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全国“水之哲学”论坛
全国“水之哲学”论坛

全国“水之哲学”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12-14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中国地质大学

会议文集:全国“水之哲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阐述了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却遭受着劫难与生存危机,河流伦理观的确定结束了人与河流数百年来的敌对状态,河流是有生命、有价值、有权利的,河流伦理的构建为人类活动制定了一个科学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对于河流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通过对河流伦理体系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构建,可以进一步丰富、完善水文化建设;提高人们对于河流生命的科学认识水准,改善调控管理水平,从而在治河实践中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规律,规范人类自身的社会行为,将人与河流的关系,从以往改造、征服转化为和谐相处、共存共生的关系。
  • 摘要: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创世论的问题。而方法论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因此根据《太一生水》建立的哲学体系,具有生命高度文明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水的世界,一个因水而生的世界。《太一生水》揭示了世界因水而生的世界观,《道德经》则揭示了人类因水而智慧的方法论。人类逐水而居,人类的各种文明形态都是从水开始的。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成功的物质,它细流汇成汪洋、腾云横越高山,滋养芸芸众生,却谦卑含蓄与世无争,备受人们的景仰推崇。水代表的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成功哲学。
  • 摘要: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哲学层面研究水与整个生态文明的关系,并进一步思考如何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全社会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为主要标志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建设生态文明也是破解资源环境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和其他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
  • 摘要:中国人平均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需要特别重视保护好、利用好不多的水资源.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加限制地乱用水,已有许多事例.如西南地区水电站的过度开发,页岩气开发对地下含水层的污染和破坏,在饮用水中添加人工化学物等,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水的利用也是如此,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空气、水、食物是人的生存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目前,在中国它们都存在严重生态问题,这是由于没有从辩证角度来认识水的利用问题。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从“老祖宗”那里去寻找智慧,从已经历史检验的水的生态应用得到启示:如都江堰式水利工程、梯田式水利、大力提倡应用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原生态水(没有污染的泉水、井水、河水等)。
  • 摘要:水的哲学是人们研究水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综合特性,是人们致力于水与人类如何实现持久的、友好的、和谐相处的一门科学.在水务领域,水的哲学研究对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水的哲学研究,首先是要研究水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它的综合特性,其次是研究如何致力于水与人类之间能实现持久的、友好的、和谐的相处。水的哲学研究是迎接城乡水务工作面临挑战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施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在的需要。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华先民世界本源的一元论,西方世界本源的多元论和中华先民的水性论,西方的水的二重性,论述了中华先民和西方的水观、河流观和海洋观。
  • 摘要:本文阐述了饮水安全与水污染现状,论证了饮水的安全与健康之辩证关系,提出完善饮用水管理,在水源地保护的经济模式上,建议遵循“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明确饮用水源上下游地区责任、权利、义务和利益,通过建立多渠道的水源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由水费补偿、共享基金补偿、项目援建补偿建立水源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建议设立省级“水源地保护共享基金”,负责对上游和下游开展经济补偿。“水源地保护共享基金”由省财政厅通过财政预算设立,并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对上、下游进行财力性补偿。同时,在水源地的管理模式上,建议将政府各部门内与水源安全保障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归并整合,在现行体制下,先成立集中式水源监管机构,统一负责水源安全保障,避免职权分散和互相交叉,避免监管缺位和重复劳动,并精简行政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满意度。在未来大部制改革到位后,应将环境监管的相关职能合并,成立统一的环境监管机构。
