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278条结果
  • 摘要: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BIF)是海水的化学沉积产物,一般由硅质和铁质薄层组成,具有明显的条带状构造或韵律层特征,是世界上铁矿资源的主要来源.BIF型矿床一般产出在太古代、古元古代以及新元古代,记录了当时地球大气和海洋化学组成、生物演化等信息(Bekker et al.,2010),目前Fe同位素地球化学在BIF型矿床研究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镜铁山矿区不同水平的矿床的Fe同位素组成具有较为明显的演化趋势,即最底部水平的Fe同位素组成最轻,随着水平的升高,Fe同位素组成逐渐变重,表明铁矿最早沉淀时氧逸度最高,随后氧逸度逐渐降低,成矿期间铁质的沉淀比例逐渐降低,这对于寻找更富的矿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铁作为主量元素,分布在地球各个储库中.比如:洋中脊热液,河流,溪水,岩浆热液矿床,沉积物,黄土,花岗岩类岩石,基性超基性岩石等地质体中.无处不在的铁使得铁同位素的分馏可将彼此联系起来,可用于示踪各个储库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铁本身是一种矿产资源,并且绝大部分内生金属矿产都会有共生含铁矿物相伴生.因而,铁同位素在示踪成矿作用过程上有非常大的潜力.本研究以胶东半岛两种类型金矿(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为研究对象,对其基底岩石、钾化蚀变花岗岩、黄铁矿矿石等样品的铁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比蚀变和新鲜花岗岩的铁同位素比值以及铁含量数据,发现在蚀变过程中铁被持续淋滤出去,而K+Na,Rb等元素持续富集,并且残余在蚀变岩中的铁同位素越来越重,通过研究钾化蚀变所发生的pH值和氧逸度条件限定了残余含铁矿物相,进而通过铁同位素比值和铁含量数据模拟计算出钾化蚀变带的热液蚀变温度发生在381±45°C,这和前人流体包裹体分析得到的蚀变温度大致吻合。
  • 摘要:地球化学的诞生使地质学由最初一门描述性学科实现了半定量-定量的分析研究,而逐渐成为一门令人信服的科学.在经历了地球科学研究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研究的历史进程,分析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微量元素研究得到了跨越式的进步,原位微区测试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以前许多无法实现的研究得到了重要进展,尤其在作为矿床研究的成因约束上卓有成效.国外利用LA-ICP-MS技术在硫化物矿物痕量元素分析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Wafting et.al,1995;Norman et.al,2003),而中国在这领域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文以(含)硫化物矿床为例,简要总结介绍如何使用硫化物原位微区测试分析辅助矿床成因研究,硫化物原位微区测试分析在国内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在结合矿床多期次多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分析其不同期次、阶段硫化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对其地质过程的反演、成矿条件的限制、矿床成因约束的等方面表现出重大的意义,这是(含)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的重要手段,亟需更多深入的实践、研究。
  • 摘要:铅同位素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随着Pb同位素在地球科学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Pb同位素的数据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自然界Pb的4个同位素204Pb、206Pb、207Pb和208Pb中204Pb的丰度很低(<1.5%),这使得Pb同位素测定时,特别是对低含量Pb的样品,204Pb的信号过低而造成很大误差,这样对含有204Pb的所有Pb同位素比值的精度和准确度都会受到很大影响.目前大多数实验室在质谱上测试Pb同位素采用的常规校正方法是通过测定Pb同位素标样SRM981,根据标样的推荐值和实际测定值计算出质量分馏校正因子,利用分馏校正因子对测定的未知样品进行校正.
  •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在光谱分析仪器研制、岩矿光谱分析与识别、高光谱遥感地质找矿等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为开展岩心光谱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及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利用光谱技术对大量岩心进行光谱测试、岩矿分析,深入挖掘海量岩心数据中隐含的矿物信息及示矿信息,已逐渐应用到资源勘查、深部找矿预测工作中.目前对岩心光谱进行矿物识别还主要采用传统的光谱角匹配、匹配滤波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对矿物光谱的微小差异不够敏感,同时受光谱的信噪比、光谱定标和光谱重建精度等因素影响较大.造成对矿物的精细成分信息识别不全或无法获取,潜在的重要信息挖掘不够.随着岩心数据不断的增加,亟待研发一种快速、准确、全面的、面向工程化应用的岩心矿物信息识别方法.
  • 摘要: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包括光谱分析,质谱分析,有机元素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等几种主要的分析测试技术.随着地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结合起来运用到地学的研究当中.光谱分析在地学中的应用领域还是很广泛的,拉曼光谱分析主要应用于含金矿物沉积岩的研究,晶体结构和晶体化学的分析,应用领域最多的还是对地质环境的分析.拉曼光谱中拉曼探针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透明或者说是透明度比较高的矿物中,在接近矿物表面的气-液-固包裹体的研究.在沉积环境中,有机质的含量是不可忽视的,在地质样品中有机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包括湿式测碳法,烧失量方法以及有机元素分析仪器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的时候会受到外界和来自样品本身的干扰,但是也是研究有机质含量时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地质环境中有些分子的信息可以长期保存,在建立有机质演化序列的基础上,有可能利用地质体中那些长期保存的有机分子确定地层年代,在演化序列的研究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吸收光谱等有机分析手段对有机碎片的鉴定能力。虽然在将这些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应用在地学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干扰,但是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应用于地学的研究中,无疑极大的推进了地学的研究发展。
  • 摘要:Nb和Ta具有相同的电价和相近的离子半径,通常认为二者在壳幔过程中不会发生分异,并且各硅酸盐储库Nb/Ta比值与球粒陨石相同(McDonough and Sun,1995).但是高精度测试结果显示Nb/Ta在陆壳、大洋中脊玄武岩、亏损地幔和洋岛玄武岩中分别为12~13,16.8或14.2,15.5,15.8,均低于球粒陨石值(17.5或者19.9).这表明在地幔深部可能存在一个超球粒陨石Nb/Ta比值的地球化学储库(Rudnick et al.,2000)或者地球早期核幔分异过程中部分Nb进入了地核(Wade and Wood,2001).Nebel et al.(2010)认为早期岩浆海演化到后期的残留熔体所形成的岩石Nb/Ta高于球粒陨石,这部分岩石随板块俯冲进入地球深部.Aulbach et al.(2008)和Kalfoun et al.(2002)认为位于大陆岩石圈内交代成因的含金红石橄榄岩是一个超球粒陨石储库.深俯冲到地慢的超高压榴辉岩构成了地球内部高Nb/Ta储库,与陆壳和亏损地慢在化学成分上形成互补。
  • 摘要:物质的电导率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构造以及所处热力学条件的综合反映,控制热力学条件下矿物岩石电导率的原位测量无论在地球科学、凝聚态物理学还是材料科学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几十年中,为解译野外大地电磁测深结果,揭示存在于地球内部的电导率高导异常,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开展大量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矿物岩石电导率实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具体体现在:测量矿物岩石电导率的研究方法从最初的直流法发展为单频交流法和更先进的电化学阻抗谱法;对应于处于地球内部不同深度范围的中下地壳-上地幔-地幔转换带-下地幔-核幔边界-地核等地质体,开发出了适用于不同高温高压实验室设备(包括活塞—圆筒、多面顶压机和金刚石压砧等设备)的矿物岩石电导率测量方法;针对高温高压下矿物岩石电学性质的可能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温度、压力、氧逸度、成分、水含量、铁含量、碳含量、脱水、部分熔融、颗粒粒度、颗粒边界厚度等方面做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 摘要:斑岩型矿床作为一种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是Cu、Mo、Au等金属的重要来源.典型的斑岩铜矿系统一般具有显著的蚀变和矿化分带特征,从核部向外围依次发育有钾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和泥化带并形成同心圈层结构.对不同蚀变带形成控制因素及相应元素的迁移机制进行实验研究,有利于深化对成矿流体演化、矿化机制的理解并为完善成矿模型提供重要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选用流动体系水-岩反应模拟装置,成矿流体组成参照典型斑岩铜矿单个流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结果,实验卤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K+、Mg2+、Cu2+、Ti4+及少量的Sr2+、pb2+,主要阴离子为Cl-和SO42-及微量NO3-.岩石样品采自东天山土屋-延东斑岩铜矿区外围企鹅山群地层,为玄武安山质火山岩.在实验条件下,装置内实验流体分批逐次流经柱状岩石样品,用来模拟典型斑岩铜矿床形成过程中含矿热液流体与流经围岩的交代反应,以揭示斑岩铜矿高-中温蚀变特征及影响元素迁移的主要机制.
  • 摘要:近年来,3D打印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三维建模方面更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成形技术,3D打印已经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中,但其应用于地质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中的案例较少.本研究将从3D打印技术的原理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3D打印技术作为新兴的科技手段应用于矿床模型构建的研究的应用价值,结合矿床模型构建研究特点探讨其优势和不足,并以江油马角坝地区双马石灰石矿体案例加以剖析,最后讨论了目前3D打印应用于矿床模型构建研究中的前景.
