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一届南农中美猪业高峰论坛论文集
第一届南农中美猪业高峰论坛论文集

第一届南农中美猪业高峰论坛论文集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猪链球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致猪链球菌病最主要的病原,根据细菌荚膜抗原的差异,分为33个血清型及相当数量无法定型的菌株,1、2、7、9型是猪的主要致病血清型,2型(SS2)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SS2可引起猪脑膜炎、败血症、脓肿等;也可感染人,引起脑膜炎、感染性休克,严重可致人死亡.1998年在江苏和2005年在四川均暴发由SS2感染引致的猪链球菌病,导致猪群发病并死亡,分别引起25人感染14人死亡和215感染38人死亡.能感染人的血清型也由最初的2型,扩大到1型、4型、5型、9型、14型、16型、21型和24型.在猪链球菌致病机制研究方面,近年来取得新进展。比如,最近发现猪链球菌LysM结构蛋白是重要的毒力因子,该蛋白促使宿主释放更多游离铁,促进猪链球菌在血液中存活;同时该蛋白位于细菌表面,免疫LysM结构蛋白对攻击猪链球菌毒力株的小鼠具有一定保护力。另外,首次鉴定链球菌小RNAs,并发现其中5个小RNA与猪链球菌毒力相关。
  • 摘要:近百年来,中国的社会从不断的战乱中走向稳定,特别是1949年后和1978-2016年经历了3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养猪业也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出栏肉猪7.08亿头,人均猪肉占有39.92kg.2014年,中国猪肉产量达5671万t,占全球猪肉产产量的48.5%.猪肉凭票供应的时代已一去不覆返了.控制母猪数量波动过大,提高规模化养猪的比例一直是我国养猪业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1978年后,如何正确处理养猪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我国养猪面临的第二个重要问题。2016年4月,农业部提出将全国各省生猪养殖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解决猪场粪污处理难是第三个问题。必须要用制度和法律来总量控制,要学习德国和丹麦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后,大批外国猪种进入中国。2010年开始,农业部提出全国“联合育种”,选出100家国家级育种场,用BLUP指数选种。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值得讨论。
  • 摘要:Classification of fertilizersSignificance to develop OBF Conflicts between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soils in China is unique in the world7%of arable lands VS22%of populations in the world leading to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soil fertilitiesIntensive agriculture:over application of CF,soil acidification,destroy of soil physical structures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and thus weakness or even loss of soil functions.
  • 摘要:从生理学角度分析“猪越来越难养”的症结,认为问题的源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抗生素的滥用严重破坏了猪的微生态平衡;二是发育关键“窗口期”应激增加了疾病易感性。猪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和谐共存的“超级有机体” ( Superorganism)。抗生素的滥用一方面导致细菌耐药性,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机体的微生态平衡,甚至导致肥胖、炎症和精神障碍。动物发育的“关键窗口期”是决定动物生长、免疫、繁殖,以及应激敏感性等生理功能的关键控制点。发育的“窗口期”指胚胎期和新生期,也是一个动物体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发育形成结构正常、功能完善的各种重要器官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发育“关键窗口期”的环境及营养状态对动物生长期和成年后的健康与福利状况起决定性的影响,并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传递到下一代。在养猪生产中,母猪和仔猪的健康是决定养猪效率的关键,而恰恰母猪和仔猪的健康问题最为严重。
  • 摘要: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 PRRS)已对全球养猪业提出了严重的挑战。PRRS病毒分离株间存在的高度特异性似乎是依靠现有的商业疫苗对PRRS病毒感染进行有效控制的主要障碍,尽管有接种疫苗,兽医任然经常面对PRRS疫情的反复爆发。本实地案列描述了控制PRRS疫情的一种替代方法。同时该方法也成功复制了多次。不可能将PRRS病毒从养殖场完全根除,但是本治疗方案可让PRRS病毒在繁殖猪群中保持稳定,并可控制PRRS病毒的临床症状,进而改善繁殖效果。该治疗方案也降低PRRS病毒在仔猪中的垂直传播,进而降低和延迟传染压力。并发感染PRRS病毒(如接种猪肺炎支原体)可能导致免疫功效下降(Thacker,2001年)。此外,似乎PRRS病毒感染会使早期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更为严重(Thacker,2000年)。所以说,创建对PRRS病毒稳定的母猪群可能有助于增加仔猪接种疫苗的功效,并降低PRDC(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临床症状。因为现实的原因,仔猪只用替米考星治疗了10天。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阐明断奶后长期治疗的效果。本实地试验证实有可能通过策略性地使用泰美妙使PRRS病毒在繁殖猪群中保持稳定,进而改善繁殖效果。此外,本治疗方案也降低了PRRS病毒的垂直传播程度,进而改善育肥用猪育肥阶段对PRDC的控制。
  • 摘要: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是有囊膜的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大小约12.3kb,由3部分组成:两端分别为5'-端非编码区(5'-untranslatedregion,5'-UTR)和3'-端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region,3'-UTR),中部是一个大的编码区,编码4个结构蛋白(C、E0、E1、E2)以及至少7个非结构蛋白(Npro、p7、NS2、NS3、NS4A、NS4B、NS5A、NS5B).CSFV只有1个血清型,但存在血清学变种,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根据CSFV5'-UTR(150bp,200-349)、E2(190bp,2518-2707)和NS5B(409bp,11158-11566)等基因区段核苷酸序列的差异,CSFV划分为基因1型、2型和3型,进一步可细分为1.1、1.2、1.3、2.1、2.2、2.3和3.1、3.2、3.3、3.4基因亚型,其中2.1亚群还进一步被细分为2.1a、2.1b、2.1c和2.1d四个亚群.
