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三届妇产科学新进展学术大会
第十三届妇产科学新进展学术大会

第十三届妇产科学新进展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07-2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会议文集:第十三届妇产科学新进展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阴道炎症是指阴道内因外源性或内源性病原体过度繁殖,造成阴道局部环境异常,进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所引发的一类感染性疾病,是妇科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根据病原体及发病病因等不同可分为十余种,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滴虫阴道炎、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胞溶解性阴道病、萎缩性阴道炎等.由2种或2种以上病原体引起的混合性的阴道感染也不少见,诊治较单一阴道炎症更为困难.
  • 摘要:盆腔炎症性疾病是感染引起的女性上生殖道炎性病变,累及内膜、输卵管、卵巢或盆腔腹膜,临床表现多样.在疾病发生方面,炎症从阴道或子宫颈上行播散至上生殖道,内膜是中继站.PID的特征性表现是盆腔触痛伴有下生殖道的炎性分泌物.炎症播散过程可能没有明显表现,导致亚临床的PID;PID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可能非常隐匿.PID是严重的女性健康问题,导致很多生育问题,如不孕、异位妊娠和慢性盆腔疼痛等.
  • 摘要:CPP是困扰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健康问题,病因不明确、自然病史复杂、治疗反应差,已知很多妇科疾病或心理因素与CPP的发生有关。CPP涉及多种学科,诊断性检查手段多而复杂,治疗势必需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社会心理和家庭教育,实现多学科协作。总结CPP的综合性诊疗指南、实现CPP诊疗的标准化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 摘要:性传播疾病是指一大类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可通过阴道、肛门或口腔性交的方式传播的疾病.据WHO的统计,STDs是成人寻求医疗帮助的最常见的5类疾病之一.无论是对育龄期妇女,还是婴儿,STDs都可能导致严重的长期影响及后果,例如不孕、生殖道肿瘤、盆腔炎症性疾病等,所以STDs应引起医生的重视.由于部分STDs患者会选择妇产科就诊,所以妇产科医生有必要对STDs,特别是有生殖道症状的疾病有所了解和认识.尽管90%的STDs无临床症状,但依据其始发症状,STDs通常可分为生殖道、肛门、肛周及口腔溃疡.主要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梅毒螺旋体感染.尿道或阴道分泌物异常.主要包括淋病双球菌、沙眼衣原体、滴虫感染.生殖道疣.主要包括HPV感染.HIV或HCV感染.
  •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初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被发现,迄今已有20余年,其发病在全球仍呈上升趋势,艾滋病已广泛分布于全球五大洲210个国家,其流行蔓延趋势仍在继续,90%以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在发展中国家.全世界平均每天有14000例新发感染出现.HIV广泛流行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AIDS是当今世界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HIV引起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目前全球流行的HIV可分为HIV-1和HIV-2两型,它们核苷酸序列之间只有45%的同源性.
  • 摘要:文章阐述了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子宫颈癌因果关系的揭示,人乳头瘤病毒与子宫颈癌因果关系的发现引起子宫颈癌筛查策略的改变,人乳头瘤病毒与子宫颈癌因果关系的发现导致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诞生和广泛接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治疗等内容。
  • 摘要:子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全球每年约有50万新发病例,其中中国占1/4左右.子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的主要病因明确锁定的人类恶性肿瘤,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所致,一般经过5~10年的连续的病理过程,才由癌前病变发展为浸润性子宫颈癌.子宫颈癌是一种可以做到预防和早诊早治的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推荐的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筛查进行防治的恶性肿瘤.
