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六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学术会议
第十六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学术会议

第十六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学术会议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广东制造业集群还存在自发生产、散乱分布、产业结构同构、产业链配套不够、层次较低、土地开发过度和产城欠融合等诸多问题,许多外向型制造业集群早已处于边际效应递减的状态.本文始于研究综述,并构建理论模型以厘清发展思路:(1)软硬件基础设施以及园区、新区的公共服务规模与质量是决定企业与个人迁移的关键因素;(2)园区化战略是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而产城融合的新区战略是园区化战略后的又一次必然选择.进一步,以广州、东莞和佛山三市的10个制造业专业镇的调查分析为基础,构建集群、园区化与城市匹配机理分析范式,结论表明:(1)广东的制造业集群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制造业集群园区化阶段,其核心是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与转型升级.第二阶段为园区与城市互动阶段,是基于产业协同与产城融合的产城一体发展阶段.(2)产城一体机理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避免企业自发性发展而陷入边际效应递减与比较优势陷阱,为集群整体实现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创造条件.(3)匹配机理主要体现为:以竞争核心的市场机制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有针对性的配套相关政策.
  • 摘要:企业再地方化是空间转移下的重新集聚,是企业如何重新根植于地方生产网络的过程,包括企业经济社会联系的空间重构和生产方式(专业化或一体化)的重新选择.对企业再地方化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因为在企业再地方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集聚经济、根植性和地区网络分工等,这些影响到企业发展和地区发展战略的实现.本文首先明确提出企业再地方化的概念及内涵,然后从企业、政府和产业环境协同演化的视角揭示企业再地方化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以浙商回归为例,对理论进行验证,并研究浙商回归及对地区转型发展的影响.
  • 摘要: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劳动力的主体,其人力资本增长不仅为农民工带来更多的个人利益,也是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现有文献侧重于从个体、企业及制度的视角来探究影响技能升级以及其机制的决定因素,对于区域和组织的关注度不高,且很少关注到农民工的技能升级在区域之间的差异.本文利用2014-2015年在江苏苏州和浙江台州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框架,尝试讨论农民工人力资本增长的区域与组织的影响作用.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地方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对劳动力的技能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了地方生产组织的协同效率在地方劳动力技能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区域因素”是一个综合而显著的影响因素,区域差异的产生除了与企业自身因素之外,还有来自企业间、非企业组织等多方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内生的中小企业集聚区在劳动力技能提升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 摘要:本文基于供应链物流价值链理论,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了集群龙头企业正泰集团进行供应链与物流变革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发现:作为电气行业的集群龙头正泰,要解决企业物流面临的困境,必须打破传统分散的物流体系,在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基础上,进行企业供应链内外部物流的整合,依托集群优势,选择以核心制造企业为主导组织整合供应链与物流服务平台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供应链+”的概念共建物流生态圈.这不仅丰富了相关理论构建,也给电气集群产业链上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思路.
  • 摘要:零售地理是商业地理的重要内容,但相关研究对中小城市关注较少.以开封市主城区零售商业网点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最近邻聚类和Ripley's函数等分析方法,探讨开封市主城区10类零售商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开封市主城区零售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方向一致,并与产业总体布局密切相关.②服装类、家具家装类、数码电器类、轻便交通类、旅游特产类和图文类集聚特征明显,并形成了专业街区和特色街区,超市类、休闲零食类、医药类次之,而农贸类分布相对随机.③不同类型零售网点函数曲线差异明显,反映出不同的最佳集聚距离.④从等级结构来看,超市类表现出“双中心—外围”与城市发展相同的空间格局,高等级农贸类分布在城市外围,高等级数码电器类网点呈现出“轴带状”布局特征、医药类高等级网点与大型医院密切相关,其余网点等级格局较为随机.⑤人口分布、城市公共交通、土地价值、集聚经济和城市规划等因素是城市零售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 摘要:产业集聚通过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式对城镇化产生影响.在此理论基础上,运用系统GMM方法并借助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目前制造业集聚仍然是长江经济带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动力,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不明显,二者共同作用能够加强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推进效果;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中上游地区将长期处于以产业集聚主导城镇化的阶段,下游地区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呈“倒U型”关系,产业集聚助推城镇化的潜力有限;政策含义:应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推动下游产业向中上游转移,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向城镇聚集.
  • 摘要:本文运用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地级市城市的样本数据,在理论层面的基础上,结合特征事实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的关系.并进一步从各城市群和细分行业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各城市群的制造业升级作用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该区域的制造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则不显著;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层面,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长三角城市群具有促进制造业升级,而功能型服务业集聚对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具有促进作用,随后本文给出了具体的解释.