  • 摘要:猪伪狂犬病(Swine Pseudorabies)是危害全世界养猪业的一种传染病,尽管病毒毒力强弱不同,但通常会引起仔猪的神经症状和高死亡率,12月龄以上的种猪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或者呈亚临床感染,怀孕母猪引起流产.在本病发生的早期,其对牛等动物产生的危害首先受到关注,到1940年代后期随着集约化养猪的普及和贸易全球化的加速,本病在规模猪场的流行开始加剧并逐步扩散至全球大部分地区,1970年代后由于强毒变异株的流行给欧洲养猪业造成了重大损失,许多国家限制阳性猪的流通,其防制受到重视,对猪伪狂犬病的防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由于基因缺失标记疫苗及其配套鉴别诊断技术的应用,一些发达国家加快了本病净化的进程,并陆续取得了成功.在中国,随着养猪业规模化程度的增加,猪伪狂犬病一直以来受到高度关注,在1990年代以来,许多规模猪场采用基因缺失标记疫苗,并配合使用ELISA试剂盒进行鉴别诊断,逐步建立了伪狂犬阴性猪群,有些规模场数年未检测到PRV野毒抗体,有的场甚至停止了猪伪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本文对国内外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的研究报道进行回顾,重点探讨欧美在实现猪伪狂犬病防控和净化中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应对我国流行的猪伪狂犬病变异株提供一些启示。
  • 摘要:肠道是动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也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黏膜表面是身体接触外部环境最大的表面(200~300m2),这是一个综合了胃肠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和寄生微生物区系的复杂生态系统,肠道黏膜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危胁,这些潜在的有害肠道微生物可以抢夺宿主的细胞分子和信号传导途径导致发病.肠道上皮细胞形成物理的和化学的屏障,保护宿主不受来自潜在的肠道有害微生物的攻击.肠道健康是动物生长的基础,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大量的应激、疾病、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动物的肠道健康程度。止痢草提取物可以有效促进动物肠道发育,修复肠道损伤,保障肠道黏膜形态结构,并且可以通过控制肠道有害菌,维护有益菌,调控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保护动物的肠道健康,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 摘要:猪伪狂犬病(Swine Pseudorabies,PR)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主要通过呼吸道、生殖道、胎盘、乳汁、气溶胶等途径感染传播.该病主要导致种猪严重繁殖障碍,仔猪神经症状、腹泻及高死亡率,生长育肥猪呼吸道综合征;以非化脓性脑膜炎及神经节炎、内脏实质器官坏死和梗死为特征.中国于上世纪40年代末在猫中首次发现伪狂犬病毒,60年代初在猪群中也出现了该病毒流行.自2010年后,该病从北向南席卷全国,给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该病的防控尤为重要,需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目前伪狂犬病已成为养猪业中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尽管研究表明,PRV基因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但是与经典毒株属于同一血清型。现有经典毒株疫苗依然能提供良好的免疫保。作为养猪生产者,应该利用现有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而不应过多的纠结病毒变异问题。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是一套系统工程,要提高意识,切实做好生物安全、后备猪阴性、制定合理免疫程序等相关工作。
  • 摘要:2011年以来中国的猪伪狂犬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多篇报道显示伪狂犬病毒发生了变异,变异毒株致病力增强,同时市场上产生了很多对Bartha-K61毒株疫苗保护力质疑的声音.随着国家颁布《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和各项鼓励政策的出台,以及养殖场自身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需求的提升,猪伪狂犬病的净化已成为行业呼声.勃林格殷格翰自2014年底开始提出实施猪伪狂犬病净化项目,在一些种猪场探索净化道路,经过1年的实践和努力已卓见成效.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使用Ingelvac(R)Aujeszky MLV免疫结合系统方案实现猪场PRV净化的成功案例.病毒变异加大了猪伪狂犬病防控的难度,在该案例中猪场流行毒株也是PRV变异株,实践证明,即使在野毒阳性率很高的情况下,通过正确实施Ingel-vacAujeszky MLV免疫,仍然可以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减少野毒循环,并且结合合理的生产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可以逐渐降低猪场PRV阳性率并培育出阴性后备种猪;不同猪场具体情况不同,疾病防控措施应因时因地制宜,疫苗是PRV控制和净化中的重要工具,但实践中不应过度依赖疫苗免疫,在合理免疫的基础上,结合猪场具体情况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合理的监测制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猪伪狂犬病的净化,相对于其他方法,清群/重新建群是更加快速有效的,然而成本也最高。实践中,猪场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疾病净化是一个工程,需要时间、耐心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
