现.本研究以衡阳市衡南县为例,基于多种大数据和地理空间条件,利用面向多源风险识别和空间适宜性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方法对各地块进行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构建多约束和智能化的城镇建设用地边界演化CA模型,且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实现了多情景下的城镇建设用地边界演化的比较与优化.
  • 摘要: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各类设施配置与空间再生产都要在尊重城市已有生活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生活圈就是城市居民活动结构在城市空间上的反映,是一个意向性的非实体空间.但当前对城市生活圈的研究,主要是对理想生活圈结构的探讨,缺乏对城市已有生活圈结构的研究.因此,本文以认识居民真实时空行为构成的城市日常生活圈为目标,对达州市现状日常生活圈结构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基于达州市POI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对达州市市区功能结构进行了识别分析;然后,使用微信打卡数据与达州市市区功能结构进行对比,解析出达州市居民日常时空活动规律,确定生活圈层级及其对应活动类型;最后,通过对人口核密度热力点与各层级生活圈包含活动POI设施核密度热力点的网络分析,得出各层级生活圈服务范围,最终划定出达州市市区现状三级日常生活圈结构,作为后续达州市公共设施配置、游憩休闲行为选择等方面的规划基础.
  • 摘要:西南地区受多云雾气候的影响,光学遥感数据难以全时间覆盖.InSAR雷达遥感不受气候影响,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探测能力,地物穿透力强.双极化的Sentinel-1A来源于哥白尼计划开放数据中心,可免费获取,重访周期为12天.本文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以Sentinel-1A双极化雷达遥感和Sentinel-2A光学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对雷达数据进行极化分解、灰度共生矩阵生成并融合光学遥感波段以监督分类.使用Sentinel-2A真彩色波段合成结合璧山区LUCC和GoogleEarth影像,通过目视解译建立监督分类训练样本,首先对光学遥感数据采用神经网络法和支持向量机SVM分类,之后将Sentinel-1A的极化分解和灰度共生矩阵的部分波段与Sentinel-2A数据波段融合,进行神经网络和SVM分类,通过混淆矩阵对分类精度进行评价.
  • 摘要: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理论,通过“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收集资料,通过Bibexcel的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并配合VOSviewer的谱聚类算法,对有关水适应性景观的510篇研究文献在影响力期刊、年度分布、高频关键词、高被引文献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识别和排序.研究表明,当前国内水适应性景观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海绵城市为主的雨洪治理研究”、“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风景园林为主的综合景观设计”、“水生态空间为主的生态修复研究”和“城市化进展中水体综合治理”五个方面.本研究的成果能明晰水适应性景观的现状及热点,对未来有关研究的方向提供引导.
  • 摘要:城市活力是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表征,从城市居民实时活动出发对城市活力的变化规律与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对未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与治理走向精细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百度地图热力图等多元大数据构建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城市活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与归纳,最终选取城市建成环境中的空间开发强度、空间功能性、空间可达性与空间环境品质四大主要因素探索其对城市活力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通过研究发现,空间开发强度和空间功能性是城市活力时空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通达性与空间环境品质是次要影响因素.典型城市活力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位序在日间与夜间主要体现在空间通达性对夜间活力作用力强于空间环境品质.本文通过构建新数据的量化研究方法探究城市活力的时空特征与影响机制,以期为未来城市存量空间更新与改造提供支撑,为城市空间塑造与活力营造提供设计策略.
  • 摘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2014-2015年,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相继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服务平台,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为进一步落实乡村规划要求,促进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加强规划管理能力,本文应用GIS等信息技术,在全域乡村信息采集、村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开展综合评估、建设规划管理平台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应用实践和思考.
  •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高度信息化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激发了不动产登记数据和不动产权籍调查数据的空间化需求.因此,本文首先基于数据库工艺流程,具体研究了如何开展基于空间数据的不动产数据梳理、分析和融合,建立标准化、空间化、数据关联的不动产数据整合库;然后探讨了空间化的融合数据在不动产数据生态系统中的支撑作用及融合架构设计;最后叙述了融合后不动产数据成果的应用方向,以及对未来的系统建设进行了展望.
  • 摘要: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中产生的交互行为与数据越来越多,社交媒体数据在研究人群出行行为、偏好上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提出使城市公园在城市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公园合理布局、使用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地理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研究的重点.社交媒体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式,对于更好地认识城市公园发展的规律与使用情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系统分析社交媒体数据概念及其在城市规划不同领域的应用的基础上,从公园的布局、使用、评价三个角度,梳理了社交媒体数据在城市公园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探索了社交媒体数据对城市公园研究的重要性,指出了目前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公园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设想.