  • 摘要:融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有效途径.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共同点和结合点在于: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基于企业间开放式分工协作的关联机制,物质、信息等要素沿着特定产业链推移流动,在一定的企业群和空间内形成相对闭合的产业体系;同时,两者的经济活动已经或能够在特定地点集聚,地方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形成回路后,就构成了一个循环经济体系,而众多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在特定地点上的集聚则构成一个产业集群.本文对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关系进行了概述,进而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分析,提出资源匮乏的生态瓶颈是制约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据循环经济理论三种维度的循环方式,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路径也可以通过三个层面的生态化来实现,即集群内企业的生态化、集群的生态化和社会系统的生态化,并且必要的政策供给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 摘要:基于企业间知识溢出影响因素分析和M.CJ.Cani(e)ls空间知识溢出蜂巢模型,构建企业间知识溢出影响因素数理化模型和企业间知识溢出促进企业产出增长的效应模型.以长垣县卫材集群为例,测度企业接受集群内知识溢出的水平,研究企业间知识溢出促进企业产出增长的情况,进而将生产函数修正为离散形式考察资本投入增长率、劳动投入增长率、知识溢出增长率和规模损益对企业产出增长率的绝对贡献和相对贡献.研究表明,(1)产业集群内企业接受的知识溢出水平主要与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溢出方企业的知识溢出意愿、企业间关系距离、地理距离和知识存量差距有关;(2)产业集群的中心区域为企业吸收企业间知识溢出最为显著的区域;(3)知识溢出显著促进了企业的产出增长,并且其增长率对企业产出增长率的贡献(24.21%)较大,规模损益的贡献最小.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提升企业间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和产业集群升级.
  • 摘要:采用Logistic曲线拟合与产值增长率相结合的方法判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重点实证分析多维邻近性对不同区域集群演化各阶段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集群均已进入成熟期,成渝集群尚处于成长阶段.(2)地理邻近对各集群演化阶段创新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环渤海呈倒U型,长三角为持续增加的正影响,其它两大集群大体呈正影响但影响程度各异.(3)认知邻近对各集群演化阶段创新影响亦呈差异化特征:环渤海为持续增加的正影响,长三角呈倒U型,其它两大集群呈持续增加的正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
  • 摘要:城区——开发区互动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特征.现有的文献多关注这一互动发展模式的一个方面: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对城区的影响.不同于这些文献,本文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关注城区人口密度对开发区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借鉴扩散—回波效应理论,本文提出了城区人口密度影响开发区企业生产率的U型假说.运用2003-2007年国家经开区的企业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结果很好地证实了这一假说,在人口密度较低时,城区的回波效应超过扩散效应,其与开发区发展呈现出一种竞争关系,人口密度对开发区企业的生产率产生负向作用,当人口密度超过一定点后,城区的扩散效应超过回波效应,二者呈现协同发展关系,人口密度对开发区企业的生产率产生正向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竞争和协同关系只存在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以及就业人数小于100人的企业中;当一个新企业进入开发区后,其需要花费5年的时间成本学习,才能获得城区溢出效应.本文的结论表明,开发区与城区协同发展需要以一定的城区人口密度作为条件.
  •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时长的空间格局是城市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的核心议题,选用2012-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时长的空间分布现状及其解释机制.结果显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都市圈是流动人口居留时间较长地区,与三个都市圈临近省份所在的城市是流动人口居留时间最短的地区;进一步利用城市个体均衡模型,发现与个体收益相比,城市集聚力更能促进流动人口的居留时长,而城市集聚力是向三个都市圈集中的,是解释流动人口居留时长空间差异的核心机制.
  • 摘要:随着创意经济的兴起,创意产业成为区域发展和创意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引发了人们对于创意产业中展会活动的关注.在经济地理学界,国内外学者将这种临时性的展会活动称为“临时集群”,并类比集群现象,指出展会在知识创新和信息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该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工业制造业领域,对知识密集型的文化创意领域涉及较少.为此,本文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城市北京市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深入访谈,探究北京市创意展会在知识创新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其实现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北京市创意展会体系搭建了一个创新的临时空间,这有助于实现创意要素集聚、信息通道形成及关系网络构建,同时能够为创意群体带来跨界融合的创新体验.这些功能优势的实现既依赖于临时集群普遍的功能优势,也与创意产业本身的特性息息相关.对于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这种创意临时集群表现出不同于制造领域临时集群的特点,尤其是在知识交互层面,表现为关注知识产权、存在交流门槛与交流圈层分化、依托于创意展会体系几个方面.
  • 摘要:以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为例,首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特征展开分析,其次运用响应指数和响应度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响应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根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被划分为3种类型;(2)济南、青岛、淄博、烟台、东营和威海6市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响应指数为“负响应”,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其余11城市响应指数为“正响应”且相对稳定.