  • 摘要:黄铁矿是近地表中最常见的硫化物,其较高的表面化学活性对地表环境演变及金属元素的成矿等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在卡林型金矿等中低温热液型金矿中,金主要以不可见金如纳米金的形式赋存于含砷黄铁矿中,其中多种微量元素与金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关系密切,但目前金在含砷黄铁矿中富集沉淀的物理化学机制以及金砷相关性的内在化学机制是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因此,本研究将通过水热法可控合成黄铁矿及微量元素掺杂的黄铁矿,并详细探讨纳米金在其表面的吸附富集沉淀过程。本研究采用水热反应法,在中低温的水热条件下( 100~250°C)通过调节各种反应参数合成粒径可控(100nm~5μm)、形貌可控(立方体单品、四方柱单晶、四方锥定向附着生长的微球聚晶、纳米片组装的微八面体聚晶、立方体与八面体聚晶等)的纯黄铁矿及元素含量可控的微量元素掺杂的黄铁矿(掺杂元素包括As、Co、Ni、Mo等),其中,微量元素在黄铁矿晶体中分布均匀。
  • 摘要:钼在原始地幔(50×10-9)和地壳中(0.8×10-6)的丰度很低(McDonough and Sun,1995;Rudnick and Gao,2003),但是自然界Mo既可以5.5%以上的含量存在于华南寒武纪底部的黑色页岩镍钼层中,也可以形成700万吨以上的秦岭大别钼矿带,Mo如何从极分散状态,经过何种独特的富集机制和成矿过程,最终形成巨量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是长期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大量研究成果显示,Mo在借助不同流体(岩浆、热液、地表水等)迁移过程中,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引起Mo的价态转化及溶解迁移行为的改变,是影响Mo富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近期开展了300°C和350°C条件下M003在含盐体系中的溶解度实验,认识到Mo的溶解度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大,低盐度条件下Mo主要以HM004’等形式存在,随着盐度增加Mo将以钼酸盐如NaHM004等形式存在;同时发现随着温度的增加溶解度增大,反应平衡常数增大。因此热液体系中盐度和温度的增加都有利于Mo的溶解并富集于流体中。
  • 摘要:橄榄岩是上地幔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玄武质岩浆的源岩.准确限定橄榄岩固相线是认识玄武质岩浆成因的关键.俯冲带水饱和条件下橄榄岩固相线研究是理解岛弧岩浆成因,探究俯冲带富水流体与含水熔体及超临界流体形成条件,限定俯冲带水的运移能力的基础.然而,受限于高温高压条件实验中富水流体与含水熔体在淬火过程中难以保存,对于淬火产物的不同解释导致橄榄岩水饱和固相线及超临界流体的形成条件长期处于争论之中(Mibe et al.,2007;Green et al.,2010;Grove et al.,2012;Till et al.,2012;Green,2015).
  • 摘要:锡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几乎所有锡矿的形成都与流体作用相关(陈骏等,2000).Sn4+配合物会在流体成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不多且存在争议(e.g.,Taylor and Coddington,1992;Sherman et al.,2000;Schmidt,2017).微观与定量信息的不足影响了目前对于Sn4+配合物成矿作用的认识.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计算模拟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对于地质流体中成矿相关元素配位化学性质的研究之中。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自由能计算,对地质流体中Sn4+_F-、Sn4+-Cl-配合物的微观结构和热力学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量子分子动力学模拟证实了地质流体中Sn4+_F-/Cl-配合物的六配位八面体结构,同时表明Sn-F/CI键长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SrlF62-和SnCI62-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较低配位数的配合物也可以存在,Sn4+与F-配位的倾向高于与cr配位。上述工作在微观和定量的层次上了反映了地质流体中Sn4+—F-/Cl-配合物的地球化学行为,从而为进一步揭示其成矿机制提供了新的模型和思路。
  • 摘要:广东云浮大降坪矿床为华夏板块西缘成冰系之后发育的储量超过2亿吨的超大型硫铁矿矿床,前人根据矿区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研究,确证了该矿床的热水沉积成因;该矿床黄铁矿硫同位素显示出极端的硫同位素分异(-26.7~24.5‰,极差为51.2‰),和典型的热水沉积矿床有较大差别,己提出的几种成因模式尚不能圆满解释该矿床极度不均一的硫同位素特征.
  • 摘要:世界上的铅锌矿床主要以沉积岩为围岩,目前普遍认为发育三种类型,即砂岩型(SST)、密西西比河谷型(MVT)和喷流沉积型(Sedex),均以铅锌硫化物为主,占全球储量的80%左右.非硫化物锌矿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铅锌硫化物“氧化带”矿床,其储量约占世界已知锌储量的10%左右(Hitzman et al.,2003),由于高品位及湿法冶金技术应用使得其更易冶炼而引起广泛关注(Large,2001;Reich et al.,2015).近年来,青藏高原北缘喀喇昆仑新发现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床,目前控制铅锌资源量已达1704万吨,锌平均品位为23.58%,铅平均品位为5.63%,伴生镉已达大型(资源量16185吨,平均品位0.028%)(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八地质大队,2016),已超越金顶铅锌矿床,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同时以菱锌矿、白铅矿为主,仅次于伊朗的Mehdiabad非硫化物锌矿床(铅锌资源量2071万吨,锌品位为7.2%,铅品位为2.3%,银品位为51g/t),为世界第二大非硫化物铅锌矿床.其埋藏浅(50-230米)、主要为褐色块状矿石,矿石矿物以菱锌矿为主,次为白铅矿(少量交代残余方铅矿)+锰氧化物等,特征与浅成非硫化物锌矿床特征较为相似(Large,2001;Hitzman et a1.,2003;Boni and Mondillo,2015),但其独特的层状矿体、纹层状矿石等特征,表明其具有独特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成矿机制.
  • 摘要:陕西省镇安棋盘沟钨矿床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南坡,地形属于中高山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530-3000米,相对高差500->1000米不等.研究区在区域划属南秦岭造山带,主体构造线方向为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向.构造变形强烈,褶皱断裂发育.地层区划归属华南地层大区、南秦岭地层区之镇安—句阳地层分区、旬阳坝—镇安地层分区和旬阳坝一小磨岭地层分区.
  • 摘要:准噶尔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盆地内二叠系风城组发育的致密云质岩储层近年来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对于该套云质岩存在不同的成因认识:碱化湖沉积成因(郭建钢等,2009)、白云岩化成因(薛晶晶等,2012)和热水喷流沉积成因(常海亮,2016)等..研究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拉阿特山山前,主要由乌夏断裂带和玛湖凹陷西斜坡两部分构成.区内构造活动强烈,自古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石炭纪末期、二叠纪中后期—三叠纪初期、三叠纪末至侏罗纪初期、燕山—喜马拉雅期等多期构造叠加,多旋回的构造发展使得在盆地中形成类型多样的构造组合及沉积体系,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 摘要:黄铁矿作为热液活动最常见的产物之一,其微量元素组合特征能反映热液成分、所处环境以及流体的活动规律(Deditius et al.,2009a;Deditius et al.,2009b;Deditius et al.,2011).据Large等(2007;2009;2011)对产于不同沉积环境中的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研究显示,早期形成的黄铁矿和早期成岩期形成的黄铁矿均保留有高含量的Au、As、Ni、Pb、Zn、Ag、Mo、Te、V、Se等微量元素组合特征,但后期变质重结晶时期所形成的黄铁矿是否改变了微量元素组合特征还有待商榷.因此本研究工作重点为应用LA-ICP-MS微区原位分析,对产于低绿片岩相中的黄铁矿微量元素含量进行系统分析,来探讨浅变质作用对黄铁矿微量元素组合特征的影响.
  • 摘要:南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产地,尤其以与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铅、锌等金属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尤为突出.其中,湘南水口山Pb-Zn-Au矿床是与南岭地区中生代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闪长质小岩体有关的铅锌铜矿床的典型代表.目前该矿床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在成岩、成矿年代学及有关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已进行大量研究(Huang et al.,2015;Yang et al.,2016).然而,对于其成矿流体中有无幔源组分参与尚存争议.由于稀有气体同位素能灵敏地示踪成矿流体中有无幔源组分(Simmons et al.,1987;Stuart et al.,1995),因此,本次研究拟对水口山Pb-Zn-Au矿床中的铅锌矿石开展He-Ar同位素研究,试图揭示其成矿流体的He-Ar同位素特征.
  • 摘要:关于矿床中铂族元素来源,一般认为大多数与岩浆作用有关(据梁有彬,1997),表现为在火山岩矿床中存在铂族元素多于其他岩石,但许多研究表明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热水溶液和表生作用下都可以造成铂族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故可以将铂族元素矿床分为岩浆型、热液型以及表生型三大类型.铂族元素对一些成矿作用、成矿环境的指示意义一般是以其含量不同以及变化来说明,如有人指出在岛弧型环境比大陆边缘型Pd含量高;也有人认为斑岩铜矿中Pd和Pt的高含量与钠质钙碱性岩浆作用有关,与高钾钙碱性的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型矿床具有较低的Pd和Pt含量,这一点代表斑岩铜矿中Pd和Pt的高含量与Na质高K钙碱性岩浆作用有关,岩浆种类不同也导致地壳物质对其贡献不一样。铂族元素地球化学可以进一步确定硫化物的饱和时间,如Cu/Pd Lk值判断S是否达到饱和,不同蚀变带和矿物组合关系铂族元素含量不同,铂族元素形成与矿化对构造分布型式、构造环境也有关联。
  • 摘要:煎茶岭镍矿赋存于碧口地体北部超基性岩与花岗斑岩接触带中.本文在分析煎茶岭镍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石矿物组合的基础上,论证了热液过程在镍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相平衡计算探讨了成矿条件和镍沉淀机制.
