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医药信息》 >脑络通颗粒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合并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

脑络通颗粒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合并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脑络通颗粒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合并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60例血管性认知障碍合并失眠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口服尼莫地平,每次30mg,每日3次;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脑络通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12周.在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D)、Blessed行为量表(Blessed)、老年性痴呆评定量表(ADAS-cog)及睡眠质量表(PSQI)进行疗效评价,并评价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等理化指标变化情况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测定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ADL积分、Blessd积分、ADAS-cog积分均显著改善(t≥5.99,P均<0.05),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t≥8.77,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PSQI积分无变化(t=0.65,P>0.05),观察组PSQI积分显著下降(t=5.64,P<0.05),且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 =5.09,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无显著性变化(t≤0.82,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4.81,P均<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无显著性变化(t≤1.14,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显著改善(t≥5.37,P均<0.05),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t≥4.96,P均<0.05).治疗后两组MCA、ACA、PCA、VA均显著改善(t≥3.40,P均<0.05),但治疗后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均>0.05).两组治疗期间心、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脑络通颗粒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合并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脑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