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山东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大会
山东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大会

山东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6-06

主办单位:;山东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山东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淤积性皮炎也称为静脉曲张性湿疹。是一种以皮肤损害为主要特点的病变。属中医学“湿毒疮”、“湿臁疮”、“风疽”等范畴。近年来,随着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及倒流性疾病的增多,本病的发病率日渐增多,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难愈性疾病。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博大精深,应该深入挖掘和灵活运用。将古人的丰富经验广泛的运用于临床治疗中。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内外合治,努力弘扬中医国粹,提高医疗水平,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分析名老中医侯玉芬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侯玉芬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侯玉芬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284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论:侯玉芬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强调从"脾"论治,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可用于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分析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摘要: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是包括皮肤色素沉着、淤积性皮炎、脂性硬皮病、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愈合的或者活动期溃疡等一系列因静脉血液向心回流障碍所致的临床证候群.属中医学的筋瘤、肿胀、臁疮等范畴.据统计,美国约有500万人患有CVI,而其中有50万人患有小腿溃疡,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CVI的治疗费用可达到卫生保健总费用的1%~2%,成为医疗保健系统很大的财政负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侯玉芬主任医师是第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40年,对治疗CVI有着独到的经验和学术思想。本研究拟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选择名老中医侯玉芬教授的CVI临床病案,建立数据库,系统整理分析,总结其用药特点,分析其临证思辨规律。
  • 摘要:本文从内毒的定义及特性入手,着重分析了瘀毒的源流及病机特点,以及瘀毒在周围血管疾病病机发展中的作用.瘀毒是周围血管疾病病情进展的重要病理机制,与周围血管疾病的缠绵难治、反复发作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治疗时,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重视对瘀毒的防治.
  • 摘要:"治未病"理论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喇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现代理论分析认为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刘明教授将“治未病”理论贯穿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多个环节,能高屋建瓴的指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降低疾病发生、防止并发症出现、防止疾病复发,从而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刘福君主任医师是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周围血管疾病.本文总结刘主任治疗糖尿病性足坏疽的临床经验.刘主任认为本病以湿热血瘀为病因病机,治疗过程中注重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内治和外治相结合,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关键,早期干预是保肢的前题.
  • 摘要:目的: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糖尿病足坏疽的治疗中的应用原理、应用方法、技术特点、不足及改进建议进行总结. 方法:简述糖尿病足坏疽的定义、分级、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定义.详细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的技术特点、不足之处、VSD系统使用的建议、可改进的方面等. 结果: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糖尿病足坏疽可分为0~V级.VSD敷料套装,内含一次性乙烯乙醇水化海藻岩泡沫材料、生物半透明膜、三通接头、医用硅胶管,附带专用冲洗管,中心负压引流装置.技术特点包括:可持续引流脓液,可利用负压封闭这些腔隙,阻滞脓液等感染物质向肢体近端蔓延,可部分替代皮肤组织,可刺激毛细血管再生,减轻组织水肿症状.VSD系统的一些不足之处包括:对创面的异形性的适应性仍较差,携带不便,限制患者活动,有时会出现"吸血"效应,可能引起厌氧菌感染加重,不能按常规每日换药,可能清除创面愈合有益物质.建议改进的方面:可创面上缓慢持续给药,优化负压装置的便携性,泡沫的形状的设计更加灵活,加强可拆卸可反复使用性. 结论:VSD技术对于糖尿病足坏疽治疗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对患者保肢促愈有很大帮助,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本文的目的为:基于专科病案,为收集经治糖尿病溃疡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糖尿病溃疡的中医治疗大法及中用规律。
