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4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
2004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

2004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04-11-01

主办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

会议文集:2004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和质粒DNA一般为环型结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以不同的材料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原核生物环型染色体和环型质粒生物学功能的模式体系.近年来,在链霉菌属(Streptomycetes)中发现12kb~1700kb的线型质粒和约8000kb的线型染色体,有的巨大线型质粒上还带有完整的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族.与链霉菌属同属于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的若卡氏菌属(Nocardia)和红球菌属(Rhodococcus)中也发现了线型染色体和线型质粒,并揭示了降解多种工业上有毒化合物的基因常由线型质粒所携带.功能研究表明,链霉菌的线型质粒和线型染色体,尤其是端粒在DNA复制、重组、修复和接合转移等方面确实具有新的机制.所有这些进展,导致近年来在国际上形成一个放线菌线型质粒和线型染色体尤其是端粒结构和功能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本人近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展链霉菌线型质粒的基础研究以及回国后开展放线菌线型复制子新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
  • 摘要:谷氨酸棒杆菌是迄今所发现的含开环降解途径最多的细菌,由于其基因组序列已知,并有多年代谢工程研究基础,因此以谷氨酸棒杆菌作为模型可加速对芳香化合物降解的更深层机理的了解,对于采用代谢工程手段调控芳香化合物降解也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海藻糖的制取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酵母细胞或其它微生物菌体的提取法,另一种是酶转化法.本文只讨论后一种方法.过去,科学界一直认为由于海藻糖分子的糖苷键如此之稳定,致使他们认为在没有外加高能物质如ATP及1,6一磷酸葡萄糖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看来不会有一种酶能够催化相关底物合成海藻糖.然而,意大利的Lama等人于1990和1991年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嗜热菌——硫矿硫化叶菌(Sulfolbus solfatarius)能够直接以淀粉为出发原料,经转化后生成海藻糖<'[4][5]>.意大利小组的工作宣告了酶法制造海藻糖新时代的到来.日本林原研究所<'[6]>的日本麒麟公司<'[7]>先后从嗜酸硫化叶菌(Sulfolbus acidocaldarius)和硫矿硫化叶菌中克隆并表达了麦芽寡糖基海藻糖合成酶(MTSase)和麦牙寡糖基海藻糖海藻糖基水解酶(MTHase).随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小线也先后克隆到了这两个基因<'[8][9]>.日本的林原研究所还在1995-1996年发现了能够以麦芽糖为底物生成海藻糖的海藻糖合成酶.
  • 摘要:改造中草药天然活性成分,变成高活性成分,是我国产值上千亿的中药、创新药物、功能食品和功能化妆品行业的最关键的核心科学技术.近20多年来,国内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攻关改造天然活性物质制备高活性物质,但一直没有突破.直到本课题组发现特异性中药酶,发现新亚类-中药皂苷酶,筛选了几十种系列皂苷酶;如人参、甘草、白头翁、朱砂根、穿山龙等皂苷酶;筛选了芦丁、淫羊藿、黄芩等甙酶,开辟了酶法改变中药天然活性物质,制备高活性组分领域,获得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现这些中草药特异酶不遵守国际酶学上糖苷酶的普遍规律,在一般发酵条件下不产酶,只有极端恶劣环境下才产酶.中药的某种意义上说,中药中的前体天然活性物质,在体外转化成药效物质,制备成为在血液其药效的单一成分或者几种单一成分混合的复合成分,进行配制(中药上的配五)制成药物,可以保证药效,中药与国际药物接轨,使西方科学家和西方国家医药管理部门也接受.因此中草药酶意义很大.
  • 摘要:本文介绍一种调控机理不同于其它表达载体、在诸多方法比其它载体优越,并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表达载体pHsh以及它的衍生载体pHsh-duo.pHsh结构特征是:具有一个人工合成的由大肠杆菌<'32>识别和调控的启动子,以及一个不依赖于大肠杆菌Rho的GAAA终止子;其诱导表达特征是:通过热激诱导外源基因的表达,但受热激诱导的宿主蛋白酶活性很低,表达水平远远高于P<,L>载体,而且目标蛋白的群体表达量(mg/L)一般高于T7载体;除此以外,pHsh-duo的多克隆位点还有以下特征;共有3个SD序列便于多拷贝或多基因同时表达,每个被克隆基因拷贝的上游不需设置酶切位点,每个SD序列与起始密码子之间的碱基数最有利于高效表达.同时,本文还介绍一套使大体积发酵液得到快速升温的技术.
  • 摘要:动物传染病的控制与人类传染病控制可谓"唇亡齿寒,辐车相依",如果不把动物的传染病控制好,人类传染病的控制就难以成功.为此,当前全社会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科学研究与有效控制和消灭的问题.本人仅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谈几点想法与大家商榷.
  • 摘要:1995年前后,在北方养殖牛群中进行牛免疫缺陷病毒(Bov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BIV)流行病学调查时,从一头进口牛后代中分离到一株BIV并伴随一株反转录病毒3026(3026为牛的编号).这株病毒在胎牛肺细胞中可引起典型的泡沫样病变,形成合胞体.经PCR和Southern杂交及部分基因的克隆测序证实,3026病毒是一株牛泡沫病毒(Bovine foamy virus,BFV),将之定名为牛泡沫病毒3026(Bovine foamy virus3026,BFV3026).通过对其原病毒DNA的克隆与序列发现:与GenBank中先前收录的唯一一条BFV序列相比,BFV3026存在一定差异,是一株新发现的牛泡沫病毒.其中所引起编码氨基酸的差异主要集中在Pol的RT及Env蛋白中,具体表现为在RT编码区相应位置碱性氨基酸被取代,而在Env编码区则是酸性氨基酸被取代,并导致两蛋白前体二级结构发生改变.