  • 摘要:呼吸系统疾病是当前困扰中国规模猪场,尤其保育、育肥猪群最为严重的一类疾病.其病原多样、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情复杂、造成损失严重.猪呼吸系统综合征(PRDC)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PRDC的发病程度同猪群自身呼吸系统的完整性是密切相关的.猪呼吸道疾病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其中关键因素的“钥匙病”猪肺炎支原体的防控,良好的饲养管理是基础,疫苗免疫是保障。方便且高效活疫苗的使用为猪场肺炎支原体的防控提供了有效手段,随着健康养殖理念深入人心,对猪支原体肺炎的防控措施将更加便捷科学。
  • 摘要: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或/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造成鼻甲骨萎缩或变形等.仔猪感染本病后,对鼻黏膜损伤较为严重,破坏主要的防御屏障.但随着大量抗生素的使用,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歪鼻子、流鼻血)逐渐减少,但内部鼻甲骨的萎缩和变形仍然损伤非常严重.本试验主要采用了鼻甲骨萎缩评分的方法,对山东省主要的猪群进行了调查,通过锯鼻子的方式观察萎缩的病变,正确的评分标准,进而采取正确定的免疫方式。
  • 摘要:2011年以来,猪伪狂犬病再次在国内暴发流行,导致多数猪场损失惨重,成为继“猪无名高热病(蓝耳病)”和“仔猪流行性腹泻”之后又一个对养猪业影响较大的疾病.实验室检测显示:自2012年至2014年先后从全国20几个省、市、自治区有关养猪场送检的病料样品中检测出伪狂犬病毒野毒感染,部分猪场阳性率高达70%.据本实验室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得到了轻微控制,但2016野毒阳性检出率又普遍升高,使得猪场很容易受到该病的感染,给控制和净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全球很多国家都已清除了猪伪狂犬病,但国内仍无强制性和统一性的净化计划.为了减少猪伪狂犬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及提高规模猪场养殖水平,猪伪狂犬病毒的净化迫在眉睫.在本研究中,采取了检测-淘汰/分群隔离-免疫-检测-淘汰-净化的形式进行循环式多层次总体净化.成功净化了湖南省2家猪伪狂犬野毒阳性场.猪群隔离分群饲养,实施空圈彻底消毒,“全进全出”的生物安全措施,科学饲养管理猪群。同时饲喂优质的全价饲料,保证猪只的营养需求。
  • 摘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全世界每年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影响,可见霉菌是影响世界农业、饲料业和养殖业发展的一大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江苏奥迈实验分析中心对2016年1~6月猪饲料及原料样本霉菌毒素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对饲料、原料进行霉菌毒素检测很有必要,并可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等,从而减少霉菌毒素造成的损失。
  •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最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随后欧洲也爆发了该病.直到1991年,荷兰中央兽医局分离到了新病毒,随后美国和加拿大也分离到该病毒,至此确定了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本病传播迅速,很快蔓延到全世界.中国于1996年首次在北京地区猪群中分离到了PRRSV.2006年,中国南方暴发的猪无名高热引起了巨大损失,最终农业部确定病原为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ighly-pathogentic PRRSV,HP-PRRSV),PRRSV的变异株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课题组对陕西省部分地区2013年-2014年PRRSVNsp2和GP5基因变异情况作了调查,以期了解陕西省PRRSV的变异特点,为PRRS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随着规模化养猪的不断发展,当前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PCP)、猪支原体肺炎(MPS)、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AR)、副猪嗜血杆菌病(HPS)造成的猪呼吸系统疾病较为严重,并常常发生混合感染,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是国际公认的危害现代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多重PCR(multiplex PCR.mPCR)诊断方法可以一份样品中同时检测出多重血清型,且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检测时间短、成本低,适合大量临床样品的快速诊断,尤其是多血清型混合感染。本研究拟建立一种能够同时检测APP 2型、3型和6型的多重PCR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快速、准确、灵敏、特异的血清分型方法,为PCP的防治和疫苗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影响养猪行业健康发展,被OIE列为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该病在1987年首次发现于美国和欧洲,随后日本等亚洲国家亦陆续报道该病.中国PRRS首发被报道发生于1996年,此后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逐渐成为危害中国生猪健康养殖的主要疫病.PRRS临床上以妊娠母猪、公猪繁殖障碍及仔猪和育成猪呼吸道疾病为主要特征,又称“蓝耳病”.其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属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成员,有囊膜单股正链RNA病毒.本研究以美洲型PRRSV基因组编码结构蛋白GP5编码框ORF5的高度保守区域为靶基因,SYBR Green为DNA结合染料,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经济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实现以病料核酸为模板,于密封条件下一步完成RNA反转录、核酸扩增和结果读取工作,以对动物样本中PRRSV快速检测,以期用于PRRS流行病学调查、药效评估、监测和临床诊断等。