  • 摘要:在我国,高血压病十分常见,其患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据最新高血压指南估计,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故其防治工作十分重要.临床中同时罹患高血压病与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D)的患者颇多,其临床研究及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重视.目前高血压病合并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证候分型尚未达到统一的认识,临床多根据医家自身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疗效也参差不齐,故证候分型的规范化是该病中医证候研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探索高血压合并PAD的中医证候规律,本课题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回顾,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探讨高血压合并PAD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以期为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 摘要: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最常见的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缺血性临床表现有麻木、怕冷、灼热、间跛、瘀血、营养障碍改变,甚至溃疡或坏疽;有20%~25%可发生急性动脉栓塞或动脉血栓形成.因其居高不下的发病率、截肢率及死亡率,已引起医学界广泛地关注.目前治疗ASO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手术两大类,各有优势和缺憾.坚持不懈地寻求防治ASO的各种思路、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学是祖国医学之璀璨瑰宝,至今涌现出的关于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性的诸多研究体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大量的关于辨体疗病的可喜研究成果诠释着中医学者对中医学的热爱。辨体疗病的新方法不可小觑,值得重视与尝试。诊疗ASO的过程中亦应树立“辨病-辨证-辨体”的思维模式,既重诊病,又须审证,还要识体,然后施以治病、辨证论治、辨体调理原则。
  • 摘要: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取得重要成就和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推动我国周围血管疾病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享有崇高声誉。提出要总结辨证论治规律,努力提高临床疗效,重视血瘀症和活血化瘀疗法,应用和发展外治疗法。
  • 摘要:国医大师尚德俊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特别是在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方面独具特色,疗效显著.该研究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以研究名老中医尚德俊诊治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经验和方案,探讨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的推广应用方法为目的.通过多中心研究,对名老中医诊治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经验和方案学习、应用,进一步总结尚德俊教授诊治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诊疗特色、辨证思维模式和规律,以及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初步评价诊疗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指标的相关性.参研单位分为经验组和普通中医组,在经验组中分为经验应用组和经验学习组.经验应用组应用名老中医经验方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70例,其中湿热证患者11例,血瘀证患者59例;经验学习组应用名老中医经验方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62例,其中湿热证患者18例,血瘀证患者44例.作为普通中医组应用自己医院的方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36例,其中湿热证患者14例,血瘀证患者22例;3组共完成研究病历168例,病历形成数据库.
  • 摘要:本文汇报在刘福君主任医师指导下治疗重度糖尿病合并感染病例.感染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同时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糖尿病并发各种感染的患者也不断增多,尤其糖尿病并发深部脓肿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刘主任认为本病由于邪毒流窜经络,使肌肉丰厚深处的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治疗过程中注重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并分析总结了黄芪治疗痈疽疮疡须重用,糖尿病伴疮疡治疗不可过用寒凉药物,糖尿病伴下肢巨大脓肿的局部治疗宜重视中医外治法等学术经验.丰富了糖尿病性脓肿治疗的方法,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溃疡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探讨该信号通路在糖尿病难愈性溃疡中的作用. 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液腹腔注射法制备糖尿病模型.分别取正常对照组与DM组制作溃疡模型.观察创面造模后第3d、第7d、第14d对照组及DM组创面愈合情况的变化,并采用HE染色法检测创面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ELISA法、RT-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β-catenin、GSK-3β蛋白及mRNA的变化. 结果:DM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其创面组织中含有较少的炎性细胞、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对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β-catenin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DM组,GSK-3β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DM组(P<0.05). 结论:Wnt/β-catenin通路的下调有可能导致了糖尿病溃疡的难愈.
  • 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DVT和PE,是(澨)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之后位列第三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欧美人群的发病率约为400/10万*年,PE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院内死亡的10%。
  • 摘要:下肢静脉阻塞性溃疡是静脉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病因为下腔静脉和下肢深、浅静脉的各种病变如外伤、压迫、畸形、血栓、曲张、炎症、瓣膜功能不良等.中医认为该病为湿邪重浊则病在下肢,湿邪粘腻则病程缠绵,湿邪污浊则脓水淋漓,湿性阴寒凝滞则阻碍气血流通.
