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研究进展与临床评价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研究进展与临床评价

             

摘要

cqvip: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与年龄密切相关,患病率伴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是当前55岁以上老年人致盲的重要原因[1],因而被称为年龄相关性视网膜黄斑病变(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其为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视细胞外节盘膜吞噬消化能力下降,使未被完全消化的盘膜残余小体潴留于基底部细胞原浆中,并向细胞外排出,沉积于Bruch膜,形成玻璃膜疣。由于黄斑区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殊性,此种改变更为明显。玻璃膜疣也见于正常视力的老年人,但由此继发种种病理改变后,则导致黄斑部发生变性;或者引起Bruch膜断裂,脉络膜毛细血管通过破裂的 Bruch 膜进入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下及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由于新生血管壁的结构异常,导致血管的渗漏和出血,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AMD大多发生于45岁以上人群,基于对AMD发病机制的认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CNV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轴心作用。 AMD确切的病因尚不明晰,可能与遗传基因、环境[2]、血管硬化、氧化损伤、慢性光损伤、炎症、营养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因素有关[3]。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