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群文天地》 >言与象的互在及其意义--论韩少功《暗示》中的具象写作

言与象的互在及其意义--论韩少功《暗示》中的具象写作

         

摘要

八十年代中期之后,韩少功告别了知青写作,转而进入寻根写作,语言哲学就一直是他写作关注的重要对象,当韩少功写完《马桥词典》说了“人只能生活在语言之中”之后,他就开始心存自疑,认为,在语言之外,有言词未曾抵达的地方,而在这样的言语之外的生活以及其存在形式便是韩少功在《暗示》这个文本里面叙说的内容了。 一、具象作为探寻语言未曾抵达的地方的工具的合理性 没有一种表达方式是万能的,语言自身也具备其局限性。这一点,早在公元三百多年前,庄子就意识到了。“可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所不能论,意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言不尽意”,“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没有否定语言具有表意的功能,但是语言也有言说不到的地方,甚至有的东西被语言言说之后,就不成其本身了。中国古老的《易经》就是卦象之学。“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进一步说明了意和象的作用。

著录项

  • 来源
    《群文天地》 |2013年第7期|165-165|共1页
  • 作者

    徐聪;

  •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