  •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以怀孕母猪流产、流产后不规律发情、不孕、产死胎弱胎和木乃伊胎,公猪性欲缺乏以及精子活力下降和哺乳仔猪和生长仔猪生长迟缓、肺炎和死亡率增高为特征的一种高致病传染性疾病,广泛流行于各国,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PRRSV具有巨噬细胞噬性、持续感染性、先天免疫逃避机制、抗体增强作用和中和性抗体产生延迟等特性导致PRRSV的防治成为难题.有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猪对PRRSV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由某些遗传因子导致的,能够稳定的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利用对PRRSV低易感性的猪种培育新品种,成为预防PRRSV的新的思路,最近有研究证实中国地方猪种对高致病性PRRSV(HP-PRRSV)的易感性显著性低于国外商品猪种.本研究将中国地方猪种荣昌猪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荣昌猪人工感染HP-PRRSV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研究,初步判定荣昌猪对HP-PRRSV的易感性.
  • 摘要:猪博卡病毒(porcine bocavirus,PBoV)属于细小病毒科、博卡病毒属,为单股线状无囊膜DNA病毒,基因组在5.2kb左右,并且不同基因型间基因组大小差异较大.包括4个开放阅读框(ORFs),编码2个非结构蛋白NS1和NP1,以及2个结构蛋白,即衣壳蛋白VP1和VP2,其中VP1和VP2存在部分重叠.目前已经在多种动物(包括人)体内检测到博卡病毒,NP1基因的功能尚不清楚,VP1、VP2基因是其主要的抗原基因.该病毒的理化性质、致病机理和能引起的临床症状尚不清楚.2010年,翟少伦等首次在中国191份疑似患高热病的病料中检出PBoV,胡军勇等在对猪腹泻样品进行检测时发现PBoV的阳性率达到69.35%,表明该病毒在发生腹泻的猪肠道内普遍存在,虽然该病的致病性仍然存有争议,但其经常会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输血传染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在猪体内同时被检出.此后,在中国多个省市和地区相继检测到猪博卡病毒.表明中国内地已经普遍存在猪博卡病毒的感染,而且存在同一地区感染多个基因型的情况.本研究对检测到的猪博卡病毒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应用生物学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PBo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BepiPred方法,结合氨基酸的性质(亲水性、柔韧性、可及性、极性、暴露表面、转角)和隐形马尔可夫模型来预测线性表位,结果表明VP1存在多个潜在抗原表位,可以为进一步的抗原性分析提供借鉴。通过对猪博卡病毒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丰富了PBoV分子生物学资料,为其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可供参考的试验分析数据。
  •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和脱水,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尤其对哺乳期仔猪危害最为严重,发病率高达100%,是导致仔猪早期死亡的主要疫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1971年英国首次报道了该病,然后欧洲各国相继开始流行,中国于1976年首次对该病有了报道,2000年在国内开始流行,从2010年10月起,国内的发病情况更加严重.2013年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和爱荷华州出现并暴发了PED,给美国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 PED的不断流行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PED疫苗的研制,以期来有效防控PED,文章对现有的疫苗及新型疫苗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对PED抗原表位的不断研究,研究学者有望研制出高效的PEDV新型疫苗,为PED的有效防控提供帮助。
  • 摘要:猪源大肠杆菌易引起仔猪消化道传染病,主要危害1个月龄以内的仔猪,常发生严重的腹泻和败血症.常见的疾病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具有流行面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制约养猪业发展.随着大肠杆菌对常用抗生素抗药性越来越严重,应用疫苗预防和控制仔猪腹泻疾病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已开展了预防肠毒源性大肠杆菌(ETEC)腹泻的各种类型疫苗研究,例如基因工程活菌苗与多价灭活菌苗等.但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多,变异大,抗原复杂,制苗菌株的血清型很难与地方菌相一致,影响了菌苗的使用效果.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引起仔猪黄白痢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常见的O血清型有O4、O8、O9、O45、O101、O115、O138、O139、O147、O199、O157,此外还有O2、O3、O20、O44、O55、O141、O6等血清型.