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文化艺术研究》 >调腔目连戏中的“送夜头”

调腔目连戏中的“送夜头”

         

摘要

……迎神时候的无常,可和演剧上的有些不同了.他只有动作,没有言语,跟定了一个捧着一盘饭菜的小丑角色走,他要去吃,他却不给他…… ——摘自鲁迅《无常》 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形象,便是目连戏中的“送夜头佬”. “目连戏”最初源于天竺(今印度),一个名叫竺昙摩罗刹的古印度和尚(后人称他竺法兰),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应邀用白马驮佛经、佛像来到洛阳.第二年,汉明帝为他建白马寺,与迦叶摩腾(另一印度高僧)一同讲经译经,其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西晋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敦煌郡高僧竺法护先后在敦煌、长安、洛阳把佛经翻译成中国文字.至唐代(约公元618年~710年),就有人把《目连救母》的故事写成变文(变文类同小说一类的文体),全名为《大目连乾冥间救母变文》.其中只有目连及其父母、牛首阿傍(牛头鬼)等人物.如今,调腔目连戏中马面、无常、送夜头佬等人物,都是明、清时期调腔艺人所创造的,取材于民间民俗活动.可见,目连戏是佛教文化、儒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融合而成,沾有香火味、书卷气、草根香,内涵相当丰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著录项

  • 来源
    《文化艺术研究》 |2013年第z1期|114-116|共3页
  • 作者

    陈旭东;

  • 作者单位

    浙江新昌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