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分离、培养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的方法 ,从而为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提供更广阔的选择,以利于MSC在小鼠模型中的研究。【方法】体外分离、纯化BALB/C小鼠ADSC,进行细胞形态、表面标志、成脂及成骨分化潜能鉴定、克隆形成能力、生长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通过淋巴细胞增殖抑制试验研究其免疫调节特性:用终浓度为20μg/mL的ConA作用于T淋巴细胞(1×105个),以不同数量的ADSC分别与活化T淋巴细胞作用,根据ADSC数量不同实验分为A组(ConA+T细胞)、B组(ADSC 1×103/孔+ConA+T细胞)、C组(ADSC 1×104/孔+ConA+T细胞)、D组(ADSC 2×104/孔+ConA+T细胞),同时E组(单纯T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F组(ADSC 1×103/孔)、G组(ADSC 1×104/孔)、H组(ADSC 2×104/孔)作为参照组。用CCK-8法检测作用前后T细胞功能。【结果】ADSC镜下形态呈贴壁、梭型,且随着代数的增加,细胞逐渐增大;第3代ADSC高表达CD29和CD44,中表达Sca-1,低表达或不表达CD34、CD45、CD11b;第3代ADSC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第3代ADSC有很强的集落形成能力;第3代ADSC倍增时间为(22±3)h,第5代ADSC倍增时间为(24±3)h,第8代ADSC倍增时间为(30±3)h,第5代后的ADSC增殖速度随着代数的增加逐渐减慢;ADSC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B、C、D组的抑制率分别为20.78%、47.94%、60.70%,抑制能力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相似。【结论】通过贴壁培养可以从小鼠脂肪中分离培养出高纯度ADSC,该方法效率高,培养出的ADSC具有BMSC的一般特性,且与BMSC相比更易纯化,具有更快的增殖速度,有望作为小鼠MSC的有效来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