我同学者相继报道了各省的流行血清型.但是有关第六师五家渠市地区仔猪源大肠杆菌血清型调查及耐药性检测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鉴于此,对第六师五家渠市规模猪场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血清型流行情况及耐药情况进行研究,以便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黄曲霉毒素(AFT)是二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易污染食物、饲料原料、饲料成品以及畜产品等.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强的致癌物质.AFT目前发现有20多种,其中AFB1毒性最强,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AFB1的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难题,AFB1可导致家畜病变、死亡,生长率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研究表明,猪是对AFB1比较敏感的家畜,即便是长时间、低剂量地摄入AFB1,仍会影响猪的生长、繁殖,降低其饲料转化效率及产仔数等,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危害.更为严重的是,残留在动物产品中的AFB1可以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本研究采用ELISA法、HPLC法以及HPLC-MS法三种方法对来自西南5省市102家饲料生产企业的205份仔猪配合料和后备母猪配合料进行AFB,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所有饲料样品AFBi平均含量未超过国家限量,超标率均不超过10%,但检出率相对较高,提示饲料企业及养殖户等霉菌毒素防控工作仍不可松懈。
  • 摘要:棒状杆菌病是由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细菌引起的人及多种动物的疾病,以某些组织和器官发生化脓性或干酪性病变为特征.棒状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数为非致病菌,只有少数有致病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人和动物发病,属条件性致病菌.研究显示,棒状杆菌能引起犊牛、绵羊、波尔山羊、广西黑山羊、猪、柴达木双峰驼、林麝、鼠等多种动物发病;发病动物肺脏大面积肉变并形成化脓结节灶,肺门淋巴结水肿,脾脏表面有出血点,肝脏肿大,肾脏表面大量出血.伯杰细菌鉴定手册1986年首次承认了棒状菌科,但微生物学界对其分类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意见,曾归于棒状杆菌属的几种对动物有致病性的棒状杆菌已划入其它属,如猪棒状杆菌现归入猪真杆菌属.近年来,多数新发现的棒状杆菌来自于人类的临床样本,其代表为人类白喉的病原体白喉棒状杆菌,以及C.striatum、C.jeikeium等其他棒状杆菌.本研究从某猪场发生呼吸道症状的50日龄左右保育猪的脓肿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革兰阳性杆菌,经鉴别分析,确定该猪场有致病性猪棒状杆菌感染,同时根据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供猪场防控应用。
  • 摘要:猪圆环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圆环病毒属,为无囊膜的单股负链环状DNA病毒,长1759~1768bp,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PCV有两种基因型,分别为PCV1和PCV2,Tisher于1974年在PK-15细胞系ATCC-CCL31的传代过程中首次发现了PCV1,PCV1无致病性,但可在动物体内广泛存在.PCV2为导致猪群发生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渗出性表皮炎、皮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主要病原,这类跟PCV2相关的疾病统称作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AD).本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PCV的致病机制、分子生物学和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1~4周龄仔猪最易感,发病率在80%以上,死亡率为7%~20%,育成猪和成年猪通常为隐性感染.发病仔猪主要表现为厌食、呕吐、严重腹泻、排水样粪便,部分严重脱水、酸碱平衡失调或继发感染而死亡,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轮状病毒的基因组由11个不连续的双股RNA节段组成,编码6种结构蛋白:VP1、VP2、VP3、VP4、VP6和VP7.VP7是轮状病毒的外衣壳蛋白,也是一种糖基化蛋白,由326个氨基酸组成,因不同毒株而异,分别由7或8、9基因编码,为病毒外膜主要中和抗原,与病毒的毒力及免疫保护性相关.本研究将1株PoRV贵州流行株进行了VP7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了解贵州省猪轮状病毒的流行情况,开展轮状病毒疫苗、疫病诊断预防等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目前中国养猪业模式已逐渐转化为规模化养殖,但由于养殖密度增加,圈舍环境设施还不能满足猪群要求等原因,寄生虫病仍然是规模化猪场的常见病之一,是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寄生虫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往往使猪场管理者忽视对猪寄生虫病的防治.长期感染寄生虫可引起猪增重减慢、免疫力下降,影响猪肉和猪皮的品质和质量,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猪的消瘦、贫血、饲料转化率降低、孕猪空怀、早产、流产,甚至发生死亡.