  • 摘要:极端嗜酸热古菌—硫化叶菌是研究古菌遗传机制及其热适应性的模式生物.本实验室从硫化叶菌中分离纯化了两种主要的小分子核酸结合蛋白(Ssh7和Ssh10b),发现Ssh7具有固定DNA负超螺旋的能力,提出了关于该菌染色体热稳定性的分子基础的假说;另外,发现硫化叶菌中的主要DNA聚合酶在生理温度下切割单链和双链DNA的效率相近,而Ssh7能够抑制该聚合酶的外切活性、增强其引物延伸活性,同时不影响其校对能力,据此提出,在极端嗜热古菌中,染色体蛋白对于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热适应性可能有着重要影响.对古菌中高度保守的Sac10b蛋白家族成员Sac10b的生理结合靶位进行了研究,首次明确提出该蛋白在细胞内与RNA结合,从而否定了关于Sac10b家族蛋白为DNA结合蛋白的认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Sac10b在细胞内与rRNA、mRNA等都能结合,因此可能与极端嗜热古菌细胞内RNA结构与功能的热稳定性有关.
  • 摘要:海洋微生物包括海洋细菌、海洋真菌和海洋放线菌,其种类约为陆生微生物的20倍以上.海洋微生物其特殊的生存环境(高盐、高压、低温、低光照和寡营养),从而可合成一些结构新颖的抗生素,这是陆地微生物所不具备的.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新抗生素,实际上是由陆生资源发掘向整个自然界的延伸.开发海洋微生物资源的意义是重大的,表现在几个方面:①海洋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为新药发现提供了多样的物种基础,它的开发将使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②新抗生素由于结构与作用机制可能有别于陆生来源的抗生素,将极大地克服目前的抗药性,同时为新药的合成提供新的"母核";③微生物易于培养、发酵,可无限再生而无需过度开采野生资源.
  • 摘要:.AAPB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是2001年才受到广泛的关注.AAPB分布于全球海洋的真光层,它的生态功能的确认,意味着我们必须对业已建立在产氧光合作用基础上的海洋碳和能量循环重新认识.AAPB代表了迄今尚未被完全认知的,对海洋碳循环影响至关重要的微生物类群.">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海洋初级生产力由浮游植物(藻类)通过产氧的光合作用机制来实现.而实际上,海洋中还存在着某些细菌所拥有的不产氧光合作用途径,包括厌氧不产氧光合作用和好氧不产氧光合作用.前者在整个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相对较小.后者则拥有广阔的空间,这种光合机制的承担者为"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Aerobic Anoxy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AAPB).AAPB有着独特的生理生态特征,如,专性好氧;营光合作用而生长却不全依赖于光;细菌叶绿素a(Bchl a)含量比厌氧光合细菌低的多,而含有丰富多样的类胡萝卜素;有的种甚至具有自然界中惟一的含有Zn的BChl a.BChl a和浮游植物叶绿素(Chl a)比率在大洋海域高达10﹪,占总微生物量的11﹪<'[5]>.AAPB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是2001年才受到广泛的关注.AAPB分布于全球海洋的真光层,它的生态功能的确认,意味着我们必须对业已建立在产氧光合作用基础上的海洋碳和能量循环重新认识.AAPB代表了迄今尚未被完全认知的,对海洋碳循环影响至关重要的微生物类群.
  • 摘要:本文的研究集中在蓝细菌细胞分化的早期信号与调控网络方面,通过研究异型胞发育过程中这些基因的表达,以便找到那些细胞发育过程中表达受调控的因子,为生理及遗传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同时利用芯片技术,也可以测定在某些突变体中,哪些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从而使我们能够了解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 摘要:大量资料表明,脓毒症(sepsis)及多器官损害系严重烧伤、创伤、休克、大手术等危重病人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之一,其致病因素复杂、病情进展迅速、临床救治困难、伤员预后险恶,是引起危重症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早期液体复苏、新颖抗生素治疗、代谢支持及重要器官支持性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是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成为进一步提高烧、创伤危重症救治成功率的一大障碍,是现代烧、创伤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脓毒症及MODS发病机理及其防治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开展其研究无疑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业已明确,严重损伤和感染性因素可以诱发初期的炎症反应,但由于机体产生的多种炎症介质所形成的瀑布效应,可使炎症反应扩大甚至失去控制,最终导致以细胞自身性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诸多研究证实,细菌、内毒素、病毒及寄生虫感染等在机体的脓毒性反应中均可起触发剂作用,其中革兰阴性(G<'->)菌及其内毒素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与机制已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革兰阳性(G<'+>)菌及其外毒素的致病意义认识不足.本文拟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工作,重点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及其外毒素与烧伤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 摘要:重金属污染是城市污泥农用的最大障碍,必须加以适当处理降低重金属含量,以避免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类健康.同化学酸化法相比,微生物浸沥法具有成本低,条件温和,去除率高等优点,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已有多种微生物浸沥工艺被研究或成功开发,根据能源物质及起作用的微生物种类,可分为"硫法"和"铁法"两类.在污泥生物浸沥工艺过程中,金属元素的浸出涉及直接与间接两种机制,而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则受环境温度,起始pH,通气状况和营养物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以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为主要浸沥微生物的铁工艺中,重金属的去除率还受到多种有机质的影响;而以元素硫为底物的硫工艺中,50~60﹪的硫不能被氧化而残留在污泥中,极易造成污泥与土壤酸化等二次污染.此外脱毒污泥的后处理,浸沥液重金属元素的回收或安全处理等相关配套技术尚有待探索,而筛选适应污泥环境的特异性菌株,建立高效稳定的生物浸沥工艺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