  • 摘要:二里沟金矿床产于沉积盖层之中,为大渡河流域典型金矿床之一.该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印度板块、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矿区出露于古生界泥盆系下统危关群第一岩组,岩性主要为变质石英砂岩、板岩、砂岩、白云岩、灰岩和大理岩.矿区成矿物质来源、运移与沉淀都与剪切带密切相关.围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中低温蚀变和硅化蚀变.因矿区所在位置地势较高,采样难度较大,故前人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二里沟金矿床矿物组合中未见中高温条件下生成的毒砂和磁黄铁矿,在其热液中后期出现的硫铋铜铅矿、辉铅铋矿也均为低温矿物。Co、Ni、Cu等元素的来源具有深源性的特点,成矿物质来源越靠近地壳深部,Co/Ni Lk值越高,成矿温度也越高。Co/Ni平均值为0.827,与沉积成因的黄铁矿Co/Ni接近,为变质热液成因。矿区矿物组合结合黄铁矿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说明了二里沟金矿床形成于中低温环境。由黄铁矿的主量元素测试数据可知其Fe的质量分数低于理论值,属多硫型。黄铁矿中S离子亏损时会造成其晶胞棱长值减少,而矿区中黄铁矿晶胞棱长a0值大于标准值,也反应了黄铁矿铁亏损的特点,Fe可能被类质同象混入物代替。另外,成矿温度越高,Co、Ni元素越有利于进入黄铁矿的晶格中。因此成矿温度、S的富亏程度、黄铁矿晶胞棱长三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 摘要:甘肃龙首山红石泉地区产有我国最典型的白岗岩型铀矿床,其中发育有多条煌斑岩脉.煌斑岩是研究地幔和地幔变化的“窗口”,且与金、铀、金刚石等矿床有成因关系.上世纪至今,前人在甘肃龙首山红石泉地区围绕铀矿化、含矿主岩(伟晶状白岗岩)等开展了较多研究工作,但是对于区内存在的煌斑岩研究较少.本次研究选择煌斑岩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厘定其地质特征和成岩时代,探讨其研究意义.
  • 摘要: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马关县,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南褶皱系与扬子地块、印支地块、哀牢山褶皱系几个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是继个旧、大厂之后中国已探明的第三大锡矿床,是一个以锡、锌为主,伴生铅、铜、铁、银、镉、铟等多种元素的超大型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演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关于该矿床的成因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有岩浆热液成因、热水沉积-热液改造成因和沉积-变质-热液改造成因三种观点.成矿流体演化过程,说明在流体演化的早期阶段,随着岩浆热液与围岩碳酸盐岩发生广泛的交代作用,岩浆热液从围岩中萃取了大量的Ca2、和Mg2,从而降低了热液中Fe的浓度,因此会呈现Fe含量和pH值降低的趋势。而在岩浆演化的晚期阶段,由于大气降水的加入,使得成矿热液的温度、pH值降低、氧逸度升高,从而抑制了反应的进行,使得溶液中Fe的浓度升高而形成大量的铁铝榴石,这与前人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叶霖等,2016)。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矽卡岩的形成及其成矿作用与区内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其矿床成因类型可能为岩浆热液接触交代型矿床。
  • 摘要:五龙沟金矿田是青海东昆仑地区目前开采程度最高的大型金矿田,主要由岩金沟、红旗沟-深水潭两个大型金矿床及无名沟-百吨沟、白日其利、哈西哇、鑫拓等中小型金矿床组成,探获的金资源量达到128.6t.然而,这些金矿床成因类型仍争论较大.最早张德全等认为五龙沟金矿床属造山型金矿床.目前,大部分学者也倾向于造山型矿床.但李厚民等(2001)和田承盛(2012)总结成矿条件和成矿作用认为其为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张金阳等(2012)甚至通过硫化物矿物学研究提出沉积-多期热液叠加成矿类型.
  • 摘要:茂租铅锌矿地处昭通市巧家县城7°方向平距约48km处的茂租乡,位于川滇黔铅锌成矿域中北部,滇东北铅锌成矿区西北部,于扬子板块西缘之小江断裂(昆阳裂谷)以东,汉源-昭觉大断裂与NE向莲峰-巧家大断裂夹持区内的NNE向金阳背斜向南倾没部位发育.汉源-昭觉大断裂通过矿区西侧,称茂租逆断层,矿区位于其东侧上盘.茂租铅锌矿以闪锌矿化为主,轴部断裂内还发育团块状方铅矿,局部发育细粒黄铁矿;层间破碎带或节理裂隙中方铅矿少见,仅局部地段发育。闪锌矿主要呈中粗粒结构,构造裂隙处相对细粒一些;方铅矿大多呈中细粒,也见中粗粒结构者。矿化多受破碎带控制,呈构造角砾状,或浸染状、团斑状分布,或呈顺层脉状、网脉状构造;局部呈块状。裂隙矿伴随硅化和方解石化,上层矿以硅化为主,下层矿主要是萤石化和方解石化。
  • 摘要:维拉斯托-拜仁达坝矿田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矿田内包含维拉斯托、拜仁达坝-银都两个成矿系统;其中前者由维拉斯托锡矿区和铜锌矿区组成,后者由拜仁达坝铜铅锌矿床、银都铅锌银矿床组成,均为大型.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具有三个成矿阶段:花岗岩阶段、锡石闪锌矿石英脉阶段和硫化物阶段,锡石、黝锡矿等含Sn矿物主要产出于前两个阶段;闪锌矿为贯通型矿物,在三个阶段均有产出.拜仁达坝及银都主要金属矿物为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毒砂、磁黄铁矿、黄铁矿、针硫锑铅矿、针硫铋铅矿等,矿物组合相当于维拉斯托硫化物成矿阶段.本文通过原位LA-ICP-MS对维拉斯托不同成矿阶段锡石、维拉斯托及拜仁达坝矿床中闪锌矿进行微量元素研究,结合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探讨不同阶段锡石及闪锌矿中微量元素组成和赋存状态,以对不同成矿阶段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矿田成矿系统划分提供依据.
  • 摘要:铁木里钨铁矿床位于赣南崇义-大余-上犹矿集区九龙脑岩体北部,为近年来新发现的矽卡岩型钨铁矿床.铁木里岩体产于矿区西北部,岩石类型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钨铁成矿关系密切,矿床研究程度很低,年代学研究尚属空白.铁木里花岗岩在136.0~139.IMa开始侵位,形成于燕山晚期华南岩石圈伸展一拉张为主的背景下,广泛的伸展作用引发了陆壳重熔形成的花岗岩浆与底侵玄武质岩浆的壳一幔相互作用。在幔源岩浆的影响下,重熔的壳源型花岗岩携带着高浓度的w、Fe等成矿物质的岩浆侵入于含钙岩层发育的早古生代地层,继而在两者接触带附近的有利部位形成矽卡岩型工业矿体。该成果不仅为南岭燕山晚期的岩浆活动提供重要的年龄制约,而且进一步丰富了该地区的成矿系列。
  • 摘要:水口山矿田位于湖南省常宁市境内,处于南岭成矿带北端,是一个大型多金属矿田,分布有水口山铅锌矿床、康家湾铅锌矿床、石坳岭铅锌矿床、龙王山金矿床和仙人岩金矿床等.矿田内主要出露古生界泥盆系至新生界地层(图1a),沉积总厚度大于3km;其中二叠系栖霞组和当冲组是矿田内主要含矿层位.燕山早期湘南地区岩石圈处于全面的拉张一减薄期,导致地幔物质上涌,岩浆底侵,引发大规模的地壳熔融,熔融形成的岩浆沿断裂上侵,形成水口山花岗闪长岩。岩浆结晶晚期形成的含Pb、Zn、Cu、Au等成矿元素的流体,在构造减压和大气降水混合作用下,使得流体中的成矿物质在适宜的构造部位富集沉淀成矿,形成水口山铅锌矿床。
  • 摘要:勉(县)-略阳(县)-宁强(县)地区(简称勉略宁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其南、北分别以汉江断裂带和勉略构造带为界,该区带内矿产资源丰富,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的构造岩浆活动区及多金属矿集区.徐家沟铜矿床位于勉略宁三角地区中部,矿区出露地层以上元古界碧口群郭家沟组细碧岩、接官亭组浅变质火山沉积岩和震旦系九道拐组正常沉积碳酸盐岩为主,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和磁黄铁矿为主,其次含有少量闪锌矿和黄铁矿.矿区出露的郭家沟组细碧岩以高Th-U异常为特征,这与Pb同位素高μ值指示的富U-Th上地壳物质来源相吻合;同时,徐家沟铜矿石具有与郭家沟组细碧岩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这些均表明徐家沟铜矿床的形成与郭家沟组细碧岩有关。
  • 摘要:清水塘铅锌矿床位于湖南省祁东县北东部与邵东县交界处,处于扬子陆块东缘中段,耒阳-临武南北向褶断带北缘,湘南成矿带北端(图1),是一个中型铅锌矿床.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寒武统、下奥陶统、志留系、中泥盆统及第四系(图1).矿区内褶皱构造主要为NWW向复式背斜,其次为NW向和NE向次级背斜和向斜;断裂构造成矿期前主要为NW-NWW向,多由煌斑岩脉所充填;成矿期为NNE-NE向,发育密集,主要为矿脉充填;成矿期后主要为NNE-NE向,沿矿脉壁产出,少数斜切矿脉.在挤压-地壳增厚的过程中,随着矿源层在内的岩层不断深埋,厚度增大,地压和温度升高,同时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盐类被溶解,形成了富含氯化钠、钙的热流体。这种热流体从地层、矿源层中不断地溶解、萃取呈分散状态的有用元素,形成了富含Pb、Zn、Ba、Si等成分复杂的矿液。随着挤压作用的减弱,深部压力的降低,同时伴有大气降水混合,使得成矿流体在浅成低温环境下沿构造裂隙充填沉淀成矿,形成了清水塘铅锌矿床。
  • 摘要:川滇黔接壤地区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中产出以自然铜或铜硫化物为主要矿石矿物的铜矿床,其成因类似于全球最大的自然铜矿床—基韦诺(Keweenaw)铜矿,此类型矿床与地幔柱的活动密切相关.四川乌坡玄武岩铜矿是区内该类型铜矿的典型矿床,其具体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上扬子台坳(Ⅱ级),凉山陷摺束(Ⅲ级),美姑凹摺束(Ⅳ级).出露地层单一,构造简单,岩浆活动较少,铜矿体主要赋存于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P2β)的玄武质火山角砾岩中.