  • 摘要:女性生殖器结核在不同国家发病率不同,更容易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往往继发于肺部结核。生殖器结核导致女性不孕的比例高达16%,而在患有生殖器结核的女性中,多达40%-50%的患者出现不孕症。其他症状包括月经紊乱、月经量少甚至闭经、慢性盆腔疼痛等。很多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因此对于高度可疑患者甚至可以尝试诊断性治疗,因为其不良反应不大,反而没有及时治疗的患者会损害输卵管及宫腔而导致永久性不孕。微生物学检查及病理学仍然是诊断结核的金标准。腹水ADA检查对于鉴别盆腔结核及恶性肿瘤帮助较大。腹腔镜及宫腔镜检查在评估病情,获得病理结果明确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女性生殖器结核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遵循早期、联合、规律、足量、全程用药的原则。部分不孕症早期患者经正规治疗后可改善症状,晚期患者改善不明显。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且手术风险较高。
  • 摘要:放线菌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的肉芽肿性病变,由放线菌属的革兰阳性厌氧菌感染所致.放线菌病难以与诸如恶性肿瘤、结核病的慢性疾病相区别,容易误诊,早期诊断时需要考虑到这种少见情况.放线菌病最常见的解剖部位是口、咽、颈部.盆腔放线菌病病例大约20%,女性患者几乎均与宫内节育器(IUD)有关.本文就盆腔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 摘要: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围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SSI居医院感染的第2~3位,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5%.SSI的预防措施如下:改善供氧、维持正常体温、液体治疗、血糖控制、避免剃毛或术前剃毛、注意手术技巧和抗菌药物预防。
  • 摘要: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目前中国各类医疗机构妇产科门诊中55%~80%的患者与生殖道感染相关,而生殖道感染得不到及时正确诊治,将大幅增加不孕症、异位妊娠、流产、死胎、死产、早产、先天感染及新生儿感染、慢性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女性生殖道感染外源性病原体常见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球菌、病原虫;内源性病原体包括厌氧菌、需氧菌等.临床分离厌氧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中拟杆菌属最多,其次为消化链球菌,而需氧菌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和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等),其他病原体还包括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等.一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对生殖道造成的损伤引起不孕往往是不可逆的,如结核分枝杆菌.
  • 摘要:炎症和肿瘤作为人体两大基本病理生理变化存在着密切联系.炎症是涉及各种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机体病理生理反应.它们是机体对外界毒素入侵,组织损伤,或细菌感染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过程,各种炎性反应过程包含了白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反应以及各种炎症因子的释放.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可产生一系列炎症介质,如活性氧、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膜穿透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干扰素等细胞裂解介质,这些介质参与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
  • 摘要:术后病率的定义,目前并无权威判定标准,通常是指手术后次日起至出院前,每天至少测2次体温,有2次及以上体温达到或超过38°C.导致术后病率的原因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可以是感染引起的,也可以是非感染性因素所导致的.
  • 摘要:手术的感染通常是指手术部位的感染,尽管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无数且广泛努力,如改善手术技术及设备、预防使用抗生素、积极改善手术室设备及条件、行之有效的感染预防策略,手术部位感染仍然是卫生机构相关感染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SSI可以直接导致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增加及手术相关死亡率的急剧上升,从一般的切口感染到致命性的脓毒血症均有可能发生,由于增加了住院时间和费用,SSI对于健康保障体系和患者个人或家庭来讲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增加了经济负担.过去的几十年来,各国以及各个国际或国家组织对于这个问题极其重视,对于SSI的预防及处理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定期发布相关的指南,同时定时进行更新,目的就是为了使SSI的发生率下降.应该说在高收入国家中通过十分有效而广泛的干预措施来控制SSI的发生,如加强监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改善患者的皮肤状态、感染控制项目、宣教等众多措施.
  • 摘要:女性在绝经后会发生一系列的泌尿生殖道的改变.肾的病理改变为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排泄下降;肾小管再吸收减少等肾功能降低表现.而在膀胱可发生如下改变:膀胱外结缔组织减少;膀胱颈周围弹力纤维减少;尿道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厚度变薄;膀胱容量降低,逼尿肌不稳定性增强.这些泌尿道的病理改变使部分女性在绝经后发生疾病,影响绝经后女性的生活质量,绝经后女性泌尿道疾病常见的有尿失禁(压力性、急迫性和混合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尿路感染及尿道肉阜.
  • 摘要:腹壁大的病灶可有创伤、感染、疝、癌症转移、子宫内膜异位灶等.妇产科常见的病灶是腹壁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尤其最多见的是发生在剖宫产术后腹壁瘢痕内.随着剖宫产比例的升高,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达3.5%.以往在妇科对腹壁大病灶的手术切除和修复是比较棘手的.过去对于一些大病灶一般都采用局部切除法,因恐术后伤口无法愈合,不敢切除过多的组织,以致常不能彻底切净病灶,反复复发,多次手术,患者身心受到严重的影响,少数癌变死亡.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彻底切除病灶.本文特向大家介绍作者亲历及部分与整形科等合作切除及修复腹壁大病灶的手术方法及体会.
  • 摘要:妇科手术是治疗许多妇科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手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术后感染导致的各种炎症.术后感染不仅影响疾病预后,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还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甚至还会导致医疗纠纷.因此,必须把妇科手术感染的防治作为妇科手术围术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对待.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等.