  • 摘要:人类之所以爱水。首先,水是一门神学,水是一门属天的哲学,水是一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哲学。所以,说水与中国哲学是天人合一的象征之一,也不过分。中国人最好临阵决机,以不变应万变。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模糊、神秘而不可捉摸。追求的是无可无不可的境界。老子、孔子、曹操、李白、孙东坡等人对水可以读出各不同的味道。中国人把吃也提高到一个水与哲学的高度,饮食,饮食,饮在食之先,更况乎民以食为天,水与中国哲学的文化总体上是一门吃喝得快乐的文化,从酒水茶水、墨水等可以看出,水与哲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也是说不完的、最平常的、也是最复杂的东西。
  • 摘要:水有多种生存哲学,如以无形适应有形,以静止适应运动,以曲折适应直流,以合作适应群体,以不争适应竞争,以安静适应独处,以清白适应污浊等.党中央对当前国家干部中不为人若水清清白白的腐败现象高度重视。新一届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加大了反腐力度。实事求是讲,当前中国不够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不仅人较多、面较广、而且根较深,短时间较彻底解决有一定难度,解决好可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研修班座谈会上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自律。要把坚决惩治腐败、遏制蔓延势头作为工作目标,惩是为了治。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领导干部“不想腐”;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使领导干部“不敢腐”。查处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对党组织的伤害远大于其个人付出的代价。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要抓早抓小,对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置、防止小错酿成大错。
  • 摘要:科学技术进步带动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人们只能通过假想推断水在宇宙中存在的可能性,然而在科学技术进步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的今天,科学家们已经揭示了地球外其他星球水的存在,同时也证实了一些星球不可能存在水的原因.宇宙之水的探秘也推动着人类认知生命、认知世界的步伐.本文讲述了月球、水星、彗星、木星卫星木卫二以及地球上水的来源,阐述了为什么其他类地行星和卫星没有水以及关于宇宙之水的最新科学发现,感叹地球长期维持着液态水存在的幸运。
  • 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与水、道家哲学与水、儒家哲学与水、佛教哲学与水、中国古代其他学派及民间辩证法思维与水几方面论述了水孕育与滋养了中国哲学,阐述了治水活动对中国古代哲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和中国古代哲学对水旱灾害成因和治水活动的认识,指出中国哲学充满着“水性”的特点,水与中国哲学呈现着双向交感、互相渗透的关系,形成中国哲学水性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说,主要有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的各种水事实践活动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水与中国哲学的许多特点是相通的。
  • 摘要:"水观"是关于水的运用、治理和欣赏等的哲学观念.古代哲学家论“水”的自然性不胜枚举,古代对水性的文字的概括和描述,既是写水性,也是由水性中阐发人性、政性和社会性等,寓意出深刻的人类思想,将文学与水、与哲学巧妙地融为一起,展示了人类文化的美丽和丰富,深厚和广博。尽管人类的存在离不开水,但水的存在犹如人的社会性一样,所以其中由对水的治理而喻义水的“政性”,更是“司空见惯”。当今,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水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更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本,水资源是生态文明核心因素和重要载体,水是通过水文圈的循环进行持续运动的,以生态系统为本位的河流流域管理理念是水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水有很多的美德,看着水,就能体会出道的奇妙.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因为水是和生命息息相关的。水利养了万物,孕育了所有生命,是一切生物之必须,可是水始终谦卑柔和,从不去争夺什么,老子谈水,其实就是谈道,从水中体会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摘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为了保持心境的安宁,他超然世外,寄情于山水,感受大自然的洁净与辽阔,体味到了人生的真谛.曲折流动、变化万端的水激起了哲人的心灵感应,成为思想家的寄思之物和体悟之物.可以说,老子的生存智慧和哲学思想是与自然水性相通的,甚至直接就是对水性的体悟.老子用宁静的心情观察自然必然性,他从水的物性上体悟出了柔弱与不争的处世之方,体会出了公平与谦下的治国之道,从其形态变化上推测并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水是一种普通的自然之物,滋养着人的生命,老子用它进一步滋养人的精神,真正使自然之水具有了精深的文化内涵,并因此成就了一种博大恢宏的智慧。