  • 摘要:甘肃龙首山红石泉地区产有中国乃至世界最为典型的白岗岩型铀矿床,属于祁连—秦岭铀成矿省之龙首山—祁连山铀成矿带重要组成的一部分.红石泉铀矿含矿主岩为伟晶状白岗岩,前人曾对伟晶状白岗岩成岩年龄开展了少量研究,但受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测试方法等限制,所获得年龄数据精确度存在不足.本文选择红石泉伟晶状白岗岩开展高精度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研究,以期精确厘定红石泉铀矿床含矿主岩之成岩时代.
  • 摘要:龙头山金矿床地处大瑶山隆起西南端的龙山鼻状背斜南西倾伏端.矿区出露地层有寒武系黄洞口组下段和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两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为北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和东西向四组,其中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延伸远、深度大、倾角陡,是主要的控矿构造.
  • 摘要:杂岩体是指产出于同一岩浆房(或岩浆源地)的岩浆先后多次在不同的深部上升、侵入定位和分离所形成的岩体组合,以来自深部分异的同源岩浆的多次侵入为标志(刘家远,2003),杂岩体的研究意义在于其代表深部岩浆分异、演化最充分最彻底的一类岩体,是研究区内多期次岩浆活动、岩体与成矿关系及探讨区域构造-热事件演化的理想对象.米易地区顶针杂岩的原岩来源、主体侵位时代和花岗杂岩体与铀成矿的关系一直是铀矿地质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米易风流山顶针杂岩中粒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同位素测试,在顶针杂岩的成岩时代方面得出了以下认识,风流山顶针杂岩中锆石多为半自形—它形长粒状、长柱状及椭圆粒状,发育明显核边结构,核部多期次岩浆锆石振荡环带较弱或不明显,少数可见清晰较窄韵律环带,边部溶蚀边(反应边)颜色较深,无环带特征,推测可能为高压—超高压的地体中的岩浆锆石经历了后期的变质重结晶或增生作用。
  • 摘要:研究区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境内,地处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带上,矿区位于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沂沭断裂带东侧,胶莱凹陷东南侧,东南紧邻胶南隆起.研究区受构造复合作用的影响,区内地层发育,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引发了七宝山火山机构的形成与发展,为金铜多金属矿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地质背景.七宝山地区岩浆和成矿活动与胶莱盆地深部壳幔转化形成的深断裂有关.矿床位于次火山杂岩体中的隐爆角砾岩筒内,并严格受角砾岩筒控制.
  • 摘要:沉积地球化学是一门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兴边缘学科.是以沉积物和沉积岩为研究对象,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段的物理化学条件不同,所形成的岩石有不同的元素组合,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其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所含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的迁移、聚集与分布规律来判断、恢复沉积古环境.本文总结了对沉积环境有指示意义的常见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沉积岩中元素的静态和动态变化,及控制因素。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地壳中的元素再分配和重新分布的过程。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过程中,不同的元素可以发生一些有规律的迁移、聚集,沉积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古气候、源区母岩性质、沉积盆地地形、沉积环境和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元素的分异和聚集均有影响。
  • 摘要:自加拿大安大略省Sudbury矿床发现距今160年有余,岩浆铜镍矿床在成矿理论、形成机制、构造背景和成岩成矿时代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认识和大量的研究成果.汤中立等人研究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发现,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分布于古大陆地壳的边缘地带以及古陆壳之间的增生褶皱带,成矿时代以元古宙、晚古生代为主,多形成于拉张的地质环境.汤中立、李文渊等认为中国岩浆铜镍矿床主要为4个重要成矿区:a华北克拉通东北缘铜镍成矿区;b华北克拉通西南缘铜镍成矿区;c塔里木克拉通北缘铜镍成矿区;d扬子克拉通西缘铜镍成矿区.为了进一步揭示塔里木克拉通周缘铜镍矿床的成矿构造背景和成矿潜力,笔者以近年来开展矿产普查工作新发现的镁铁-超镁铁岩体为研究对象,挑选该岩体中辉长岩中的锆石进行了SHRIMP年代学研究,以期发现塔里木克拉通东南缘与北缘是在同一构造背景下形成,并且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
  • 摘要:马元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北缘,是杨子板块及其周缘地区具有一定资源规模的典型矿床,也是本世纪初该地区找矿的新突破.相比找矿工作的突破,该矿床的成因研究稍显薄弱,尤其是成矿物质的来源问题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由于微量元素是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对马元地区楠木树矿床剖面上采集的矿石样品及未风化围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从微量元素的角度对围岩及含矿地层对成矿的贡献进行探讨.
  • 摘要:麦兹盆地是新疆阿尔泰南缘活动带中赋存铅锌铁金属量最多的一个火山-沉积盆地,是重要的铅锌铁多金属矿富集区,可可塔勒是麦兹盆地内最大的铅锌矿床,矿床具有层控特征,由于其矿体规模大、品位富,近年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其矿床成因被解释为SEDEX型、SEDEX-VMS过渡型(秦克章等,1998)以及VMS型(Wan et a1.,2010).正确认识矿床成因的关键在于成矿时代的精确测定.本文在可可塔勒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基础上,选取7号矿体不同位置的7件稠密浸染状铅锌矿石进行了闪锌矿Rb-Sr等时线年龄测定,进而分析可可塔勒铅锌矿床成因,对下一步区域找矿勘查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摘要:乌尔根地区隶属大兴安岭中北段成矿带(李西得等,2010).中生代以来,受北部鄂霍茨克洋闭合和东部太平洋活动陆缘的作用,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形成海拉尔-根河火山断陷带.研究区位于该断陷带的中北段,区内火山岩大面积展布.出露的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其岩性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同时有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的一套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分布.区内侵入岩未形成有规模的岩体,呈岩株或岩脉形式出露,岩性以花岗斑岩为主.
  • 摘要:锦隆金矿床地处上扬子成矿带东缘,东连湘西南接桂北,位于黔东南(贵州锦屏)地区平秋背斜核部,为石英脉型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拼接带——江南造山带之雪峰山弧形构造带西段.研究区主要发育一套前寒武纪碎屑岩夹火山凝灰质建造,是金矿的矿体围岩.未见岩浆岩出露,仅在相邻的印江梵净山和从江摩天岭地区出露新元古代基性-超基性岩、白云母花岗岩和摩天岭花岗岩,以及镇远、剑河等地出露偏碱性超基性岩,侵入期次从加里东期-燕山期-喜山期,以加里东期为主.
  • 摘要:大湖塘钨矿位于江西北部的九岭成矿带,扬子地块东南缘,属于江南造山带中段,北邻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九瑞铜多金属矿集区.区域构造位于近东西向断裂带与北北东向走滑冲断—伸展构造复合部位.该矿区主要分为北区、南区和大湖塘矿区,WO3金属量达到110.47万吨,并伴生铜钼等多金属(张志辉等,2014).区内出露的沉积地层为新元古代双桥山群浅变质岩,为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变余云母细砂岩,兼有干枚状页岩以及板岩.侵入岩主要为晋宁期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少量燕山期的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等.
  • 摘要:上马场金矿床地处大兴安岭早古生代陆缘增生构造带,多宝山奥陶纪岛弧型活动带东南缘罕达气—五道沟—三道湾子金及有色金属成矿带东端(杨继权,2007).区内成矿条件优越有丰富的金矿产资源,如三道湾子金矿、争光金矿、东安金矿等.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下统龙江组、光华组,次为白垩系下统九峰山组.龙江组岩性主要由安山岩、安山质凝灰熔岩、玄武安山岩等组成;光华组岩性主要为英安岩、英安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熔岩;九峰山组岩性主要为黑色泥岩、灰白色粉砂岩,夹凝灰岩、玄武岩等.区内断裂构造由NE向、NW向和近EW向组成,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了矿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此外,区内脉岩较为发育,呈近EW向展布,岩石类型复杂,岩性主要有闪长玢岩脉、花岗闪长岩脉、花岗斑岩脉等.
  • 摘要:相山铀矿田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床,其北部主要铀矿类型为花岗斑岩型铀矿床.前人对相山北部花岗斑岩型铀矿床开展了矿物学、岩石学以及矿床学的相关研究工作,但多是针对某一具体矿床含矿主岩开展工作,系统性不足,尤其各矿床间类似含矿主岩成岩年龄数据相差较大.本文选择相山北部横涧、游坊、沙洲以及云际等地产铀花岗斑岩开展岩相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系统研究,精确厘定其地质特征和成岩时代.
  • 摘要:南京大平山铜矿床位于南京市南郊约45km江宁区横溪镇西部,处于宁芜火山岩盆地中段东缘,估算储量为小型铜矿床.是江苏省第一地质大队于1970年初,依据物化探异常在普查找矿时,首次在宁芜火山岩地区发现的斑岩型铜矿床,开展大平山铜矿砷赋存状态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将有助于推进宁芜火山岩地区乃至中国其他火山岩地区的找矿工作.