有些人兽共患寄生虫则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有关安徽省猪寄生虫感染情况的报道主要是针对农户散养或小群饲养的猪,相关资料不全。为了对安徽省规模化猪场猪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寄生虫感染的种类、数量及感染程度,笔者于2014年10-12月对安徽省部分地区的部分规模化猪场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中没有发现吸虫和绦虫,而且也没有检出其他地区猪场常见的蛔虫、鞭虫等线虫,仅在部分猪场检出了食道口线虫和类圆线虫。本次调查还显示安徽省猪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也均较低,显示本次调查的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尤其是蠕虫病的防控工作总体较好,可能与规模和集约化的养殖大大改善了猪群的生活环境以及高度重视蠕虫尤其是线虫病的驱虫工作有关。考虑到部分猪场结肠小袋纤毛虫与球虫等原虫的感染率仍相对较高,建议以后加强对猪肠道原虫病的防控。
  •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易引发断奶仔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猪是副猪嗜血杆菌的天然宿主,通常可从健康猪的鼻分泌物、气管黏液或者肺脏中分离出细菌.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猪临床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发绀等症状.由于副猪嗜血杆菌菌株致病力的差异,目前没有一种疫苗免疫猪对所有致病菌株同时产生交叉免疫力.因此分离致病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对临床指导用药仍有重要意义.
  • 摘要: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可引起猪的脑膜炎、败血症、关节炎、肺炎等.根据荚膜抗原不同,猪链球菌可分为33个血清型,其中2型(SS2)致病性最强、分布最广,严重威胁养猪业和公共卫生安全,但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猪链球菌弱毒株T15中含有3个较完整的前噬菌体,而猪链球菌强毒株ZY05719中未有前噬菌体,与目前的相关报道相悖。本文通过检测前噬菌体基因在不同猪链球菌2型菌株中的分布,与毒力因子分布比较,初步探讨前噬菌体基因与毒力因子分布的关系。
  • 摘要: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又称幼猪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引起的,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仔猪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各种年龄及品种的猪对TGEV均易感,2周龄以下仔猪死亡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的猪很少死亡.TGE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因此,TGE的快速检测和诊断对于防控猪传染性胃肠炎具有重要意义.ELISA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同相载体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的技术.该技术安全便捷、结果可靠,可直接反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疾病的检测与诊断中.本研究对2012年自江苏分离所得的一株TGEV的N基因进行克隆,并原核表达获得病毒N蛋白,并以表达产物为抗原,建立检测TGE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以期为TGEV的流行变异研究、病原检测与疾病防控提供有力的支持。
  • 摘要:猪捷申病(porcine Teschen disease,PTD)是由微RNA病毒科捷申病毒属的猪捷申病毒(porcine teschovirus,PTV)引起的以猪脑脊髓灰质炎、母猪繁殖障碍、腹泻、皮肤损伤及无症状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猪是PTV的唯一宿主,目前至少存在11个血清型,其中PTV-1感染后发病比较严重.该病首次发现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捷申地区,所以又称“捷申病”,随后流传至北美、非洲、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调查,分离到了PTV-1、PTV-2、PTV-8,证实中国也存在PTV感染.近年来,未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但常与猪瘟病毒(CSFV)、猪呼吸于繁殖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等混合感染,对其潜伏感染仍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有待建立敏感、特异、快速的检测方法来诊断该病.本研究采用Taqman探针技术,建立了PTV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
  • 摘要: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重要的虫媒性人兽共患病,该病的病原为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该病自1934年在日本首次发现,中国、韩国、印度等多国相继出现了对JEV的报道.中国于1939年首次报道,并于1952年统一命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随后中国的辽宁省、安徽省、山西省等亦分离到JEV.人类对JEV比较易感,但只有少数人会发病.多种动物均可被感染,其中猪最易感,商品猪群多为隐性感染,感染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木乃伊胎、死胎,感染公猪出现睾丸炎,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的特效药物,预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种和防蚊灭蚊,因此,评价疫苗接种后抗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JEVCap-ED3重组蛋白免疫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应用ED3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筛选,获得4株单抗在Westernblot和IFA检测中均能识别天然JEV抗原,其中1株单抗与DTMUV有交叉反应,其余3株为JEV特异性单抗,从而为JEV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制提供了素材。
