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近30年我国谷子生产时空变化与区域优势研究

近30年我国谷子生产时空变化与区域优势研究

         

摘要

[目的]谷子营养丰富、生育期短、抗旱耐瘠,谷子种植对优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我国谷子生产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优势,以期为优化谷子布局和促进谷子生产发展提供建议与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5-2015年谷子各省、县域生产统计数据,采用产量贡献率、重心迁移、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了我国谷子生产时空变化规律.[结果]30年间全国谷子播种面积由3.318×106hm2减少至7.88×105hm2后回升至8.39×105 hm2,单产由1 801.2 kg·hm-2提高至2 342.9 kg·hm-2,总产量变化中面积贡献率为80.3%,单产贡献率为18.4%,且单产贡献率逐渐增加.全国谷子生产重心年际间变化较小,优势产区稳定在东北地区中西部、黄淮海平原中北部和北部中低高原区东南部,具体集中在内蒙东部、东北三省与内蒙接壤的县域、河北大部、河南西北部、山东中部、山西大部、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及宁夏中部.30年间黄淮海平原区、东北地区与西北部分县域单产增加但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使该区域表现为单产优势与面积劣势,2000年后北部中低高原区的吉林通榆、内蒙敖汉旗与山西部分县域的播种面积回升.播种面积较大而单产劣势的县域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和山西中北部部分县域.[结论]30年来全国谷子播种面积先减后增,生产集中程度不断增大,优势产区趋于稳定,单产逐步提升.黄淮海地区被夏玉米替代的夏谷较难恢复,东北地区中西部、北方农牧交错区及太行山沿线区谷子生产具有恢复潜力.谷子育种、栽培技术与生产加工机械的进步,对谷子生产提质增效与实现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1883-1894|共12页
  •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93;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100097;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93;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谷子; 县域; ArcGIS; 时空变化; 贡献率; 重心迁移; 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