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新感觉派”的消失与小说创作的局限——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例

中国“新感觉派”的消失与小说创作的局限——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例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异军突起的流派——“新感觉派”,该流派把繁华的都市上海通过具有现代感的语言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又很快消失在中国文坛上。这条文学之路的折断,有时代社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原因。他们成功之处是对语言、形式的革新,但对文学形式的执着成为他们创作的局限。我们可以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主要讨论对象,从其电影语言在小说创作中的生硬转变、肉体的色情化描写、对人性挖掘能力的贫乏这三个角度来探讨中国“新感觉派”的局限与消失的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