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西部学刊》 >“压力”“动力”“阻力”--抗战时期英士大学新建原因初探

“压力”“动力”“阻力”--抗战时期英士大学新建原因初探

         

摘要

全面抗战以后,为通过教育资源大转移的方式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内迁至“大后方”,由此,原高校所在省区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抽空”的“压力”。以浙江省为例,4所高校3所迁走,部分大学生无法随迁、中等教育发展催生的升学需求,以及收容和救济了大量来自战区的失学学生,进一步加大高校资源匮乏的“压力”,创办一所新大学有着多方“动力”,于是浙江省于1938年提出建立浙江战时大学。但国民政府教育部以“校名不妥”为由拒之。后来以与蒋介石和教育部长陈立夫渊源极深的国民党元老陈英士的名字定为校名,最终英士大学得以诞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