  • 摘要:未来的科学技术可能是机器人的时代,但却不应该是可以完全代替医生和护士,或者是机器人的医学时代。高效的现代检查治疗技术和机械流程会导致医生和患者的分离,导致系统、整体和辩证统一的丧失,活生生的人可能成为被分割的一个个部件,经过在冰冷的流水线上。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无人文精神的科技,特别是医学,不音一种破坏力。人文精神把握科技方向,确定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和行为,以及前行的道路。
  • 摘要:存在于人体的共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密切.随着分子生物学测序手段的进展,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除肠道以外的其他身体部位中的菌群,以及局部细菌群落结构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女性生殖道与外界相连通,是人体中微生物的一个重要定植场所,生殖道菌群的稳态与女性的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生殖道菌群和女性肿瘤的发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微生物环境对女性生殖道疾病,尤其是肿瘤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回顾.
  • 摘要:孕妇妊娠期不同阶段、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对母体、胎儿、婴儿的影响存在极大差异.近年来,国内外基于临床最新研究证据,不断推出妊娠期感染性疾病筛查、诊断及处理的合理方案.对妊娠期不同类型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进行讨论,进而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水平,规范相关疾病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艾滋病、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3类传染病,三者共同特点在于均经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中国2001年启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十余年来,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一个试点地区到覆盖全国、从预防艾滋病一种疾病到整合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3种疾病的历程.实践证明,母婴阻断是减少3种疾病母婴传播风险的有效手段.如何阻断母婴传播,改善新生儿健康,是目前社会关注的重点.中国开展的母婴阻断项目已取得一定成效,2015年婴儿病死率和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分别下降到8.9‰和11.7‰,提前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中降低儿童死亡率的目标.为了实现全民健康,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进一步加强母婴阻断,尤其是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的母婴阻断,以尽量减少相关疾病的传播.
  • 摘要:链球菌为革兰阳性链状球菌,根据其溶血性和表面抗原结构可以分为很多组和型,其中B型链球菌(GBS)是一种寄生于人类下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的条件致病菌,易感人群包括孕妇、新生儿、内科合并症人群及老年人.孕妇感染多为胃肠道及生殖道带菌状态,多无症状,但可在分娩时或胎膜破裂时导致新生儿感染.在20世纪70年代,GBS已被证实是围生期母儿严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因此临床预防非常重要.近年来研究显示,中国孕妇GBS感染率有上升趋势,在临床上引起感染的情况不可忽视.本文就妊娠期GBS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影响及临床检测方法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妊娠会引起呼吸系统的组织学表现、解剖学关系和呼吸功能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再加上妊娠期间耗氧量增加、细胞介导免疫功能降低,而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孕妇有时过于担心用药及影像学检查对胎儿的影响而延迟诊治,因此妊娠期间发生的呼吸道感染往往较一般人群更严重、进展更快。掌握妊娠期间的呼吸系统改变、有效识别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及尽早经验性治疗是改善母胎预后的关键。
  • 摘要:微生物是人体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和人体共存的微生物比人体细胞数还多,其编码的基因及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宿主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10倍,故人类微生物基因组又被称为"第二基因组".微生物组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体遗传和代谢方面的机制,了解疾病的发生进展,在新药研发和个体化的治疗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因此微生物组研究是当今的热门领域.肠道菌群与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研究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就知道阴道是一个有菌环境,阴道作为人体器官中重要的有菌环境之一,其微生物组构成与女性生殖系统的健康和疾病都息息相关,阴道局部的菌群稳定对女性的健康有重要意义.2007年,美国启动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包括阴道微生物的研究,旨在分析正常人群的微生物环境构成.虽然阴道微生物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已展现出阴道微生物在炎症、肿瘤等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 摘要:女性下生殖道上皮内瘤变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包括宫颈上皮内瘤变、阴道上皮内瘤变和外阴上皮内瘤变,以上不同部位病灶可同时存在.VAIN目前称为阴道鳞状上皮病变,包括阴道低级别鳞状上皮病变和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阴道低级别鳞状上皮病变又称为VAIN1或鳞状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进展为癌的风险较低;阴道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包括VAIN2~3,鳞状细胞原位癌或阴道鳞状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进展为阴道浸润癌的风险约12%,在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该风险可达16.7%.
  • 摘要:外阴上皮内瘤变是外阴癌前病变的统称,指病变局限于外阴表皮内,未向周围间质浸润及转移.VIN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或伴有免疫抑制的女性.VIN的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年轻女性中.该病的发病与人乳头瘤病毒尤其是HPV16型的感染明显相关,在近80%的VIN3标本中可分离出HPV16型.随着人群中HPV疫苗的使用日益增多,绝经前女性中寻常型VIN与外阴浸润癌的发生率同时显著下降.约50%的VIN患者可同时伴有宫颈上皮内瘤变、阴道上皮内瘤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