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证券期货》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摘要

资产证券化,是将不流动的金融资产转化成流动的资本市场证券(Austin and Zissu,2000)。Fabozzi(1998)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融资方式,将具有可预见现金流的资产组合成资产池,出卖给专门设立的第三方,第三方再以这个资产池为信用基础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来融资。从定义上来说,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可以产生稳定收入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设计、信用增级等技术手段转换为可在资本市场上流通的证券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交易制度,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低、流动性强等诸多优点。资产证券化在国外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从1992年三亚地产证券化开始,1996年珠海高速公路项目首次成功运用资产证券化,到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对宁波分行账面价值26亿元的不良资产进行了证券化,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取得大的进展。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制度需求动因和制度供给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变迁路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