  • 摘要:在我国,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外治疗法在淤积性皮炎的研究与治疗中占据着较大优势,尤其是对于年老不能耐受手术,或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来说,外治疗法能将药物直接作用在患处,且将用药的毒副作用将至最低,有效控制病情,改善临床状态,控制疾病的不在发展,可获得较理想的远期疗效,较之单纯口服药物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对于淤积性皮炎患者,单纯的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单纯的采用中医治疗或者西医治疗,都是比较片面的,一定要以维护患者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严格把握各种疗法的适应症。从全局着眼,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提高疗效,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肢静脉曲张并皮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方法:纳入病人3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A组)18例;对照组(B组)18例.患者先行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第7天撤除弹力袜,治疗组开始用燥湿洗药煎汤熏洗患肢,每日1次;对照组(B组)术后第7天开始,应用肝素钠软膏配曲咪新乳膏混匀外涂,每日1次.1月后复查,并停止外用药物.在术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复查时记录1次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和疗效评定. 结果:硬化剂注射治疗后可以产生皮下硬结,索条状物,压迫轻微疼痛等,早期部分患者足踝轻度肿胀,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用药物治疗后,14天之内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0天后,皮损程度和范围好转变化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明显,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本组患者在经过硬化剂治疗,消除下肢淤血后,再经过中医药治疗,并发湿疹样皮炎得到明显改善,短期内即可治愈,较西药药膏外涂效果更加显著.
  • 摘要:目的:对下肢静脉阻塞性溃疡的病因、临床表现、分级及中西医联合治疗进行总结. 方法:对本科近期收治的此类疾病病例进行总结并提出典型病例. 结果:下肢静脉阻塞性溃疡是静脉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中医称此为膝疮、老烂腿.其病因是下腔、下肢静脉狭窄闭塞,导致下肢膝关节下慢性皮肤溃疡经久不愈.中医认为该病为湿邪重浊及火毒入侵下注下肢导致,经脉瘀阻气滞血凝热盛肉腐,溃烂难愈.现根据其病因病史及临床表现严重程度暂定了0~4级的分级标准.这该病诊断时,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下肢静脉超声和CTV等检查来确诊.下肢静脉阻塞性溃疡的治疗中,需解除静脉阻塞结合创面外治和全身治疗才能达到疗效.解除阻塞包括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行下腔及下肢静脉的腔内血栓去除、抽吸、扩张成型支架置入等治疗.同时,还应联合中医中药的多种慢性溃疡综合外治法对创面进行消肿利湿、收敛伤口化腐清创生肌促愈治疗.在典型病例中,对因长期下肢静脉血栓导致静脉阻塞引起慢性溃疡的患者施行的中西医联合治疗起到了明显的改善肢体症状愈合溃疡的效果. 结论:下肢静脉阻塞性溃疡的治疗关键在于解除阻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主要病因,对其进行分级从而判断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是必要的.在诊疗过程中,应抓住解除病因这一关键环节,联合中西医治疗方法,互补长短,达到治疗目的.
  • 摘要:目的:观察外用冰柏膏治疗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分析近年来冰柏膏外敷治疗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病例153例,总结分析冰柏膏治疗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结果:冰柏膏外敷治疗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总有效率率达96%,治疗效果与病程、病因分类相关.结论:冰柏膏外敷治疗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显著,尽早外敷冰柏膏,疗效更佳,对特异性及医源性浅静脉炎疗效优于瘀滞性浅静脉炎.