  • 摘要:本文提出用三条红线控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总量控制,以供定需,双向调节,维系水资源供需双方的动态平衡,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率先定量确立了三条红线,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国的水环境问题及其工程的有效性和总量控制,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建立具协调功能的新型的国家水资源(水环境)委员会,完善水利法律体系,行政管理方面主要是改变多龙治水的低效局面,实行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
  • 摘要:本文阐述了“水”的二重性及对“水”的两种不同态度,根据中国淡水资源的基本特点,结合不可持续发展的西方工业化道路,提出化解“水危机”应正确评估经济发展现状,明确过剩产能转移方向,树立珍惜水的社会观念,人大制订“水法”(即节约用水、反水污染法)和改变有法不依的现状,上新项目要注明企业用水量及每100m3用水最低产值标准,把季节性洪水留下来,新的产业、楼房设计应有节约、循环用水的内容,政府制订相关奖惩条例。
  • 摘要: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是水带给人体需要的两个不同层面,分阶段实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条件不发达,物质生活不丰富的状态下,水仅仅作为维持身体存活的重要载体,解决人的第一生存需要。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水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提出的更高要求,此时的水不仅仅作为物质形态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它有了更高精神层面的需求,由此水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使命。水的精神层面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水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融会贯通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人们对水的需求也促进了水市场本身的分层,衍生出了不同的水之文化。首先从哲学的角度领悟“水”,就能更明白为人处事之道,这就是水的智慧,其次,水是最平常的,却又是最不普通的。它无色、无味、无形,却给世界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 摘要:本文论述了水与人文美,包括水与人文特征,水与人文文艺,阐述了水与地理美,包括水与自然环境,水与自然生物,水与城区规划,水与水利工程。
  •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水资源状况,分析了北京用水状况,从哲学角度思考了北京水资源问题,提出缓解北京水资源问题应控制北京的人口,进行产业调整,蓄水限用,放水限采,通过政策引导不同用水群体节约用水,同时开辟新的水源。
  • 摘要:水是当今全球乃至全人类最关注的问题,健康不因年龄大小、职位高低而分,人人都关注健康,所以将水与健康联系起来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健康水提出的哲学基础和中外对水认知的比较,关于饮水科学研究提出创新必须破除迷信,创新来自于问题,创新要有良好的心态,创新要有不怕失败敢于冒风险的精神,创新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头,创新要有宽松的环境。
  • 摘要:本文在前人基础上,以明朝战争的水问题为具体对象,尝试对水与战争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战时供水包括河水、雨雪、井泉、载水及应急供水,战时缺水,对战局也也产生一定影响,水攻也是我国古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战法,明代水攻的运用包括决水淹城、逆水灌城、贼水淹城等,水攻在对战争形势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也产生了严重的水灾害问题。军事水问题表面上是水与战争的关系问题,军队供水安全与否以及以水代兵,对战争进程甚至战争结局有着重要影响。但同时,军事水问题也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军中供水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军人的身体健康;以水代兵在对战局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灾害问题,乃至社会问题,进而对区域社会历史进程产生影响。明末的河决开封,直接造成七朝古都开封遭受了毁灭性破坏,并从此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日趋衰落,就是典型的例证。军事行动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水在其中有着重要地位。
  • 摘要:本阐述了大禹治水,实干兴邦的勤廉文化,智者乐水,民为本的公廉文化,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德廉文化,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励廉文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孝廉文化,把水廉文化归纳为勤廉、公廉、德廉、励廉、孝廉五个方面,是对水廉文化的初步探索,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水廉文化深入研究,正确把握,大力弘扬,以便更好地推进中国水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以此引领社会风尚,改进工作作风,为推进加强党风廉政作初步尝试。
  • 摘要:综合古今中外水之哲学,其目的主要有以水论道、以水比德、以水喻政等几个方面。水哲学具有喻象性、条件性和局限性,从演化哲学的视域探讨水哲学以及未来社会哲学,喻象性的水哲学是自然演化时代的思维产物,人类社会正走向智慧演化的新时代,未来哲学不再需要喻象,历史演化的车轮不会因有无喻象而改变。
