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自然科学》 >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摘要

采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一日4次的FNL资料和中国气象局自动站与CMORPH融合降水资料,采用非地转湿Q矢量和z-螺旋度等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暴雨产生之前,大气层结不稳定,高层辐散抽吸作用强大,低层辐合,对流上升运动发展剧烈,不稳定能量大量释放,是暴雨天气产生的有利条件。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对未来12 h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对流层中低层湿Q辐合区对应降雨落区,暴雨中心与辐合中心基本重合。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强弱可直接影响上升运动的剧烈程度,湿Q辐合越强,降雨强度越强,所持续时间较长,湿Q矢量是诊断分析降雨落区的重要工具。z-螺旋度强度越大,降水强度越大。在有利的高空槽脊形势和低涡剧烈发展下,主要降水区一般位于z-螺旋度正值中心偏东地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