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税收与企业》 >从文化、伦理看会计信息失真

从文化、伦理看会计信息失真

         

摘要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会计信息的质量——尤以真实性为最,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会计信息失真已渐成为社会性的顽疾。一、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对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着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所失去的是经济业务的“真”实面目,即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经济业务。造成这种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源于会计理论和会计法规等方面。可称为“制度性失真”,属会计人员的不可控范围,其责任不在会计人员。这种失真一般可以通过外部规范解决。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种界定,即认为是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的丧失。上述前一种造成失真的原因中,有些由于会计方法(如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如权责发生制确认标准)在客观上也造成会计信息的传递失真,但其并未违背真实性原则。本文所要着重探讨的是因会计人员主观上违背会计行业有关法规制度“真帐假做”或“假帐真做”甚至是“假帐假做”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这种“故意失真”是由于会计人员出于一己私欲,或是遵从领导授意,通过“造假”来达到侵吞会计主体利益的目的。本文拟从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经济伦理的角度来剖析会计人员的主观上故意失真的根源。二、从国人的文化背景看会计信息失真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经济史。在封建社会中,由于自然经济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