  • 摘要:东珺铅锌银矿床位于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拉布达林镇北东约16km,处于大兴安岭中北段成矿带.矿区内出露地层简单,主要为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分布面积广泛,岩性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东珺铅锌银矿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矿床,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多呈脉状.矿区发育NW和NE向两组共轭断裂构造.其中,NW向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也是最重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NE向断裂主要发育于矿区北部,是次要的容矿断裂.通过研究表明,东瑁矿床黄铁矿晶胞参数变小可能是有其他元素杂质混杂在黄铁矿晶体中导致的;Ag是东瑁矿床方铅矿晶胞参数大多偏低的主要原因;闪锌矿晶胞参数变大的主要原因是富含Cd离子。矿物晶胞参数特征推测内蒙古东瑁铅锌银矿床为中-低温热液矿床,这与其他矿床成因研究方法结果相一致。
  • 摘要:内蒙古东珺矿区的地层以大面积分布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地层和第四系全新统为主.塔木兰沟组在区内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包括火山熔岩类、正常火山碎屑岩类和次火山岩类.其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凝灰岩,其次为玄武安山岩、角砾岩和集块岩等,东瑁地区凝灰岩岩性较为复杂,主要为普通凝灰岩和沉凝灰岩两种类型,沉凝灰岩在东瑁地区分布广泛,为火山喷发沉积相的代表,为火山喷发间歇期的标志,将塔木兰沟组火山旋回分为三次火山喷发过程,沉凝灰岩是良好的找矿标志。矿体多为沿沉凝灰岩界面的层状似层状矿体和沿沉凝灰岩裂隙的脉状矿体。
  • 摘要:昆仑山北坡水系发育,现代河床与河谷阶地的冲洪积物中普遍有砂金产出.新疆若羌县库木巴彦山一带砂金矿位于东昆仑山腹地,主要分布于库木巴彦山、大沙沟、日吉普河及黑山一带,面积1000km2以上.砂金主要赋存于第四纪中更新世冰水沉积物中底部及第四纪全新世河床的河漫滩底部和一二级河床阶地底部.库木巴彦山砂金矿属冰水沉积型、托呼勒赛砂金矿点属冲洪积阶地一河漫滩型、呼浪沟砂金矿点属于现代河床冲洪积型砂金矿、黑山砂金矿化点属于细谷型砂金矿,并从中归纳总结出了该研究区内砂金主要分布在库木巴彦山、大沙沟、日吉普及黑山一带,并且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更新统冰水沉积中一底部以及全新统河漫滩,阶地底部。最后对这4个主要的砂金矿床(点)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远景评价。其中认为库木巴彦山砂金矿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而对于托乎勒赛、呼浪沟、黑山等砂金矿(点),由于近几年的民采,使其受到较大的破坏,已不具有工业开采意义,故认为只可在砂金成矿有利部位组织小规模土法开采。且不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
  • 摘要:分水岭、小龙潭、笔架山、马厂箐岩体同属程海—宾川断裂带,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构造环境及动力学背景研究成果显示,分水岭、小龙潭、笔架山岩体与马厂箐岩体具有相似性,然而,马厂箐富碱斑岩形成了规模巨大的Cu-Mo-(Au)矿体,而其它三个岩体虽有找矿突破,认为研究区3个岩体与马厂箐含矿斑岩的成矿差异性主要是由程海-宾川断裂带构造岩浆活动强度及其深部通道连通性及斑岩岩浆分异程度不同引起的。
  • 摘要:中生代的华南板块由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发育了以印支期和燕山期为主的岩浆活动,其出露面积约占该区域岩浆岩的90%,且形成了大量的W、Sn、Bi、Mo等多金属矿床.湘东北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北侧,该区域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是一个极富特色的铜多金属成矿密集区,长期受到地质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临湘虎形山地区位于湘东北地区的北东侧,在该地区已发现虎形山大型钨铍多金属矿、桃林铅锌矿和崔家坳钨多金属矿等多处矿床.虎形山花岗岩具有复杂物质来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虎形山花岗岩是在较低压力(<5kbr)、中等氧逸度和727-785°C的初始温度的环境中形成的S型花岗岩,是具有壳幔混合特征的岩浆,经高程度分离结晶作用(斜长石、钾长石、磷灰石等)而形成,其地壳源区为由泥质岩和碎屑岩组成的冷家溪群。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在燕山运动中期,湘东北地区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的板内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幔源物质底侵,造成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与幔源物质混合,形成了大量的花岗质岩浆活动。
  • 摘要: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新发现的一个金属资源量业已达到大型规模的斑岩型矿床,也是安徽省地矿部门近年来在皖东南浅覆盖区新发现的一处矿产地.该矿床产于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北东段呈喇叭口状向东南扩展的南陵-宣城盆地中.南陵-宣城盆地是一个以白垩系至第四系覆盖为特征的红色沉积断陷盆地,在东、南、西三个方向上分别为北东向南渡-金坛断裂、近东西向周王断裂和北东向南陵-方山断裂所围限.盆地中部叠置有北东向九连山-新河庄推覆体,分割南陵-宣城盆地为东侧的宣城盆地和西侧的南陵盆地,南陵盆地跨北西向巢湖-芜湖断裂往北与江苏境内的溧水、句容盆地相连,宣城盆地跨北西向巢湖-芜湖断裂往北与江苏境内的桠溪港-直溪桥凹陷、丹阳盆地相连.总之,南陵-宣城盆地及其周边的区域构造形迹总体上呈北东向,地形上表现为北东向展布的盆地和山脉相间分布,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北西-南东向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特征.
  • 摘要:铜陵矿集区是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矿集区,区内铜金多金属矿床与中生代岩浆作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以往研究发现,区内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锆石U-Pb年龄集中于147~135Ma,成岩时代被确定为晚侏罗世.作者研究发现,铜陵矿集区还存在少量成岩年龄相对较小的侵入岩体,其锆石U-Pb年龄集中于132~123Ma,是相对较晚的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且与宁芜盆地、庐枞盆地火山-侵入岩年龄(134~123Ma)基本一致.因此,在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中,以铜陵矿集区为代表的断块褶皱隆起区不仅发育早期晚侏罗世岩浆侵入作用,并且发育晚期早白垩世岩浆侵入作用,而以宁芜盆地、庐枞盆地为代表的坳陷区则仅发育早白垩世岩浆作用.
  • 摘要:福建德化东洋大冬坑金矿床位于闽东火山断拗带内,处在政和-大埔断裂带与福安-南靖北东向断裂带之间,浦城-尤溪NNE断裂以东,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座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晚侏罗世南园组一段角闪安山岩,南园组二段流纹岩及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南园组三段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及上侏罗统长林组一套沉积岩,南园组二段酸性火山岩在区内大面积广泛出露.次火山岩主要有晚侏罗世流纹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英安斑岩.上侏罗统长林组一套沉积岩地层被南园组火山岩所不整合覆盖,区内流纹斑岩为主要赋矿围岩,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次之.矿体主要赋存于WN向压扭性断裂体系中,中心向外侧矿化、蚀变依次可划分为硅化、黄铁矿化、叶腊石化、青磐岩化,可见绢云母化、泥化.
  • 摘要:安王山金矿位于西秦岭凤太多金属成矿带内,是区内发育的一个金矿床.金矿体主要赋存在印支期石英正长岩中,及其与草滩沟群龙王沟组地层的接触带内和附近龙王沟组地层的破碎带中,受构造控制明显.矿区内无大岩体出露,但脉岩发育,尤其是石英正长岩脉在矿区内出露面积较大.因矿区勘探程度较低,前人的工作程度较为不足,金矿成矿作用与区内岩体关系也缺少,因而本文工作重点通过成岩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与成矿有关的脉岩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及脉岩对成矿的影响.
  • 摘要:金红石中呈类质同象替换存在的元素主要有Nb5+、Ta5+、Sn4+、Fe3+、Si4+、Sb5+、W6+、Zr4+、Hf4+、Mo4+、U4+、Fe3+、Al3+、Sc3+、Y3+、Cr3+、V3+等,其含量的高低与其所处的地质背景及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存在密切的联系,使金红石成为研究陆壳演化、变质条件、源岩示踪等地学前沿问题的重要工具.
  • 摘要:唐巴勒蛇绿岩体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南部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准噶尔界山中东段,区内出露地层以奥陶、志留纪沉积为主,蛇绿岩体赋存于中奥陶统的科克萨依组地层内,出露较好,层序保留较完整.
  • 摘要:放射性同位素等时线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基础和核心.Faure和Mensing(2004)指出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的应用应满足四个前提,(1)体系对待测同位素封闭;(2)衰变速率常数不随时间和物理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且具有确定的精度;(3)初始子体值(D0)可合理推断;(4)测试获得的母子体丰度准确且可代表待测体系.由于等时线方法可以同时给出体系初始子体值(D0)和衰变年龄而被广泛应用,但等时线年龄形成的原因在实践中并未引起重视.硫化物直接定年方法对于约束矿床形成时间,理解矿床形成机制至关重要,然而准确把握衰变速率方程的微分和积分表达式至关重要。放射性同位素在不同矿物相间分配差异性是导致构成等时线的基础,其与体系温度、组成和压强有关。等时线的点数受平衡共存相数的控制。对于晶体结构并不满足待测母体富集的物相,却呈现出富集特征时,分析应格外慎重,其可能是富待测母体微细粒混入物导致。
  • 摘要:八家子铅锌矿床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境内,靠近建昌县与绥中县交界,是中国一个重要的银、铅、锌多金属矿产地.在该地区进行的地质找矿勘探、矿产开采生产和基础性地学研究持续时间长,地质工作基础扎实,对国家矿产资源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前人针对矿床成因曾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并提出层控型、矽卡岩型、沉积-岩浆热液叠加型等不同认识,揭示了岩浆热液对成矿的关键作用.
  • 摘要:滇东北铅锌矿集区是中国川-滇-黔铅锌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部分,云南昭通茅坪是其中代表性铅锌矿床,是继会泽铅锌矿床之后发现的第二个超大型富(锗)铅锌矿床.该区铅锌成矿作用特殊,矿床成因认识分歧较大,包括热液及复合成因、沉积-改造-后成、深源流体贯入-蒸发岩层萃取-构造控制、均一化成矿流体贯入、MVT矿床等.本文通过茅坪铅锌矿床中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研究,以期为认识该类型矿床成矿作用提供相关地球化学依据.
  • 摘要:二股-徐老九沟矽卡岩(铁多金属)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二股-徐老九沟铁多金属矿床地处伊春市西南约50km,是20世纪60年代通过航磁异常地面检查发现的一个以铁、锌为主并伴生铅、铜的中型矽卡岩型矿床.矿床矽卡岩化(与矿化作用同时形成),是岩浆晚期热液和岩浆期后热液沿接触带构造和层间破碎构造上升运移,经多期次多阶段热液交代作用而完成的.