  • 摘要:目的:对比和评价透光旋切术(Transilluminated Powered Phlebectomy,TIPP)和血管腔内激光闭合术(Endovenous Laser Ablation,EVLA)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LEVV)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547例LEVV病例,分别采用透光旋切术、血管腔内激光闭合治疗,其中TIPP组323例,EVLA组224例.比较两组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值、术后CRP升高值、术后卧床时间等情况. 结果:EVLA组术后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较TIPP组显著缩短(P<0.01).TIPP组较EVLA组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及CRP升高幅度明显增大(P<0.01).EVLA组较TIPP组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2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EVLA和TIPP治疗LEVV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相当,前者在手术创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舒适度方面有优势,后者有更广泛的适应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EVLA和TIPP两种术式有众多优点,包括创伤小、美观、痛苦小、恢复快等,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微创方法.通过对该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发现,EVLA在手术创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出血及创伤、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更有优越性,但TIPP更适用于下肢静脉团状扩张、血栓性浅静脉炎、甚至有活动性皮肤溃疡患者.作为血管外科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各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向患者推荐更为恰当的手术方式,术后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依诺肝素、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LDVT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采用通心络胶囊联合依诺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照组采用依诺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验组40例患者,治愈28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对照组40例患者,治愈24例,显效9例,好转4例,无效3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依诺肝素、华法林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化疗患者中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上肢静脉血栓栓塞的效果. 方法:420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3组:利伐沙班组(利伐沙班10mg口服,一天一次)、低分子肝素组(依诺肝素4000xaIU,皮下注射,一日一次)及对照组(不用抗凝药物),疗程为PICC化疗带管期间.比较三组患者上肢(PICC管置管同侧)静脉血栓栓塞发生情况,统计血栓栓塞发生日期、并发症等. 结果:实际完成实验394例,发生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6.35%(25/394),其中利伐沙班组5例(3.76%),低分子肝素组4例(3.03%),对照组16例(12.4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组内比较,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9),利伐沙班组与低分子肝素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三组患者相关上肢VTE发生时间P50=18.8天,P75=33.5天,P80=36天,P90=45天,P95=58.5天.出血事件仅在低分子肝素组内出现1例咯血. 结论: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肿瘤化疗患者相关上肢静脉血栓栓塞预防中,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具有相似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与单纯溶栓抗凝通脉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对照组单纯溶栓抗凝通脉.采用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做血浆D-二聚体测定,作为疗效评定的有效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变,以及血浆D-二聚体数值变化,两组存在显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与单纯溶栓抗凝通脉相比较,症状和体征改变与客观指标变化都有显性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并应用到临床.
  •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众所周知的,但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的疾病却往往容易被忽视甚至漏诊.本文对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与其它疾病有关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3个病例进行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由于肢体的肿胀、疼痛往往会掩盖缺血的症状,所以对于此类病人一定不要忽视对动脉血管的检查。因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以侵犯四肢血管为主的全身性非化脓性、动静脉炎性疾病,不仅仅会侵犯到肢体中、小动脉,也会侵犯到肢体静脉,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性浅静脉炎。风湿免疫性疾病本身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白塞氏病性血管炎多因内皮细胞的损害和功能紊乱,介导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如通过释放过多的内皮素使血管收缩;前列环素生成的减少,可促发血栓形成。全身各部大、小动静脉均可发病,但以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最多见,尤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多。当遇到反复发作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时,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诊断,以便共同治疗。恶性肿瘤导致血液高凝状态而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也常遇到,所以对不明原因出现的血栓形成,特别是高龄患者,更要多加注意。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必要的检测手段,明确诊断,使患者得到恰当的治疗。由此可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急性期,由于患肢肿胀,容易忽视其它问题,从而漏诊误诊。这就要求临床医生不能只盯着病人的腿,要有整体观念,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既往史,认真仔细地进行全身查体,才能全面地做出诊断,更好的进行治疗。
