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宋词中的“感士不遇”主题

论宋词中的“感士不遇”主题

         

摘要

由于宋代完善了科考制度 ,广开才路 ,士人的政治出路较之前朝要好得多 ,总起来看 ,文人士大夫“感士不遇”的情绪并不怎么强烈 ,传统的“感士不遇”主题在宋代 (特别是北宋 )文学中并无突出的表现。又由于词一向被看作是花间尊前聊佐清欢的工具 ,因此在整个北宋时期 ,表现“感士不遇”情绪的词作不多。宋室南渡后 ,在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中 ,文人士大夫 (特别是抗战志士 )“感士不遇”的情绪暴涨 ,并进一步转化为潜气回转、沉郁顿挫的“英雄失路”的悲慨。词也由佐欢的工具变成了“陶写之具”和服务于抗战恢复的武器 ,承载了厚重的“感士不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