  • 摘要:硅是组成矿床岩石和矿物最主要的元素之一,但硅同位素组成自然变化小,分析测试精度要求高,研究难度大.1988年,中国首次建立了硅同位素测量装置和方法,对国外的方法作了改进,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之后,硅同位素的测定在近年来又得到了不断发展,应用于示踪物质来源、探讨矿床成因上的某些问题.
  • 摘要:新疆阿勒泰南缘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成矿带之一,其北以阿巴宫断裂为界,南以克兹加尔断裂为界与额尔齐斯构造带相邻,从NW到SE依次斜列着四个火山沉积盆地,分别为阿舍勒盆地、冲乎尔盆地、克兰盆地和麦兹盆地.巴斯铁列克铜锌钨矿床地处新疆阿勒泰南缘巴寨断裂与阿巴富-库尔提断裂之间的克兰盆地.盆地内出露的地层有中上志留统库鲁姆提群变质岩,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一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中泥盆统阿勒泰镇组浅-中等变质的浅海及滨海相碎屑岩-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该矿床是新近发现的矽卡岩型矿床,同时也是于阿勒泰地区首次发现含白钨矿的矿床.
  • 摘要:三江特提斯构造-成矿域,地处青藏高原东侧,是全球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古、新特提斯洋-陆演变、多期复合造山及新生代陆内再造作用的产物;多期次的洋-陆演变、造山作用及由此而触发的多幕式大规模成矿作用是目前地学界关注的焦点.由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域的复杂性,许多问题尚没有得到完善解决,特别是晚古生代-中生代增生造山过程中的成岩和成矿作用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
  • 摘要:曹四天斑岩钼矿床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南部的兴和县.该矿床是近年来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现的最大钼矿床,目前控制的钼金属量已达175万吨,钼平均品位0.078%.矿区出露地层为中太古界集宁(岩)群黄土窑岩组(Ar2h)石榴石浅粒岩和黑云石榴斜长片麻岩,古近系渐新统呼尔井组和乌兰戈楚组砂岩、砂砾岩夹泥岩,新近系砂砾岩、粉砂岩及第四系沉积物(李香资等,2012;聂凤军等,2013;王国瑞等,2014).矿区最主要的构造为断裂及裂隙,且集中分布于矿化蚀变体内.
  • 摘要:松江河金矿是吉林省地质矿产开发局近十年来发现的产在韧性变形带内的一座中型金矿床(Au资源储量达9t),它位于吉林省东部敦化市大蒲柴河镇松江河村北侧,地处兴蒙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的接合部位、夹皮沟—海沟金成矿带的东南部.矿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原“色洛河岩群”变质岩系和第四系陆相河流沉积物,前者为该矿床的赋矿围岩,主要岩性为绿泥石英黑云片岩、角闪黑云石英片岩、绿泥绿帘阳起片岩和二云片岩等,总体倾向NE,倾角40-65°;侵入岩主要有中生代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171±5Ma,Zhang et al.,2004)、正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168.2±2Ma,Wang et al.,2016)以及长英质伟晶岩脉体等;构造主要是NW向金银别断裂、韧性变形带以及叠加之上的近SN向火烧刘沟韧脆性构造,而松江河矿床就发育在金银别断裂北侧的近SN向火烧刘沟韧脆性断裂体系内,倾向东,倾角40~50°.
  • 摘要:软玉是近乎单矿物的具有显微纤维交织结构的透闪石集合体,在华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软玉(和田玉)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价格的攀升,带动了软玉资源找矿工作,目前中国已发现新疆、青海、辽宁、贵州、广西、四川、河南、湖南、台湾等地出产具有商业价值的软玉资源,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波兰、新西兰、巴基斯坦等国家也有软玉资源.纳赤台软玉矿位于柴达木准地台东昆仑北坡断隆中段,这些多期次软玉矿脉的形成,记录了东昆仑地区岩浆岩的侵入过程。与新疆西昆仑地区以及东昆仑大(小)灶火软玉矿区的侵入岩为花岗岩所不同,纳赤台软玉矿区出露的侵入岩为基性辉长岩。纳赤台软玉主要呈脉状或者层状产出,玉脉周围可见大量的透辉石岩,且发现有燧石脉,故软玉的形成可能有多个反应过程:由岩浆热液与镁质大理岩直接反应生成透闪石岩;由岩浆热液与镁质大理岩反应生成透辉石岩,再由透辉石岩变质为透闪石岩。岩相学观察结果显示纳赤台软玉经后期地质运动改造的痕迹不明显。
  • 摘要:溧水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端,是长江中下游几个知名火山岩盆地之一.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铁铜金铀等多金属成矿区,也是中国锶钡锗等稀散元素主要产区.在溧水盆地北东缘爱景山地区产出大型天青石矿床,天青石是锶元素主要赋存矿物之一.锶元素是碱土金属中丰度值最小的元素,地壳丰度值只有40×10-6.它是一种亲石元素,主要富集在岩石圈中,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主要矿石矿物有天青石(SrSO2)和菱锶矿(SrCO3).在含锶中低温热液形成之后,后期构造活动应力使先期构造裂隙受到挤压或拉张作用。张扭性构造部位,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容矿构造空间,使含锶中低温热液在此处聚集,这是锶矿形成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蚀变为线型浅色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高岭土化、方解石化、硅化、绢云母化及重晶石化等。矿体受北西-南东向张扭性断裂控制,这些断裂形成正断层,倾向北东,倾角70°左右。断层上盘为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的火山岩系地层,下盘为火山岩基底陡山组及基底地层中的次火山岩体。与该组断裂平行的张性断裂也较发育,锶矿体主要赋存在该断裂上盘张性裂隙中。本矿床属于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矿石矿物为天青石,矿石主要呈块状构造,其次是网脉状、角砾状构造。
  • 摘要:为了能达到快速、准确、经济、高效异常圈定.本文选择岫岩红旗营子铅锌矿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找矿现状,采用X-荧光仪测量、有机气体测量、吸附相态汞测量等方法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方法模块进行化探找矿,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 摘要:新疆阿尔泰从地理上包括北阿尔泰、中阿尔泰和南阿尔泰.南阿尔泰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主要分布在由北西-南东斜列的四个火山-沉积盆地中,依次为阿舍勒、冲乎尔、克兰和麦兹盆地,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铜、铅、锌、铁、金矿主要分布于这四个盆地中.乌拉斯沟多金属矿床即位于克兰盆地中.新疆阿尔泰南缘VMS型铜、铅、锌、金及多金属矿成矿流体中硫主要是海水硫酸盐细菌还原硫和岩浆硫(来自火山喷气或火山活动),不同的盆地有所差别,阿舍勒盆地的两个矿床(萨尔朔克和阿舍勒)硫主要来自岩浆,克兰盆地和麦兹盆地硫主要来自海水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少量来自岩浆流体。
  • 摘要:内蒙古乌耳根地区处于大兴安岭西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额尔古纳市.地处中国重要的铅、锌、银、金、铜多金属成矿带.区内矿床类型以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且矿化与火山活动晚期的次火山岩和斑岩关系密切,故该区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为寻找进一步工作靶区,对该区1∶1万土壤测量地球化学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圈出了本区有意义的组合地球化学异常范围,缩小了找矿靶区,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 摘要:沙沟大型银铅锌矿床地处河南省洛宁县城南西60km.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地块,熊耳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的西段.薄脉型沙沟银铅锌矿床赋存在太华群草沟组和石板沟组,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片麻岩等,受NE、NNE向成群断裂破碎带控制.熊耳山地区是河南省重要的金银铅锌矿集区之一.该矿床为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河南发恩德矿业有限公司在21世纪以来勘查查明并开采的大型富银铅锌矿床,矿石量154万吨,银品位767g/t,铅品位13.24%,锌品位4.31%.前人已经对其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和定年学等进行过诸多研究,表明其是一个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近矿围岩蚀变中绢云母的40Ar/39Ar等时线年龄141Ma)与变质热液相关的造山型矿床.
  • 摘要:冲绳海槽位于中国东海大陆边缘,是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俯冲至欧亚板块下导致的陆壳拉张而形成的唯一的处于扩张早期典型的陆内弧后盆地.冲绳海槽南部是否存在岩浆混合作用仍然存在争议,而岩浆混合作用对于研究壳-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冲绳海槽南部英安岩岩相学和矿物地球化学角度入手,对斑晶斜长石的成分及其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分类,证明冲绳海槽南部存在着岩浆混合作用.将冲绳海槽南部地区岩浆混合作用过程概括如下:英安岩岩浆房先在上地壳形成,形成原始酸性斜长石;基性长石在深部岩浆房结晶,形成原始基性斜长石高Ca核;基性斜长石被带入上部酸性岩浆房后被酸性岩浆改造,形成Type2型斜长石。此外,也发现了两种对应成因的辉石,其Mg#变化与斜长石An值变化一致,二者均指示了冲绳海槽南部存在着广泛的岩浆混合作用,指示了可能存在着的双层岩浆房模型,而这种岩浆房分布特征对于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 摘要:大箐锰矿床位于中国南方重要的优质锰矿产区之一的滇东南斗南锰成矿带之中.含锰地层为中三叠统的法郎组,其上整合于上三叠统鸟格组碎屑岩,下假整合于中三叠统个旧组石灰岩,为一套浅海相泥岩、粉砂岩、砂岩夹碳酸盐岩沉积,产出瓣鳃类、腕足类、腹足类、藻类等生物化石及其碎片(云南岩相古地理图集,1995).锰矿层分别位于法郎组的上下两个赋锰地层(T2f52和T2f41),与矿带中的典型锰矿床斗南锰矿的赋矿层位相对应.锰矿石品质好,品位高(22.08%~46.8%),且低P、低S;矿物组合以褐锰矿为主,其次为钙菱锰矿、锰方解石等锰碳酸盐和少量锰硅酸盐矿物,矿物结构有鲕状、粒状、条带状、碎屑状等.