  • 摘要:据统计,2003年中国畜禽养殖业共生产31.90亿t粪便,是当年工业生产固体废物的3.2倍.集约化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一个全球性关注的问题,猪饲料中添加高剂量的铜、锌等微量元素能够促进生长,防止仔猪腹泻,这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猪日粮中长期使用高铜会导致猪机体慢性中毒、组织残留增多和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Cu元素经粪便大量排出后,给当地的土壤和水系造成严重污染,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利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水源种植作物时,对作物以及使用这些作物的人和动物存在潜在威胁.本试验选择体重为10kg左右仔猪为试验对象,采用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小肽微量元素螯合物和有机微量元素按微量元素平衡技术配制仔猪日粮,观察对仔猪生长发育、粪便Cu元素排泄量、血清中Cu元素及相关酶水平含量的影响,探索基于饲料源头控制的集约化养猪重金属元素排泄减量化的新途径。
  • 摘要:仔猪断奶期间如肠道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到病原侵染导致腹泻等肠道疾病.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F18是引起断奶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目前研究发现仔猪抵抗大肠杆菌F18感染主要取决于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表达相应的受体以及肠道免疫调控能力.对于大肠杆菌F18受体基因的研究,Vogeli等通过研究发现FUT1基因是控制大肠杆菌F18受体形成的重要候选基因,FUT1基因M307处的G/A突变已经在大约克、杜洛克等国外品种中作为大肠杆菌F18的有效遗传标记加以应用;然而该位点在中国地方猪品种群体中呈极端偏态分布.因此从FUT1基因入手寻找适合中国地方猪品种的有效遗传标记陷入困境.
  • 摘要:随着国内养殖业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吃肉、蛋、奶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可是大多养殖粪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已造成农业面里最大的污染.曾几何时,“猪只浑身都是宝,早起拾粪,粪难找”,猪粪俏得很,回田都不够,而如今却屡遭诟病,成为孽障,三十年弹指间,造福人类的养猪竟然也成为罪过,其排泄物与污水对环境的威胁日渐凸现,与全社会和谐持久发展的步阀极不协调,依据法规政府实行总量控制,规模场建场实行准入,粪污处理纳入统一的环保治理中,考虑到农业面污染治理的特殊性,政府对养殖业粪污治理应实行更多补贴政策。二是过大规模超负荷运转的牧场“减群减排”,减轻环境压力。三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行减排。比如饮水中添加益生菌减轻粪便恶臭异味,使用生物除臭剂直接清除牧场环境中恶臭异味。运用营养调控技术,减少粪便中磷、氮等的排出量,等等。
  • 摘要: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微量元素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微量元素超剂量添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945年,Braude首次提出在日粮中添加高剂量的铜(125~250mg/kg)可提高生长肥育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1989年,丹麦科学家Poulsen首次报道了高剂量氧化锌(2500mg/kg)可减少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并具有促生长作用.白此,拉开了饲料中微量超剂量添加的序幕.到目前为止,猪饲料中铜的添加量往往在250mg/kg,锌(氧化锌形式)添加量剂量往往在2500-3000mg/kg.而猪对铜、锌的正常需要量分别为3-6mg/kg和40-120mg/kg,远远超过量正常需要量.2015年,农业部先后两次对全国饲料产品的抽查结果显示,饲料产品不合格主要表现之一就是铜、锌严重超标,且情况较为严重,两者均占不合格产品的30%以上.饲料中微量元素的添加除了剂量问题外,还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饲料中微量元素普遍以无机盐的形式添加.无机微量元素吸收效果差、利用率低、杂质多、安全性差,长期大剂量使用必对动物生产及环境保护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动物饲料中微量元素盲目超剂量添加对畜禽健康、人类健康及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公害,并且由高重金属畜禽粪便引发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具有隐蔽性、累积性、难治理性。据业内专家介绍,仅修复一亩重金属污染耕地使之达到国家土壤质量标准的平均成本就是20万~40万,并且不能使之还原。