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科学养鱼》 >浅析鲤鱼暴发性死亡的原因

浅析鲤鱼暴发性死亡的原因

         

摘要

鲤鱼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其食物偏于动物,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易管理等优点。然而近几年精养的鲤鱼发病频繁,且发病率逐年增多,尤其近两年鲤鱼的发病呈暴发性死亡。笔者从今年的5月份先后去过河南开封、中牟、洛阳、商丘,河北的唐山、唐海、丰南,山东的泰安、济南、肥城,天津的宝坻、宁河及黄河两岸的银川、陕西、山西等地,在以上各地精养鲤鱼区域内均有鲤鱼暴发性死亡先例。其中河南的开封、洛阳和河北的唐山、唐海发病较重,有部分鱼塘从发病到死亡仅需2~3天,死亡率高达80%以上,给广大渔民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截至目前,在全国精养鲤鱼区域将该病统称为“鲤急性鳃坏死”。关于该病,有不少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观点各不相同。有人说是“疱疹病毒”,甚至还有人说是“鲤春病毒”引起的此病。笔者认为他们的观点值得商榷。笔者通过对各地鲤鱼急性鳃坏死的诊治及在实验室对该病病原的检测,现总结出诱发鲤鱼暴发性疾病的原因有以下四点:1.高密度、高产量、高效益带来的弊端近几年由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水产养殖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密度增大了,产量提高了,养殖周期缩短了,收入效益提高了,然而饲料价格上涨了,鱼病增多了,这些并不是一位渔民或一个企业所能够改变的,而是新时代、新环境、新技术带来的弊端。这种模式必导致鱼类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肉质变味,不耐运输等不良症状。显而易见,养殖模式的改变是诱发此病的原因之一。2.病原体的感染与传播’有关鲤鱼暴发性死亡的原因之二,笔者认为与病原体有直接关系。从2011年河南开封发生此病至今,笔者们曾对感染的病鱼进行了细菌培养、分离、染色等技术分析,其结果并未发现任何病毒。而得出感染鲤鱼急性鳃坏死的病原为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而病原并非单一细菌,特别在严重死亡的池塘,从病鱼的鳃部可发现有鱼害黏球菌、点状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且常见细菌绝大部分为水平传播,传播力强,尤其在鱼类免疫力较低的情况下,更使病原极易感染。就今年7月,天津宝坻八门城一渔户,

著录项

  • 来源
    《科学养鱼》 |2013年第11期|61-62|共2页
  • 作者

    屈新家;

  • 作者单位

    山西临猗黄河鱼病研究所 04410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