  • 摘要:气压治疗以其安全、简便、无痛苦、无不良反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方面功效尤为显著.我院周围血管病科应用德国产数字渐增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静脉系统疾病、肢体淋巴水肿10余年来,取得了满意效果,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 摘要:ICDVT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静脉血栓性疾病,其起病隐匿,患者自觉症状较轻,临床体征大多数不明显,往往容易漏诊、误诊。超声在ICDVT的诊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也是决定ICDVT诊断准确率高低主要原因之一。尽管ICDVT临床症状轻微,若忽视对其的监测及治疗,可能发生血栓向近端蔓延、PE及VTE复发等风险;抗凝时间把握不当则容易引发大出血,这些都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危险。因此加强对ICDVT的重视、早期监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 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2],其后遗症及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已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3].DVT的治疗以抑制静脉血栓的蔓延,促进静脉再通,尽可能保护静脉瓣膜的功能为主要目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抗凝、溶栓及手术取栓等.单纯抗凝治疗是通过延长机体凝血时间而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却无法溶解已经存在的血栓[4].手术取栓虽然能使静脉快速再通,但是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再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在抗凝的基础上应用溶栓治疗成为一种较好的选择。随着血管腔内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已渐成为DVT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急性期DVT的溶栓效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Post-thombosis syndrome,PTS)的发生率,已被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为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 摘要:注射用盐酸川芎嗪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常用药物之一,但因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导致过敏性休克者临床尚未见报道.我院于2013年2月11日应用注射用盐酸川芎嗪治疗左下肢浅静脉曲张,淤积性皮炎致过敏性休克1例。注射用盐酸川芎嗪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常用药物,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含有生物碱、阿魏酸、挥发油、维生素A、叶酸素。川芎嗪为所含的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制成的注射液,为抗血小板凝集剂,具有解聚,抗血栓形成等多种治疗作用。此患者同时并发淤积性皮炎,应用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在治疗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临床上川芎嗪导致过敏性休克实属罕见,应引起临床工作中注重。治疗方案为:改善局部症状,择期手术。
  • 摘要:目的:目前临床肾功能不全患者越来越多,尿毒症期患者增多,血液透析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透析通路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本文将我科应用自体大隐静脉作为替代血管建立透析通路的资料进行报道.动静脉内瘘是指通过血管外科技术建立的进行体外循环的血管通路。前臂远端桡动脉和头静脉直接吻合是透析患者首选的长期血管通路,称其为“标准内瘘”或“第一级血管通路”。有时,两侧前臂都找不到适当的自体血管可做吻合,使用替代血管,建立移植血管内瘘,又称为“第二级血管通路”。移植血管内瘘是在相距较远的动静脉之间利用其他血管“搭桥”建立血管通路,常用于移植的血管主要有自体血管和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期限一般在1~10年之间,差异性较大,但术后容易出现内膜增生和血栓形成引起静脉流出道进行性狭窄和血栓形成,最后导致闭塞。其次是感染,特别是人造血管移植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感染常伴有血栓形成,导致瘘口堵塞而废用。还有就是移植血管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的出现,多是由于反复穿刺造成的。对于应用人造血管建立的血管通路,使用年限一般在1年左右,时间短,但其可以反复应用,血管通路出现闭塞后可以手术取出,再应用人造血管重新建立血管通路。不过人造血管的材料费用相对较高,一根一般在2-3万元左右。而对比通过自体大隐静脉建立的血管通路,使用年限文献报道较少,现有的临床报道来看在1-5年不等,但一个人体只有双下肢两条太隐静脉,可重复性差,不过自体大隐静脉是自身材料,不需要额外的费用。
  • 摘要:目的:基于古籍医案,探讨适用于疮疡四畔的常用药物、药类及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以"中华医典"、"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作为信息平台,建立疮疡四畔古代文献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挖掘疮疡四畔的潜方用药规律.结果:通过挖掘整理,使用频数最多的前10味药物,按频率递减顺序排列分别为:大黄、木芙蓉、赤小豆、麝香、草乌、白芨、明矾、五倍子、雄黄、白蔹,可见文献中的药物使用比较集中;主要药类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祛湿药三类;并得到6个常用聚类方.结论:古籍医案中隐含了大量疮疡四畔外用药物规律,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归纳疮疡四畔的中医外治规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