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青年与社会》 >论犯罪人的再社会化问题--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视角

论犯罪人的再社会化问题--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视角

         

摘要

一、影片中再社会化的情节分析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两个犯罪人再社会化的情节:其一是老布的自杀。老布入狱时,只见过一辆汽车;但出狱后,街道上到处车水马龙,他感到极不适应,以至于最终留下“老布到此一游”的遗书而悬梁自杀。特别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当得知自己被假释时老布的反常表现,他为了达到继续留在狱中的目的,劫持狱友。这个情节值得我们深思;其二是瑞德,他是安迪最好的朋友之一,曾两次申请假释。第一次,瑞德真诚悔过,却被拒绝,然而第二次,因受安迪遭遇的影响,回答官员提问时,虽冷言相讽,但却被意外允许。这种反差及其原因,也足够令人思考。而且,瑞德出狱后,他终于可以体会到老布当时的矛盾心情,即便在工作时,连去厕所也习惯性的向负责人员报告。最后,他在安迪的指引之下,选择违背假释规定,在美国与加拿大的交界处的小镇,与安迪会合,从而一起享受他们在肖申克监狱所憧憬的自由生活。

著录项

  • 来源
    《青年与社会》 |2014年第17期|69-7071|共2页
  • 作者

    郭小玲;

  •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