  •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快速深入发展,各国的生产和贸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世界生产价值链创造体系的不断升级变化,面对不断升级的商业价值创造体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不断演化的国际分工协作,论文以“钻石模型”理论为基础,立足延边州珲春市水产加工园区发展历史,结合“钻石模型”理论分析了园区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在最后突出园区集群化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 摘要:借助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广东省陈村花卉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联系进行分析,对其网络密度、平均距离、网络中心度和核心—边缘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目前陈村花卉产业集群联系网络密度一般,企业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处于产业集群的成长转型阶段.②网络呈现出“核心一边缘”结构,其中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处于最核心位置;其次是较多的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它们占据了核心层的多数,对陈村花卉产业集群的发展起较强的控制作用,而本地中小企业和传统种植户处于边缘地位.
  • 摘要:本文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系统收集分析了近10年国内经济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中以“集群治理”和“集群开放”为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通过对现有研究内容的编码和提炼,在所构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开放治理的概念并对集群开放治理的运行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集群开放治理分为内部开放治理和外部开放治理两部分,分别通过主体交互性和客体流通性打破集群主体内部交互和生产要素外部流通壁障,进而实现创新驱动,推动集群升级.
  • 摘要:在现有关于经济集聚与扩散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异质性和就业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说明了发展中经济体经济集聚与扩散的基本机制: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初期,经济和人口呈集聚发展的态势,但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包括土地价格在内的拥挤成本的提高会促使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企业从高集聚度地区向低集聚度地区扩散,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程中,这表现为经济集聚度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工、互动和经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内经济和人口持续向珠江三角洲集聚,近年来经济的集聚出现拐点,而人口与就业的集聚也趋于缓慢,这表明在当前的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和人口可能从集聚的阶段进入或将进入向省内其他地区扩散的阶段,这有利于广东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围绕工业用地市场化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制度有利于广东省内区域间的经济互动与经济扩散.
  • 摘要:时尚产业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时尚产业和时尚中心城市的形成和演进与产业周期(Industrral Waves)密切相关.本文以修正的产业周期模型(Metamorphosis Model),以世界时尚之都为对象,分析了产业周期对时尚、时尚产业和时尚之都形成、发展、演进的影响机理,提出产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时尚产业发展、时尚(市场)流行的走向,促进了时尚中心城市的形成,改变了这些中心城市的时尚基因.本文进而对新一波产业革命,对中国时尚产业和时尚中心城市的发展给出了预测与建议.
  •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资源节约型和高成长潜力产业的代表,对推动全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动作用.本文在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归属的依托行业,利用产业集聚度测量指标对全国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在全国层面和广东省层面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格局及演化趋势,并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通过发掘客户需求,政府能够将隐形的康养产业打造成厦门的战略支柱产业,将温泉康养小镇打造成为康养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明珠,突出“生态、康养、旅游”的发展定位,建设包含温泉康体、医疗养生、文化养心、闽南民俗等内涵的特色小镇。融汇国内外先进的康养服务理念,形成以温泉康养小镇为核心的康养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厦门康养资源察赋,促进厦门全市康养产业各产业模块的发展,形成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紧密融以带动全市相关产业的升级,形成极具厦门特色和竞争力的全国甚至世界级康养产业集群,为厦门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 摘要:本文采用Logistic曲线模型对新塘牛仔服装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就业人数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进行生长曲线模拟,结果显示只有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符合Logistic曲线特性,Logistic曲线表明新塘牛仔服装产业集群生产经营日益下滑,处于产业集群生长周期的衰退阶段,面临产业集群升级的问题.在Logistic曲线模拟基础上,以产业集群升级理论为依据,提出以服装纺织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产业集群升级为质量升级.根据实际发展状况提出新塘牛仔产业集群质量升级的新思路,即培养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是质量升级的保障;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造区域牛仔品牌;升级改造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 摘要:特色小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根据工作安排,到2020年全国要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在地方实践方面,浙江省的相关创建工作最为突出,特色小镇已成为当地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发展和统筹城乡的一项政策工具以及“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伴随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全面推广,政策性的小城镇建设运动需要在学理层面对其发展逻辑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以人为本”是特色小镇在中国当前城镇化发展阶段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人口导入的数量和素质结构直接决定了特色小镇的生机与活力.