  • 摘要: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天津市各级政府开展了大量工作,逐级排查防控,实现了疫情实时通报,维护社会稳定,做到了极大化的信息公开透明.为了更好地支持天津市疫情防治工作,便于公众快速直观查询疫情在空间上的演变、了解疫情实时动态,普及复工复产后各个场所的消毒知识,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整合自身规划和数字技术力量,携手天津市大数据协会,推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天津新冠疫情地图系统.系统整合了天津政务网、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等公开发布的信息,对疫情变化、疫情地点、患者轨迹、发热门诊位置、人口动态等进行了空间化、可视化展示与统计.系统上线后受到多方关注,并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逐渐发展,基于“流数据”的城市网络研究逐渐成为区域与城市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腾讯迁徙人口数据,引用复杂网络中的概念和相关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春节前夕城市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和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规模特征明显,各城市之间人口流动规模差异明显,武汉市、长沙市和南昌市三大中心城市特征显著;城市群与外部省域的人口流动网络总体呈现出向“邻”性和向“优”性的圈层分布特征;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受行政壁垒和地理距离限制影响较大,城市群整体相比各个子群内部网络联系不够紧密.本文对于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等要素流动和城市群空间治理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 摘要:武汉都市圈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对实现“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及长江中游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腾讯人口迁徙数据构建该地区的有向城市网络,利用有向转变中心性、控制力及相关分析对其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已形成等级化、网络化的空间结构,以武汉为核心辐射整个都市圈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可划分为高中心性高控制力的核心城市、具有一定控制力的人口扩散型城市及典型的人口扩散型城市三种类型,武汉市人口资源来源地覆盖整个都市圈,但对不同区域资源吸引力存有差异.究其影响因素,城市的经济规模、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及可达性对城市的网络地位、功能等产生了显著影响.本研究总结了武汉都市圈有向网络空间结构及发展特征,为实现区域战略布局提供支撑.
  • 摘要:在旧城改造浪潮的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关注旧城区公共空间改造更新情况.旧城区公共空间不仅是反映旧城区生活气息的物质空间之一,也是旧城区居民日常交往的场所之一.因此,本文以成都市玉林片区为例,利用GIS技术对公共空间现状进行分析评价,选取了空间使用、人群聚集、交通通达、空间功能、环境质量等五个影响因子,合理确定因子权重,通过叠加分析得出玉林片区公共空间活力度评价图,以此来引导玉林片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提升旧城区居民的公共生活品质.
  •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增长模拟技术愈发重要,基于CA的FLUS模型是当前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增长模拟的主要技术.基于“自下而上”的元胞转换和“自上而下”的驱动与约束规则,FLUS模型在宏观的、较大尺度的地理空间变化预测上有良好的表现.但是,城市的空间是复杂的、连续的、非离散的,常用于FLUS模型中计算的地形、区位、交通等驱动因子并不能真实反映城市增长的驱动力情况,从而影响了该模型的模拟精度.本文试图通过使用POI数据,从商业、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识别城市聚集空间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将城市聚集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加入FLUS模型运算,以改善上述问题.同时,以钦州市主城区的城市增长模拟案例进行实操验证.结果显示,通过大数据POI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识别当前真实的城市聚集空间格局,而将此纳入FLUS模型运算的驱动因子集,可以提高FLUS模型的城市增长模拟精度.
  • 摘要:城镇体系结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城镇群发展的战略构思与顶层设计.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一系列基于手机信令、POI等多源大数据视角的城镇体系结构量化分析方法,能够更精准地判别出城镇体系结构特征,但主要侧重于现状层面的识别问题,对未来城镇发展的结构模拟探讨较少.本研究以湖南省为例,按照“识别—模拟—构建”的研究思路开展城镇体系结构系列分析,利用多源数据模拟出符合城镇发展需要的城镇体系结构方案.
  • 摘要:本文基于宁波市二手房挂牌价格,分析宁波市近十年的房价变化情况和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宁波市各个小区近三年的房价变化和分布情况,分析其与限购政策、轨道开通等因素的关系.
  • 摘要:城市街道作为不同目的地之间的连接纽带和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在塑造城市建成环境和驱动城市发展等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得益于城市量化研究方法的发展和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街道的静态空间质量(如可达性、安全性、街道形态等)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然而对表征街道活力的动态特征的研究仍较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匿名化的大尺度、细粒度GPS位置数据,通过时间和空间聚合测度街道活力的新方法,并以美国波士顿市为例,证明了这种方法在分析街道活力时空特征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发现,波士顿市的街道活力拥有清晰的时序特征,呈现随时间的规律性波动,同时街道活力的空间分布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位于不同地理区域、毗邻不同土地利用区划的街道拥有迥异的街道活力特点.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理解城市街道活力的时空特征有重要价值,并对中国未来城市管理精细化有一定借鉴意义.