值得庆幸的是,通过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政策的引导与支持,目前在饲料微量元素减排方面已经显见成效,如微量元素小肽螯合物、纳米氧化锌及“理想微量元素模型”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然而,如何使已有的微量元素减排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如何综合多种措施实现微量元素的全面减排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太湖流域地方猪种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交界处的太湖流域.中国著名的7个猪种——梅山猪、二花脸猪、枫泾猪、嘉兴黑猪、横泾猪、米猪和沙乌头猪,原先被统称为太湖猪,自2011年起这些猪种被单独列为地方品种.这些地方猪种素以繁殖力高著称于世,其中二花脸是世界已知产仔数最高的猪种,平均窝产仔数为15.69头,比大约克夏猪多4.26头,比巴克夏猪多6.65头,最高窝产仔数为42头,是珍贵的猪遗传资源.现有科研成果表明,控制母猪产仔数的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从排卵前到分娩,每个环节对母猪的高产都有影响。本文将从性成熟、排卵、胚胎发育、妊娠及泌乳等几个主要方面对太湖流域地方猪种高产的生理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 摘要:中国猪种资源丰富,其中太湖流域地方猪种具有繁殖力高、肉质好、耐粗饲、抗病力强等优良特性,是优秀的遗传资源,有着巨大的利用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遗传资源应加以保护和利用.产仔数是猪最为重要的经济性状,如果能够利用太湖流域猪种的特性提高猪的产仔性能,将直接影响猪的生产效率,给养猪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母猪繁殖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母猪本身的遗传基础,即表现出高产的母猪具有高产基因,反之亦然。鉴定基因位点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候选基因法与定位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法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列举这两种研究方法所研究的与高产相关的基因,并综述这些基因的研究进展,为培育生产性能高的新品种提供资料。
  • 摘要: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电脑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便利,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已经开始运用到养猪业,规模化猪场如何管理每一单体猪,从出生到淘汰及销售,怎样给每头猪建立详细的档案,怎样作为猪场猪群的系统分析,如何利用管理系统为母猪确定精确的饲喂方案,如何使群体获得优秀的繁殖生产成绩等一系列问题,推荐采用HHIS母猪智能化饲喂系统.母猪智能化饲养在欧洲已经开始普及,在中国也有部分猪场开始使用,在养猪方面要赶上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与国际社会接轨,从改变饲养方式入手,运用科技含量高的饲养设备.本研究为电子饲喂站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摘要:母猪围产期的生理特征发生巨大变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产前厌食,分泌机能紊乱、营养不全或失衡、饲粮变质、运动不足,长时间不采食可导致流产、死胎、产后无乳等;低血钙,饲粮中钙磷比例失调、维生素D不足、妊娠后期胎儿钙需求量大、大量钙进入乳汁;低血糖,饲粮中碳水化合物缺乏,合成糖元的原料不足,导致肝脏糖元储备量减少;母猪分娩时间过长,能量消耗过大,大量糖进入初乳;便秘,会使母猪产道受到挤压变窄,引起难产,大肠中粪便发酵产生内毒素,导致产后无乳综合征、奶水变质、诱发小猪下痢,严重时还会导致母猪膣脱.本试验配制了一种复合型的母猪围产期保健饲料,并研究其对母猪分娩过程及生产性能的影响。饲粮中添加围产期保健饲料后可以极显著改善母猪的粪便性状,提高采食量,极显著降低平均产仔间隔时间、难产率、死胎率,显著降低了弱仔率;一定程度上降低母猪尿液pH;极显著提高初生均重,显著提高初生窝重、24d窝重、24d均重、窝增重;显著降低仔猪腹泻率;显著提高母猪分娩当天的背膘值;显著提高母猪产后15d的血钙浓度。
  • 摘要:浦东白猪原产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是中国优良的地方品种之一,也是中国唯一毛色全白的地方品种.其最大特点是产仔数多、母性好,堪与二花脸、梅山猪等太湖流域地方品种媲美.此外,该品种也具有肉质鲜嫩、色泽红润、失水率低等特点.20世纪60年代,上海市原南汇县建立了良种繁殖场,同世纪80年代建立了种畜场.2000年浦东白猪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003年由上海市南汇种畜场建立了保种群.2008年该场(现改名为上海浦汇浦东白猪繁育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保种场.为了有效保护这一品种资源,长期以来,该场一直采用边保种边利用、以利用促保种的“保种、利用兼顾”策略.为筛选出最宜的杂交配套组合,在杂种优势预测的基础上,开展了具体的杂交试验.在此对不同杂交组合的繁殖性能及育肥性能做一报告.
  • 摘要:妊娠动物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活动加强,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而皮质激素升高的幅度反映动物应激程度.妊娠期的应激不仅影响胎儿的发育,而且影响母猪的母性行为(产仔、哺乳等行为).研究表明,提高妊娠母猪饲粮中纤维水平可提高妊娠早期胚胎存活率、减少母猪刻板行为、缓解分娩应激.梅山猪是中国优良的地方种质资源,是太湖猪的一个重要品系,具有耐粗饲、产仔数高和母性行为好等特点.但优良的产仔性能和母性行为是否与其饲料中含有较高水平的粗纤维有关尚不清楚.基于此,本试验以梅山母猪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粗纤维水平的妊娠母猪日粮对妊娠期行为福利和类同醇激素分泌的影响.为减少血液采样应激对类固醇激素分泌的影响,本试验用唾液中皮质醇(cortisol)、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4)水平分析粗纤维对妊娠母猪类固醇激素分泌的影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