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宜宾学院学报》 >'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的理论意义

'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的理论意义

         

摘要

佛学由于自身带有否定性的特点,一开始就有回避稳定,消除差别的理论取向.随着佛学初期的此岸与彼岸外在世界的二元对立逐渐内化为内心的迷悟时,垢净二元矛盾在"心"的形式下获得了某种统一.而当说明人成佛的可能,树立人成佛的信心时,则必然强调众心皆有佛性的必然和一阐提皆可成佛的实然,推导出本心澄明自足与佛性相同的本心论.但将自心与佛心等同时,为了解决垢染与佛性的关系问题,又引入了大乘空宗"双方泯灭"的方法.而这正是"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命题转变的内在的原因之一,受此命题的影响而产生的对"空"的追求,反映在修持上,突出不可执着的特点,得出一切都是因传施教的法门.本文拟从此角度进行一定的说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