  • 摘要: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水利事业中孕育成长起来的精神文明优秀成果,水利精神是与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相伴而生的中华水文化的精神内核。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力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水文化的传统精神,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精神。应当通过对中华水文化精髓的研究和发掘,在水利行业中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水文化的优秀精神,在推进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同时,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做出积极的贡献。
  • 摘要:朱氏是朱训先生的简称,朱训先生作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荣誉理事长、著名的地质学家和找矿哲学创始人,他提出的阶梯式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人类的饮水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第一代饮用水-自然水时代(远古-1787年),第二代饮用水-自来水时代(1787年-现在),第三代饮用水—安全水时代(1977年-1999年),第四代饮用水-矿泉水时代(1999年-2013年)和第五代饮用水-健康水时代(2013年开始),健康水的提出是人类饮用水观念的重大改变,一、从饮水安全时代到饮水健康时代,二、人类饮水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且饮水又能提高人体生命质量的作用。三、从饮水量的关系到饮水质量的关系,水质决定体制。
  • 摘要:水哲学是人们在认识水和从事水事活动中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从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和人生观等方面认识水哲学的基本内涵.唯物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古代的唯物论都曾经把水视为物质的象征,正是人类以水作媒体对世界本原进行艰苦探索的光辉历程,才铸就了水文化深厚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是揭示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和不断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历来重视水利建设,也是水与唯物史观内在联系的生动体现,人生观即人生哲理,是一个人对人生的基本观点。人们在对水的开发、管护和观察中常常可以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从而确立对待人生的态度。
  • 摘要:本文列举了湿地围垦、都江堰发展、南水北调三个与哲学有关的案例,三则举例都是在发现了问题,再从哲学思想中寻求答案和解决之道,所谓后知后觉的“马后炮”。当然,即使“后知后觉”至少也启发了学习哲学的自觉,力图运用哲学思维来认识和指导工作。以大自然为背景的水利科学要引进哲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水利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它必然深度涉及人文领域。要深人认识水利问题,尤其是宏观问题,需要借助于哲学。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有责任探讨在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努力中,是否应该增加一道道德的屏障,其中包括保护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道德屏障和维护子孙后代发展的道德屏障,这是涉及人类现在与未来的大问题。其实在发展的痴迷冷静下来,人们会发现,自己对满足基本生活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也应该是有节制和避免挥霍的。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就应当自觉地把关注的目光扩展到对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关心上来。因而,在社会发展中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相互融通将会有更多的期待。
  • 摘要:关于人的不长也不短的一生,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比喻,罗素的“如河论”是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智者乐水体现了水是精神世界的神,相忘于江湖表达了独立自由的理想,水清无鱼揭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待友之道,以水为度体现了社会生活的量化,同样水滴、气态水的故事同样蕴含着人生哲学。
  • 摘要:组织发展(Organization Development)理论(以下简称OD理论)作为独立学科,既是一门学术理论又是一种人类组织活动中的“临床”应用科学。组织发展(OD)不是组织的一种功能,(比如管理)而是组织内的一种思维和做事方法。在揭示有序和无序(order vs.chaos)的规律中,组织发展的研究得到了中国文化“道”的启发,合作中的所有的序一定是动态的,需要更新完善或者改变的。一旦固定,序就不再是序。它另一刃对合作的杀伤力一样可以致命。这一点似乎可以印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导人因其性,治水因其势。如果把合作者潜在的能量比喻为水,那么这个结构可以被看作为一套治水系统,包括渠道和水库。它承担着集水,输水,蓄水以及提升和转换水能量的职能。水有动能与势能,但有能并不等于会做功。跨界合作的个体在自己的领域里都可能是有建树的能让,拥有宝贵的资源财富,但聚集一起并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结果。许许多多的跨界合作的案例说明,复杂关系与任务对领导者的作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跨组织方面的研究,组织发展理论(OD)对OD人有许多个人品质与能力的训练,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很多人还在为了名利相互斗争的社会里,水的品格与思维方式不仅仅只是做人的品德,更是做事的能力。
