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逆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潜在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逆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潜在作用机制

         

摘要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四逆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平台检索中药“柴胡”“白芍”“甘草”和“枳实”中的活性成分,采用Drugbank数据库收集活性物质成分作用靶点,Genecards、DisGeNET、TTD数据库收集肠易激综合征的疾病靶点。将疾病靶点和物质成分靶点取交集获得交集靶点,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得到四逆散治疗IBS的交集靶点PPI网络。以degree数值>75位节点,构建四逆散治疗IBS的核心靶点PPI网络,并分析获得四逆散治疗IBS的关键潜在治疗靶点。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平台进行核心靶点的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Swiss DOCK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四逆散共有140种活性化合物,对应269个疾病靶点。IBS疾病靶点有1774个,两者取交集获得251个交集靶点。“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显示白花前胡丁素、槲皮素、谷甾醇、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是四逆散治疗IBS的主要物质成分。四逆散治疗IBS的核心靶点PPI网络显示AKT1、MAPK1、MMP2、EGF、TP53、CASP3、EGFR、MMP9、TNF、IL6是四逆散治疗IBS的关键潜在治疗靶点。KEGG富集分析显示四逆散治疗IBS的信号通路主要涉及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紧密连接、炎症性肠病、催产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山柰酚与AKT1、槲皮素与AKT1、槲皮素与MAPK1、谷甾醇与CASP3的结合能均小于−5 kJ/mol,表明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性能。结论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通过抗感染、调节肠道运动等途径多成分、多靶点发挥抗IBS作用,为后续实验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