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从《楞伽经》印心到《金刚经》印心

从《楞伽经》印心到《金刚经》印心

     

摘要

佛教徒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而判断佛教徒是否成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佛陀的心印,二是佛陀的法印。佛因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且觉行圆满,故其心可为判准;佛法乃佛心的显现,与佛心不别,故亦可作为判准。释迦佛应世时,由于佛教徒对佛陀的绝对信仰,只要得佛心或佛法印可,则弟子的境界无可争议。释迦佛圆寂后,这个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从心印方面说,自然不能说凡亲近过佛陀的佛弟子都得到了佛陀心印;从法印方面说,释迦佛圆寂后传出的非阿含经典能不能作为法印一度都是问题,更不用说以之印可修行者的境界了。由是,非阿含经典提出"依法不依人"的判断标准,将心印置于法印统摄下。龙树等大师进一步揭示阿含经典与非阿含经典的一致性,彻底解决了依从非阿含经典修学者的法印问题。禅宗强调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似乎独重心印,其实并未忽视法印的作用,仍然是心印与法印并重。禅宗以经典印心,原因有五:其一,每有邪师混进佛法中来坏乱佛法,以经典印心可以遏制邪师乱法;其二,既然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佛经自然也可以印心;其三,禅师在堪能传佛心印前有一段修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依法印心;其四,禅师传佛心印,如不依佛经印心,难以取信学人、息世讥嫌;其五,初心学者未见道前,欲求进修,乃至欲择明师,都必须依佛经印心。当然,因缘不同,禅宗借以印心的经典会有变化,从中土初祖菩提达摩以《楞伽经》印心到五祖、特别是六祖以后以《金刚经》印心就是例证。今天的佛教界与隋唐时期的佛教界不同,多数人不是精通教理,而是不通教理,因此大多不宜继续依《金刚经》印心,而宜依广明教理的《楞伽经》印心,否则修行者难免得少为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