  •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本地企业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上市获得金融资本和其他全球资源,这为他们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迈进提供了另一种途径.本文旨在将产业升级与金融活动结合起来,探讨上市如何触发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的升级.笔者于2015年对福建晋江的36家鞋服产业上市公司,数十家关联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本地企业的上市作为企业主动发展的一种策略,能够进一步摆脱对全球领先企业的依赖,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议价能力,不再单纯依靠融入全球价值链来获得地方产业升级.上市改善了企业的治理结构,促进了除资本以外技术和人才等高级要素的获得.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企业间合作与控制激发了本地企业上市和转型活力,带动整个产业链实现升级.此外,上市带动了当地金融业的繁荣,导致了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本文提供了一个新兴国家的典型案例,对地方决策者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出了一些建议.
  • 摘要:本文以互联网+的变革潮流为背景,聚焦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模式的演进过程,通过研究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规律,分析模式变化原因,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本文针对低压电器产业集群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第三方B2B电商平台商务模式.通过研究这3个不同时期平台的商业模式,分析出电子商务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及影响,并对低压电器产业B2B平台未来趋势做出预测,为如何利用第三方B2B电商平台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升级路径提供新思路.
  • 摘要:电影产业以项目为导向的“网络化”组织态势非常显著.本文选取2003-2015年各年度国产电影票房排名前25的影片共325部为研究样本,基于参与影片项目的1784家企业信息形成关系数据,使用社会网络研究方法,探究了中国优秀国产电影基于城市层面的整体网络拓扑结构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电影产业特有的、浓重的政治氛围,导致其网络结构的特殊性:在区域权力层面,中国国产优秀电影整体产业网络“度分布”高达0.84,拓扑结构呈现北京、中国香港“双核心轴辐”形态,权力尤其高度集中于北京.在企业权力层面,中影、华夏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以及以博纳、华谊等为代表的价值链整合一体化的大型电影企业占据国产电影产业网络权力的核心.尤其是中影,由于垄断大量政治资源,深刻影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在区域联系层面上,网络内节点间联系大都是围绕北京展开.而这其中,北京与中国香港、上海、首尔之间基于产业分工的联系最为密切.在企业联系层面上,以后期制作公司围绕中影所形成的凝聚子群具有大尺度的地理开放性,在空间上跨越北京、中国香港和曼谷3地.频繁网络联系并没有因地理距离而衰减.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依托网络结构推动中国区域电影产业发展.最后,本文给出了结论,并就研究结果与西方学者的差异,从理论层面展开对话讨论.
  • 摘要:产业集群企业合作是集群竞争力主要来源之一,而社会资本对集群企业合作关系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发端于社区的旅游产业集群有较强的社会资本,更有利于推动旅游企业间的合作.社会资本分为集体社会资本和个体社会资本,通过对平遥古城旅游企业的调查,发现集体社会资本为旅游企业合作奠定了基础,而个体社会资本则影响了企业合作方式和内容.前者表现在社区文化同一性增强了旅游企业间信任和理解、社区传统“惯例”促进旅游企业形成共享的竞争行为规范以及社区成员集体行动能更有效地减少旅游企业竞合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后者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合作网络主要是基于地缘和亲缘等为主的个人关系网络、个体企业关系网络结网方式影响旅游企业的合作范围、方式和态度以及个体企业关系网络结构影响旅游产业集群整体的合作效率等方面.本研究可以从社会资本角度为企业发展合作网络以及政府建立企业合作机制和平台提供借鉴.
  • 摘要:苏南地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很重要的一支力量是内生性的乡镇和村域企业集团.大量的数据表明,这类企业集团由于历史基础好、产业集群化发展氛围强、企业家精神足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产业转型升级有较好的表现.但同时由于受制于区位条件制约、人才引入的不足、公司治理的滞后等原因,这类企业集团的产业发展也存在增值能力不足,产业锁定乃至陷入发展困境等问题.本文以典型企业江阴市华宏实业集团为案例,分析其发展的演化历程、产业升级动态过程、产业多元化和产业投资的特征,指出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经验.在与全球化创新型的新生代企业远景能源比较中,进一步分析其不足和瓶颈,以及两者巨大的差异.这两家企业代表了区域转型的两股力量.最后,结合“企业—产业—区域”的互动提升、“全球通道”与“地方蜂鸣”、“关系邻近”三个视角的分析,提出优化发展的路径和对策思路.
  • 摘要:本文采用辛格曼第三产业四分类法,以四部门产业结构偏离度为依据讨论2004-2005年广州市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情况及趋势,通过计算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区位商以及B/N,反映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广州市城市职能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分析广州市12年来中心城市功能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广州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主要表现为流通服务部门的主导地位逐步被生产服务部门取代,社会服务部门和个人服务部门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四部门内部各行业对经济增长以及劳动力的吸纳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各部门结构变动的现状下,广州市作为珠三角,以致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辐射功能、科技创新功能、文化中心功能日益形成、完善并逐渐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