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 >新生儿败血症608例病原学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608例病原学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及病原学特点,为指导临床医师早期准确诊治新生儿败血症提供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败血症患儿608例的临床资料及病原学特点.实验分组按胎龄分为胎龄<32周、32≤胎龄<37周和胎龄≥37周3组;按起病时间分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按感染来源分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菌种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 败血症患儿608例共培养出菌种13种,菌株412株,其中G+菌257株(62.38%),G-菌125株(30.34%),真菌30株(7.28%).G+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共209株(50.72%),占G+菌的81.3%;G-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共53株(12.86%),占G-菌的42.40%,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共36株(8.74%),占G-菌的28.80%;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23株,占真菌的76.67%.2007 ~2010年共培养出菌株155株,2011 ~2014年共培养出菌株257株,其中CONS、大肠埃希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2周组检出病原菌60株,G+菌、G-菌及真菌分别为15株(25%)、23株(38.33%)、22株(36.67%);32周≤胎龄<37周组检出病原菌77株,G+菌、G-菌及真菌分别为32株(41.56%)、39株(50.65%)、6株(7.79%);胎龄≥37周组检出病原菌275株,G+菌、G-菌及真菌分别为210株(76.36%)、63株(22.91%)、2株(0.73%);不同胎龄组各菌种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败血症326例,检出病原菌201株,G+菌、G-菌及真菌分别为136株(67.66%)、58株(28.86%)、7株(3.49%);晚发型败血症282例,检出病原菌211株,G+菌、G-菌及真菌分别为121株(57.35%)、67株(31.75%)、23株(10.90%);不同类型败血症G+菌及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感染505例,检出病原菌341株,G+菌、G-菌及真菌分别为244株(71.55%)、95株(27.86%)、2株(0.58%);院内感染103例,检出病原菌71株,G+菌、G-菌及真菌分别为13株(18.31%)、30株(27.80%)、28株(39.44%);社区、院内感染G+菌、G-菌、真菌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操作相关败血症47例,检出病原菌47株,G+菌、G-菌及真菌分别为8株(17.0%)、17株(36.2%)、22株(46.8%).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以CONS为主,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社区感染以G+菌为主,院内感染以G-菌及真菌为主;胎龄越小,侵袭性操作越多,真菌血症比例越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