  •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出治水哲学的本源,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客观活动”,实践是人类“改变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社会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思维的真理标准,除水害兴水利是古今中外治水实践的本质特征,水哲学研究水的本质,水的矛盾和水的运行规律;治水哲学研究治水的本质,治水的矛盾和治水的发展规律。治水哲学与水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治水哲学以水哲学为基础、为前提,又是水哲学的延伸、拓展、丰富和发展。水哲学强调水的自然属性,治水哲学强调治水的实践本质。治水哲学的实质内容,是江河辩证法与治水辩证法,治水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江河的客观运动开始,揭示江河流域自身的辩证发展过程;然后,由客观到主观,由客体到主体,揭示人类治水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通过江河辩证法和治水辩证法,展现世界辩证运动的一般规律。
  • 摘要:WHO(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的四大基石首先是好的心态.要养成良好的心态,首先要像水学习.水是生命之源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水是生命的物质源泉,二是水是生命的精神源泉.人的一生,起伏不定,无数坎坷,如同泥沙,如果你慢慢地沉淀下去,将会永远不见天日。因此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生活多么的艰难,如果你学习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冲破障碍,坚定不移,决不放弃,再大的挫折也能化险为夷;如果你学习水的精神,像水一样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最终一定会走向胜利的彼岸;如果你学习水的精神,将自身价值发挥到极致,你会拥有坎坷但却精彩的人生。水是反映人性的,水性寄于人性之中,与其说水美如人美,不如说人美如水美。
  • 摘要:龙门古镇的文化,正是在亦儒亦道的文化背景下,显现出富有特色的水文化精神,表现在龙文化特征和亲水性文化。
  • 摘要:“水是活的”这个命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水的自然属性和水的社会属性,而二者都是以哲学思维为前提的,都是哲学思维的定向延展。水的生命力的判定,是人自觉认识的结果,只有在人的意志下才能成为一种存在,这和水作为仅仅一种客观存在有所区别。作为一种物质,水自身并没有倾向性,即便赋予了或者说认识到了它的社会属性,那也是人为的结果,其中必然包涵着不同的认识和内容。
  • 摘要:水能孕育生命,也能夺取生命;水能增进健康,也能导致疾病;水是生命之母,人是水的孩子;水质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饮用健康水,生命之源永续供给,生命之体得以健康;饮用污染之水,健康之源逐渐缺失,健康之体从何而谈?长寿村村民寿命平均128岁,那才是人的正常寿命。而那里的人群正是喝的无污染的自然之水,才得以有自然的天年之寿。
  • 摘要:本文介绍了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指出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及其产业化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及其产业化应注意淡化水的食用安全问题,淡化后产生的盐水处理问题,建议设立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及产业化的国家专项资金,依托科研单位成立国家海水淡化技术及其产业化管理中心。
  • 摘要:本文从雨水的收集与利用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采用雨水收集-处理回用-调蓄排放模式,设置屋顶雨水收集系统、水质处理系统、雨水调蓄排放系统。整个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与布置,结合了厂区内的建筑物、绿化带的规划布局和用水点的空间分布,并综合考虑雨水受污染程度及不同雨水利用点对水质的要求,以充分合理开发和利用雨水资源。阐述了只有在净化的基础上,对水进行激活处理,提高水自身的功能,恢复水的正常结构,才能标本兼治,改善水质。论述了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
  • 摘要:王之涣笔下的黄河以静致远,王维笔下的黄河人水和谐,李白笔下的黄河奔腾态肆,诵读盛唐诗歌,穿过时空隧道,能够感受到曾经健康的母亲河在诗意中奔腾悠肆。然而,也许是她在穿越黄土高原时,承载了太多的泥沙重负,原本轻盈的脚步,变得越来越沉重;爽直率真的性格里,也因此而平添了几分怨恕、几分暴躁。特别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母亲河的过度索取,黄河-这条地质学意义上原本相对年轻的河流,似乎正在极不情愿地提前越过她生命的鼎盛期,过早地走向原本还很遥远的衰老……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也就是翻开了历代先贤们治理和改造黄河的历史:从大禹斧劈三门、引黄东去,到东周时期的“疏”“障”并举;从西汉贾让的“治河三策”,到东汉的“王景宽河”;从明代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到近代水利先驱李仪扯先生的“上中下游兼治”等,可以说,让母亲河的脚步在下游也能轻盈起来,始终是历代治黄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 摘要:本文分析了古人的水观和近现代的治水思想,面对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人增、地减、水缺的严重局面,不仅水利部要加快江河湖库水系联通的进程,更要从哲学观上、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作一个转换与提升,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为了扭转现在许多地方用普通水泥修砌沟渠,造成硬质化,减少了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问题,亟需开发推广应用生态混凝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