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
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

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7-11

主办单位:;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教育变革的热点话题,分析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和开发核心素养评价的质量标准,有助于为核心素养评价实践提供方向指引和质量保障.分析发现,国际教育评价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评价内容越来越重视揭示核心素养的本质,评价方法由测量走向评价,评价质量观由心理测验走向教育计量.基于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对传统评价的质量标准进行修正,对新形式评价的质量标准进行整理归纳,建构了核心素养评价的十项质量标准,并探讨了这些质量标准在教育实践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摘要:芬兰作为世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代表,于2016年推出以跨学科素养为核心的整体化课程改革方案.其突出特点包括:将七项跨学科素养渗透至成为一名学生、发展为学习者和成长为社会成员三大学段任务以及更为具体的学科目标,通过增加科目选择性并弹性化分配课时给予地方更多权力空间,采用整合教学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多等级的学习支持,发挥基于目标与标准的多元评价的促学功能.
  •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美国、新加坡教材对概率概念的处理方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各国教材中理论概率和实验概率的概念是如何呈现的,以及各国教材中理论概率和实验概率的习题在背景、回答类型和认知要求上有什么相似与不同.结果显示,在建立和理解理论概率概念的过程中,新加坡和美国教材都使用了图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对于学生对样本空间和理论概率中基本事件的结果是等可能的这两个难点的理解很有帮助.理解实验概率与理论概率的区别是中国实验概率教学的一个难点,而这一内容在美国和新加坡教材中涉及很少.在概率概念教学的习题中美国教材的题量最大,着重强调了对概念的理解,这或许对于突破概率概念的难点有所帮助.
  • 摘要:近五年来,学生学习基础的提高、数字化环境的成熟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2014年中国教育部启动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确立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梳理了学科大概念,重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与模块.本文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关系,分析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体现;针对课程标准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师资条件、学段衔接和实验环境等方面给出相应的实施建议,以更好地将课程标准落实于课堂教学中.
  •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今国际课程改革的风向标,探讨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有助于提升中国课程育人的专业认知与课程发展的质量.当前中国课程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学科内容的立场亟须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素养立场.核心素养可作为课程发展中可把握的教育目标实体、课程目标的来源、内容处理与教学实施的GPS、学习质量评价的参照.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在于建构课程育人的专业话语,打破学科等级化的困境,提供更具教育性的问责,消解分科与整合的课程对立,推动课程领域的专业对话.
  •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日益发展为学校课程教学变革的重要基准,研究的重心也要从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转向核心素养实现路径的探究,即思考如何在当下的教育场域中发展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本文认为,核心素养的实现需要从三个方面去考察:一是学校课程的转化,即以核心素养来统摄课程体系,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课程要素,实现课程在平面与立体结构上的重构;二是以校外非正规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的综合学习经验支持核心素养养成,倒推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创新与变革;三是透析学习与发展的本质,转变以教为本的思维与行为框架,重构教育与学习的生态与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并实现核心素养.
  • 摘要:面对新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框架,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出诸多不足.要顺应核心素养的发展趋势、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就要先对学校教学进行转型与升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兼具综合性、包容性与连贯性的教学模式,适应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因此本文设计了包含单元划分、目标系统、过程系统和评价系统在内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模式,希望以此作为实现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
  • 摘要:乱世往往奖励耕战,重视防身的体育(主要是军事教育)、劳动教育与德育(主要是法治教育).太平世往往休养生息,重视智育、美育和情感教育.介于乱世和太平世之间的升平世(或小康社会)既有奖励耕战的民生压力,又有休养生息的民情需要,因而不得不推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情感教育.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而德、智、体、美、劳、情则可被称为"新六艺"教育.
  • 摘要:本研究运用知识图谱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14年至2018年3月以来收录的2346篇期刊论文和172篇博、硕论文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并绘制出中国"核心素养"热点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果发现,当前国内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研究、核心素养内涵和外延的理论阐释,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教师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相关要素的分析.
  • 摘要:教材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教育问题,教材归根结底是"学材",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这是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论定位.根据这一定位,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进行教材建构.单元是学习活动指向的"问题域",课文的正文是学习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栏目是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本身,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样的教材设计,打破了德育教材常见的灌输、说教结构,重构了学与教的关系,为学生投入整体生命创造了条件,建构了以学生经验为基础的道德学习方式,使教材的"内容律"与"教育律"得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 摘要:校训是通过简约的文字向师生传递蕴含丰富哲理的关键德能,是对核心素养的个性化阐释.本文以个案学校为例,呈现确立校训的过程,以及围绕校训开发校本课程的三次转化经历:一是依据校训建构学校课程框架,二是基于育人目标设计校本课程结构与类型,三是针对课程目标编制校本课程纲要.借鉴这些做法,应思考清楚三方面问题,分别是校训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课程转化的层次性和校本课程泛化.
  • 摘要:课程建设应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是中国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北京市海淀区在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各类区域教研活动、召开学科教育专题论坛、研制课程建设工作指导手册等一系列实践措施,期望做到"坚持课程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丰富课程供给,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需求"、"组织多种形式区域研修,提升干部、教师的课程能力"、"优化管理制度,确保课程建设质量的持续提升",以更好地指导、优化学校的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主体的课程能力,进而提升学校的课程育人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摘要: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在新时代的诠释,怎样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通过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这是一个有待实践的研究课题,需要用具体的课例研究来回答和实证.本文的理论部分介绍了眼中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视图;实践部分则呈现了将核心素养培育落实于教学中的一些课例.以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校本实践为主,较为广泛地学习、借鉴了市内外优秀教师的一些成功经验,融入其中.通过课内、课外的教学案例及分析,阐明该课例中主要涉及哪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又是如何在课堂中得以培育的.期望通过课例证明这些核心素养是可教可学,可以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
  • 摘要:小学自然学科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自然学科的教学和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明确了自然学科需要将教学与评价融合,全面培育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无论是学习理论还是评价理论都体现了内涵的一致性和对学生发展目标的统一性,即学生素养的发展和培育既是一种结果期望,也是一种过程关注.本文总结笔者多年实践经验,从主题设计到主题整体设计,体现了从仅仅关注教和学到关注教学与评价的转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题整体设计和实施中得到了发展,对于自然和科学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如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摆脱过度依靠学科教学,带领学生围绕知识点进行机械学习的状况,转而聚焦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难点.本文认为,在重要观念的引领下,跨学科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知道如何组合相关领域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意义和发现,最终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因此,开展跨学科的学习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学科教学的桎梏,也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学习特征.为此,平江中学提出"以术致道"理念,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开展跨学科的教学与学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