  • 摘要:地球上的现有锰矿资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分布在陆地上,从早前寒武纪到中-新生代不同地史时期形成的锰矿床;另一类则分布在大洋中,迄今仍在不断生长着的富含多种金属元素的海底锰结核和铁锰结壳.这些锰矿床和锰沉积物中的一部分在形态结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等某些特征方面具有若干相似之处,但它们又在矿床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形成机制等方面以及很多具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上存在差异.
  • 摘要:大洋环境特殊,实地考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海底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的研究对于硫化物成矿远景区的选取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的海底资源预测方法多数只能对单一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同时运用地、物、化数据综合地进行定量预测仍处于探索阶段.陆地资源定量预测体系已比较成熟,大洋矿产资源评价体系的建立可借鉴相关经验.本文首先对海底热液活动区分布、热液系统成矿作用、多金属硫化物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进行研究,随后建立找矿数字模型,再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提取成矿有利区,确定找矿有利条件组合形成找矿预测模型,最终通过综合计算多种数据的证据权理论,建立适用于大洋多金属硫化物的资源定量预测方法.
  • 摘要:玉龙斑岩型铜钼矿带位于藏东三江成矿带,具有分布广、矿种多的特点,其中以斑岩型铜钼矿床居多,具有规模巨大、埋藏较浅、品位低、易露天开采等特点,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铜钼矿带,也是中国重要的铜、钼金属资源的来源.包买铜钼矿床位于中国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北段,处于昌都地块东缘与生达弧后盆地交界处的的夏日多隆起带上.包买矿床存在较大的成矿潜力.
  • 摘要:中国铅锌矿资源丰富,产地达700多处.其中SEDEX型矿床地质资源量估计为2.3亿吨(戴自希等,2005).“大且富”是该类矿床的特点.华北克拉通北缘的铅锌矿床约占全国铅锌储量的15%,它们的地质特点和成矿环境与喷流沉积岩容矿的SEDEX型铅、锌、银矿床相似,其规模堪与世界上一些较大的铅锌矿床媲美.自东向西铅锌矿资源主要分布在(1)辽东-吉南矿集区(2)狼山-渣尔泰山矿集区(3)燕辽矿集区(4)康保-建平矿集区(夏学惠,2013).其中狼山-渣尔泰矿集区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主要产出海相沉积岩容矿的SEDEX型铅锌矿床,是中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中元古代热水沉积成矿带.
  • 摘要:2011年日本学者在Nature Geoscience发表论文指出在南太平洋东部以及中太平洋中部发现大量的富稀土深海泥(REY-rich deep-sea mud),引起国际上关于富稀土深海粘土作为深海稀土矿产资源的普遍关注.目前关于太平洋富稀土深海粘土在分布规律和特征、成矿机制、物质来源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的阶段性成果.
  • 摘要:稀土是高科技产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被形象地称为工业“味精”.日本东京大学学者Kato(加藤泰浩)在2011年8月的《Nature Geosicence》发表论文认为在太平洋海底的深海沉积物中蕴藏着巨大的稀土资源量,估计太平洋深海泥中的稀土资源量是陆地稀土蕴藏量的800~1000倍(Kato et a1.,2011),赋存于深海沉积物中的稀土资源被认为是继大洋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之后的潜在的海底稀土资源.
  • 摘要:恩施是中国著名硒富集区,有着“世界硒都”之称,其中报道的富硒石煤层硒含量有的可达6471mg/kg(郑宝山等,1992)、8390mg/kg(宋成祖,1989),土壤硒含量也可达47.7mg/kg(Sun et al.,2010)、59.92mg/kg(郑宝山等,1992)、87.3mg/kg(Qin et al.,2013).然而在硒备受关注的同时,与硒伴生的金属或类金属的赋存状况及其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尤其在农田生态系统)却非常匮乏.研究区土壤呈偏酸性,土壤pH值对硒、镉、锌等元素在土壤中的赋存状态存在比较显著的影响;较低的土壤pH值和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利于元素硒和钼的迁移,这对降低当地农田环境硒、钼暴露风险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当地高硒高钼的地质背景,仍然会存在潜在农田生产安全风险;镉元素在较低的土壤环境中具有很高的有效性比例,表明镉元素在环境中会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一旦进入水体会农作物中,那么由镉元素造成的潜在环境风险可能会比元素硒更加严重。
  • 摘要:地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作用的总和,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环境等.近些年来,中国矿山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大量危害和损失.资源的财富效应让矿山的开采变得无序,曾经的绿水青山早已不在,水土流失、沙尘暴、水体污染、草场退化、地面变形、采矿废石占地比比皆是,而恢复这些区域的生态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及成倍的资金投入.庞大的人口消费升级需求,像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黑洞,消耗着薄弱的资源储量,让脆弱的生态环境到了极限.
  • 摘要:锰矿是铁矿、铝矿之后,排位第三的大宗金属矿产.锰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冶金和化学工业中重要材料之一.在冶金工业中,锰用作炼钢过程的还原剂和脱硫剂,可以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和淬透性,还可用于制造合金(如锰铜、锰铝、锰镍铜合金等)等,素有“无锰不成钢”之说;在化学工业中,锰可以作为油漆干燥剂以及生产锰的化合物如:硫酸锰、氯化锰、高锰酸钾、电解二氧化锰等.利用软锰矿进行烟气脱硫,使烟气中的S02被转化成S024-的形式,使锰矿中的锰以硫酸锰方式进入溶液得到分离,并进一步作为硫酸锰的生产原料。该方法结合了烟气脱硫与锰系材料生产的需求,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 摘要:赤泥是铝土矿生产氧化铝过程中排放的工业废弃物.根据氧化铝生产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拜耳法赤泥和烧结法赤泥.随着铝工业的发展,赤泥的堆存量越来越大,大量赤泥废渣直接露天排放,既占用了土地又造成了环境威胁.赤泥中含有大量的铝、铁、钙等活性成分,以及其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因此赤泥可以用来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无机阴离子和有机物.基于赤泥制备出的吸附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Ye et al.,2015).然而,不同类型赤泥本身具有较大的差异.结合铝土矿类型、氧化铝工艺及铁含量的不同,中国常见的赤泥又可以分为四种(Liu et al.,2014):三水铝石型赤泥,一水硬铝石型高铁赤泥、一水硬铝石型低铁赤泥和烧结法赤泥.这四种赤泥的化学成分、物相成分和pH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考察不同类型赤泥的吸附行为,对制备赤泥吸附剂的原料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传统的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一般包括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区域技术经济评价,它是根据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所获取的资料,按照“地质上可能、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三大原则加以优选(秦震,1993),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地质勘查项目是否继续进行、矿产资源能否开发利用等做出决策.对整个矿产资源基地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与综合调查,尽可能系统的搜集评价要素,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对资源基地的地质、环境、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初步评价:然后选择矿产集中区或资源潜力区为重点区,进一步开展评价工作,并选取典型矿床、主要矿山等为重点评价对象,按照不同的勘查阶段,进行不同阶段的技术经济评价;最后,结合典型矿床(矿山)、重点工作区的评价结果,对基地内各区域进行优选排序,为基地的工业开发布局及规划提供对策建议。
  • 摘要:萨热克巴依幅调查区坐标范围为E74°30′~74°45′,N39°55′~40°10′,萨热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该区内.该区为帕米尔高原、塔里术盆地西端和西南天山陆内复合造山带组成的陆内盆山原镶嵌构造区(方维萱,2017),海拔2300m~4000m,属中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带、深切割中高山区荒漠景观区.卓尤勒苏河为克孜勒苏河上游支流,发源于海拔4562m的喀拉阿依条日北山,全长约60km,自北东向南西流经整个工作区,最终汇入克孜勒苏河.该河以冰雪融水和泉水补给为主.年平均温度为6.7°C,最高气温为34°C,最低气温为-29.4°C,年降水量(约170mm)小于年蒸发量(约2400mm),蒸降比约为14.1.无霜期160~180天.土壤电导率和全盐含量可以揭示土壤盐渍化程度,而且使用河水进行农业灌溉,灌溉用水导电率直接影响土壤盐渍化,对比乌恰县康苏河和萨热克河水电导率可知,康苏河电导率在700μs/cm以上,平均值为739μs/cm;而萨热克平均电导率为447”s/cm,这主要与雪山融雪形成的地表河流(卓尤勒苏河)有关。康苏镇年均降雨量近30年来为172.8mm,年均蒸发量2564.9毫米,蒸降比约为14.8。土壤盐渍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萨热克,推测两地盐渍化程度不同,主要因为与地表水补给源区、地质环境(含膏泥岩和膏岩层等为成土母岩)、地下水上升泉渗流蒸发、地下水位高度、农业用水方式、平均气温和蒸发量不同所形成。
  • 摘要:铅锌矿床采选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如未经过有效处理,将造成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降低农田的生产力.对于己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如何有效地去除污染重金属及如何精确地评价土壤修复效果成为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持续关注的热点.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本研究探讨了微观尺度下海泡石矿物表面Zn2+,Cd2+原位钝化过程的同位素分馏及Zn/Cd分异问题.计算结果表明,Cd2+主要吸附于四面体层且Δ114/110Cdtetra-aq=-0.37‰,而Zn2+倾向于进入内部矿物晶格(Mg1,Mg2,Mg3)且Δ66/64Znsep-aq=-0.27‰.在实际操作中,若海泡石矿物在达到最大吸附量后能及时取出,则土壤溶液的δ66/64Zn,δ114/110Cd和Zn/Cd比值变化遵循瑞利分馏法则.以四面体层与溶液之间的Cd同位素分馏系数Δ114/110Cdtetra-aq和Zn/Cd配分系数Dzn/Cd及海泡石-溶液之间的Zn同位素分馏系数Δ66/64Znsep-aq代替瑞利分馏系数,成功地模拟出土壤溶液在整个修复过程中的同位素组成和Zn/Cd比值变化,为重金属污染修复效果评价提供了除浓度之外的另外三维评价指标.
