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临床眼科杂志 》 >两种矫正方式对调节滞后量和调节灵敏度的对比研究

两种矫正方式对调节滞后量和调节灵敏度的对比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在佩戴角膜塑形镜与佩戴框架眼镜后各自调节滞后量和调节灵敏度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60例来我院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60例门诊就诊并给予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屈光矫正前后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和等效球镜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随访时间依次为1个月、6个月、1年.结果 (1)调节滞后量:实验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1.05 ±0.28、0.92±0.16、0.62±0.13、0.6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1.03±0.27、1.03±0.19、0.82±0.11、1.08±0.16.两组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调节灵敏度:实验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9.33±2.65、10.82±2.06、10.90±2.48、11.05±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9.56±2.32、10.76±1.88、10.85±2.08、9.02±1.97.两组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个月、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1年:实验组等效球镜度增加了(0.38±0.35)DS,对照组增加了(0.84±0.56)D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实验组戴镜后对调节滞后量的改善较明显,并使其逐渐趋于正常化;对照组对调节滞后量改善较慢,不能使其达到正常值,且近视度数增长后调节滞后量会变大.(2)实验组对调节灵敏度的改善更快,对照组较慢,在近视度数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两组的调节灵敏度相似,近视度数增长后调节灵敏度下降.(3)角膜塑形镜对中低度近视的矫正有效,它较框架眼镜能更有效地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增长速度,是目前控制近视的一种有效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