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阅江学刊》 >论中国古代芦苇资源的自然分布、社会利用和文化反映

论中国古代芦苇资源的自然分布、社会利用和文化反映

             

摘要

芦苇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和丰盛的草本资源,唐以前我国北方的生态状况良好,芦苇资源较为丰富.宋以来北方环境恶化,芦苇分布也相对萎缩和减少.唐以前人们对南方的芦苇资源关注不多,中唐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中心的南移,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的芦洲苇区受到重视.我国人民利用芦苇至少有7 000多年的历史,芦苇编席绞绳、用作建筑材料的历史最久,新石器遗址即发现芦席、芦泥土块,民间编席、盖屋一直延续至今.芦苇的燃料价值最为重要,先秦时即设官专事积贮,明清时森林资源匮乏,芦柴资源就日见重要.芦苇的食用、药用始见于汉,此后长用不衰.宋元以来,沿江滨海芦洲苇地开始征税,官民之间竞谋其利,构成了经济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突出体现了芦苇资源的历史价值.芦苇广泛的自然分布和普遍的经济应用,也激发人们广泛的兴趣,相应的文学艺术作品极为丰富.芦苇风景以规模浩渺、江湖生境称胜,备受人们的喜爱.人们通过芦苇意象感受时序的变迁,抒发江湖飘泊的情怀,寄托江湖逍遥的志趣,从而赋予了丰富的人文意义.综合自然资源、历史作用和文化意义诸方面的因素而言,芦苇在我国草本植物资源中极其重要,地位仅次于竹,而超越于其他植物之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