  • 摘要:合山市位于广西中部,隶属于广西区来宾市管辖.区内主要出露中晚古生代地层.最老地层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最新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坡积和冲积沉积物,区内岩石划分为三大岩类,即松散堆积岩类,沉积碎屑岩类和碳酸岩类,以碳酸岩类为主(王楚国,1993).由于强烈发育的岩溶作用和合山市一百多年的采煤历史,导致了区内大量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和地裂缝的存在,此外还有危岩、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以及沉陷和岩溶作用引起的洪涝和干旱.伴随着开采范围与采深的发展,这些灾害更加严重,每年给合山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综合各灾种分析的结果,做出地质灾害综合易发生区分图,沉陷区内划分出3个高易发区,占合山市总面积的16.61%,中等易发区4个,占合山市总面积的24.24%,低易发生区可划分出2块,占合山市总面积的59.15%。易发程度区的结果与地质灾害现状基本情况一致,即地质灾害现状发育密集的地块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高,表明分区结果合理。
  • 摘要:方铅矿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含硫矿物,在自然条件中极易风化,形成更稳定的次生铅矿.自然地质环境中,硫酸铅矿和白铅矿是方铅矿风化最常见的稳定的次生矿物.在方铅矿风化过程中,有毒的重金属元素Pb和Cr等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并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方铅矿的风化本质上是个电化学过程,因此,本研究以腐殖酸介质条件下的方铅矿为对象,借助电化学技术和表面观察手段,考察方铅矿在不同酸度和浓度腐殖酸条件下的电化学腐蚀机制,考察腐殖酸对方铅矿腐蚀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丰富方铅矿在各种自然条件下的风化机制,为方铅矿矿山环境污染产生和治理提供实验依据和策略。
  • 摘要:相山铀矿田尾矿库,设计库容量为1900万m2,存放尾砂约5800万吨,属于三级库,库区汇水面积1.63km2,它包括主尾矿库和副尾矿库.通过野外调查,分析尾矿库稀土元素含量,估算稀土资源总量.铀矿石中含有大量的有用元素,如REE,特别是HREE,铀矿石选冶过程产生的尾砂排入尾矿库中,一些有用元素没被回收利用的情况下被排入到尾矿库,因此尾矿库含有大量的有用伴生元素.因此,对尾矿库稀土元素的特征分析,有利于了解其分布状态和含量,以便回收利用,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 摘要:植物是人和动物摄取硒的主要来源,Salt认为硒积累植物可用于解决硒营养缺乏和土壤硒污染的医学地质问题.一方面,硒积累植物可用来提取被人体容易吸收的有机硒,用于提高缺硒人群饮食硒的摄取量,也就是所谓的硒营养生物强化,而且,硒积累植物是开发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抗癌硒化合物农作物的丰富基因资源.另一方面,硒积累植物是用于硒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技术的优质材料.湖北恩施是世界上最富硒的地区,具有全球最大的富硒生物圈,蕴藏着丰富的富硒植物资源,这些富硒植物在硒生物强化及植物修复技术应用方面大有用途.因不同物种吸收富集硒的能力千差万别,筛选专门的富硒植物是成功应用硒的生物强化和植物修复的基础.为了开发利用这些富硒植物资源,本项研究对恩施地区发育的富硒植物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为开发利用这些富硒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期为恩施硒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选择恩施地区发生过严重人畜硒中毒的恩施市渔塘坝村、花被村和建始县安乐井村为调查采样地。共调查采集植物品种共87种。其中,渔塘坝村共采集植物的品种30种,安乐井村28种,花被29种。对采集植物样品根、茎、叶组织中的硒含量进行了测定。在富硒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利用HPLC-ICP-MS,LC-ESI-QTOF-MS等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国际先进手段对堇叶碎米荠、醉鱼草、水芹菜、豆角典型富硒植物、超富硒植物中硒形态进行了测定。
  • 摘要:镉(Cadmium,Cd)是有毒有害的、人体非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当今重金属污染中面积最大的剧毒金属元索之一,是世界上公认的13种优先关注的金属污染物(Hg、Cd、As、Cr、Pb、Cu、Zn、Tl、Ni、Sb、Se、Ag、Be)之一(Keith and Telliard,1979).镉能抑制生长,引起高血压等疾病,对酶系统、生育力和某些必需元素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影响胎儿的性别.为探讨高镉地质背景区土壤中Cd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本文以巫山县孤峰组地层分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集和分析不同用地类型(林地、坡田和蔬菜种植地)的土壤剖面样品中镉及其他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对土壤中Ge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初步解析,对当地地方病防治提供地球化学数据支持。
  • 摘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保护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且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是当务之急.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炭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导致产出量持续增加,煤矸石的产量也与日俱增.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含碳量较低、比煤硬度大,颜色呈黑灰色.也包括采煤过程中从顶板及夹层里采出的矸石和在巷道掘进过程中掘进的矸石.
  • 摘要:蒙脱石是一种在地壳中分布广泛、储量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由于蒙脱石具有阳离子交换、吸附等特性,特别是经过改性后获得诸多更为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原料精制、铸造型砂、钻井泥浆等众多领域.蒙脱石的改性方法主要有无机柱撑和有机改性两类.通过离子交换使聚合无机阳离子进入蒙脱石层间,再经煅烧使其固定化的无机柱撑方法使改性产物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热稳定性,但与有机物的亲和性较差.本项研究结合无机柱撑和有机改性方法,期望通过复合改性获得同时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良好亲有机性的改性蒙脱石。由于有机硅烷具有多种类型,特别是具有不同电性表面基团的有机硅烷,其改性机理和改性产物性质具有较大差异,且相关研究较少,故本项研究对其进行探讨。
  • 摘要:新疆乌恰地区是中国天山南坡荒漠草原水土流失敏感生态功能区,脆弱生态系统面临主要问题是荒漠化和盐渍化胁迫;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基地,实现新疆乌恰地区生态-环境-资源基地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支撑点.乌拉根砂岩型超大型铅锌矿床位于塔里木盆地西段乌拉根前陆盆地之中,目前已探明铅锌金属储量超过500万吨,预测的铅锌金属资源量在千万吨以上.本文通过遥感解译、流域调查、矿山调查、生态-环境-资源样方调查等综合方法,对乌恰幅内煤矿区和铅锌矿区生态系统组成和矿山生态位进行了面积性调查和路线生态-环境-资源综合调查。在系统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和填图基础上,按照景观生态学、生态地质学和生态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方法,将乌恰地区生态功能系统划分为雪盖生态系统、中高山荒漠生态系统、高中山草原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
  • 摘要:邹家山铀矿床位于相山矿田西部邹家山-石洞断裂带中段.矿区内的地层出露简单,主要以上侏罗统的碎斑熔岩为主.矿区外围有震旦系浅变质黑云母石英片岩、上侏罗统砂岩、砂砾岩夹熔结凝灰岩、流纹英安岩等.矿床内断裂构造主要为NE向邹家山-石洞断裂带.矿体主要分布于流纹英安斑岩内外接触带和断裂构造通过的碎斑熔岩之中,矿体形态大都呈脉状、细脉状、群脉状.
  • 摘要:合山市是典型的因煤而生,因煤而衰的煤炭资源枯竭城市,面积约360km2.合山市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地处于广西中部,红水河之滨.合山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8°C,年平均降雨量1470mm.区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于岩溶丘陵地貌.合山市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各类地质灾害,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采空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危岩、滑坡、崩塌以及不稳定斜坡。本次野外调查发现地质灾害显著点1 14个,其中采空地面塌陷19个,岩溶地面塌陷31个,地裂缝36个,滑坡4个,危岩5个,崩塌2个,不稳定斜坡3个,煤矸石堆14处。本次评估依照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合山市具体条件进行评估,造成人员伤亡及威胁人数按实地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灾情评估按灾种对各灾害点进行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分级标准按《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中规定执行,对合山市现存的114个显著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单点评估。在根据评估所得的各灾害点灾害规模、危险性、危害性、已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潜在经济损失的基础上,结合各灾害点分布情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矿山分布特征、煤层采深采厚比等矿山开采特征指标等因素,对合山市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并做出合山市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综合评估图。
  • 摘要:韶关位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上,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长期以来,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韶关矿山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重金属污染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以凡口矿区及其上游一带为重点调查区,采用BCR法,对土壤重金属进行四种形态(酸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提取,计算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系数,开展凡口矿区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评价其环境质量.
  • 摘要:四川盆地中下三叠统是中国钾盐矿产勘查的重点区域和层位.早三叠世,盆地内部主要由川西凹陷带、川东隆起带和颚黔坳陷带组成,各带边界均为古断裂所控制.在海退过程中,广阔的台地上,由于水体浅,蒸发作用强烈,大部分地区都有膏盐层分布.垫江盐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是四川盆地三叠纪时期重要的成盐盆地之一,面积约4.5×103Km2,为一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椭圆形凹陷.早三叠世时期,受泸州-开江古隆起影响,垫江盐盆形成封闭环境,内部长寿双龙-合兴地区和卧龙河地区形成次级凹陷,由于其水浅、盆小、蒸发速率快,有利于卤水浓缩(赵艳军等,2015).前人对四川盆地成钾条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充盐盆和平落坝地区,对东部的垫江盐盆研究较少,对盐类矿物特征以及成钾条件的研究程度相对薄弱,垫江盐盆是否具备良好的成钾基础一直存在疑问.本文分析了垫江盐盆嘉陵江组盐类矿物特征,并结合化学成分探讨了其成钾潜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