  • 摘要:职住通勤一直是城市研究的重点.传统的职住通勤研究依赖问卷调查,近年来手机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为利用手机数据挖掘城市职住通勤特征提供了新方法.本文以手机信令数据为基础数据,识别了长沙市就业空间格局,并通过职住平衡测度、通勤距离测度分析长沙市职住空间格局和通勤行为特征,由此反映“职”与“住”的空间关系.研究发现:长沙市呈现以五一广场商圈为强中心的多层级就业中心体系;长沙市属于“混合互动型”职住空间格局,总体呈现“中心工作、周围居住”的职住趋势;长沙市存在职住不平衡问题,各区职住平衡关系表现出明显差异.本研究是大数据在城市职住通勤研究中的创新实践,为完善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支撑手段提供了新视角.
  • 摘要: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在2019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也提出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进入土地市场进行流转,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但各地区在进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实践探索中,普遍存在乡村土地资源浪费、村民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土地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依托宁波市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展信息化管理进行分析,从总体技术架构和数据库建设两方面对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进行介绍,并在管理系统完善、协调机制构建及辅助决策功能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 摘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国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同时也对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治理工作敲响警钟.如何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发挥大数据价值,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如何从危机引发的新需求中做出调整,自然资源信息化如何应对?将是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自然资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从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模式及应用角度展开探讨,并展望了大数据中心服务自然资源治理的发展方向.
  • 摘要:徽州地区遗存的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对其建立数字化保护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徽州村落数字保护与管理工作仍处于初期,需要借鉴相关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先进经验,而敦煌遗产数字化保护管理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其经验借鉴意义大.因此,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新闻报道、专著等的梳理研究,总结了“数字敦煌”在数字技术合作开发、数字资源管理共享、数字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针对当前徽州村落数字保护工作面临的管理机构零散、技术体系落后、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策略和建议,包括建立“省级—地方县市”模式的管理部门框架、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等,以探索徽州村落数字保护技术体系、培养徽州村落数字化专业人才、实现徽州村落数字化成果管理与共享等.
  •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镇化与活力两者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对城市活力的关注亟待增加.本研究基于网络开放接口导出路网及19万余条POI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将影响活力的四大因素(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混合度)量化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出昆明中心城区不同活力等级区域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结果表明:活力在城市空间大致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并逐层递减;活力高的区域都呈现密路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用地混合度较高的特征,如以东风广场为中心的一级活力区域,反之活力低的区域都呈现疏路网、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稀疏、用地混合度单一的特征,如呈贡新区.
  • 摘要:上海作为中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城市,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和具有代表性.本研究根据老年人的切实需求(包括自然宜居性、出行友好性、生活便利性、养老服务水平、医疗保障水平、经济支持状况),基于POI数据、遥感影像数据、GDP和人口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街区适老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上海市各街道的适老性状况;针对不同的老龄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率带来的差异化的老龄化特征,基于街区差异化的老龄化特征划定不同的养老政策分区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达到改善城市街区适老性环境以适应老龄化需求的目的.研究表明,浦西七区(传统中心城区)及外围郊区适老性水平相对较低且具有不同的街区指标特征,老龄化率、老年人口数双高区作为建设适老街区的先行示范区,应尝试新的建设路径、创新融资渠道,高老龄化率、低老年人口数地区应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低老龄化率、高老年人口数地区应充分重视未来可能会有的持续增长,老龄化率、老年人口数双低区适老性建设应考虑周边地区老龄化特征.
  •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城市网络嵌入到原本的地理空间结构中,关于城市间功能联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人口流动是各类流动要素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本文基于高德人口迁徙大数据,以上海都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上海都市圈人口跨城迁徙网络,分析不同特征时段区域内部和对外跨城联系的网络结构特征与联系强度的变化,以期为上海都市圈的空间规划和数字治理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上海都市圈城市间人口迁徙联系紧密,城市网络显现出扁平化特征;各城市对外联系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内,且联系强度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其中上海承担了对外联系的中心职能;无论是区域内部联系还是对外联系,周末的联系强度略高于工作日,节假日联系强度显著高于前二者;人口的跨城流动是不对称的,节假日和春运期间这种不对称性更为明显,其中上海、苏州、宁波在人口迁徙的城市网络中控制力更强,无锡、常州、嘉兴、湖州则偏向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