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发育与生殖生物学报:英文版 》 >蛋白质合成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影响的研究

蛋白质合成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影响的研究

             

摘要

卵绠细胞成熟过程中伴随着多种蛋白质的合成与磷酸化,蛋白质的合成对卵细胞的成熟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较系统地阐述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的不同阶段蛋白质合成对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放线菌酮是肽链延的抑制因子。将生发泡(GV)期的卵母细胞分别于T6成熟培养液中培养0、4、6、9小时后,转至含有10μg/ml放线菌酮的T6成熟培养液继续培养12-15小时。固定、染色、观察卵母细胞。结果如Table1。0小时实验组:抑制处理4小时,其生发泡破裂(GVBD)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表明:卵母细胞GVBD所需蛋白质(如:成熟促进因子MPF等)是在卵巢的卵泡卵母细胞生长过程中完成的。4、6小时实验组:第一极体的释放被完全抑制,卵母细胞不能达到MII期,染色质处于凝集状态(Fig.3&4)。表明:GVBD-MII期间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对卵母细胞MII期中期纺缍体的形成与维持具有重要作用。9小时实验组:可能由于卵母细胞发育速度存在个体间的差异。没有进入MII期的便停滞于MII期以前。进入MII期的则能排出第一极体。因此,第一极体的翻译总体上呈不完全抑制状态,其翻译率低于对照组。但是,后者虽然经过恢复培养至15小时,可能由于微管蛋白的合成被抑制,不呈现MII期具有的中期纺锤体,其染色质去凝集,形成一个核(Fig.1)。与之相比较:对照组卵母细胞停滞于MII期,有明显的中期纺垂体(Fig.2)。取成熟昆明白雄鼠精子,获能培养2小时后,以1×10^6个/ml的密度、分别与对照组里达到成熟MII期的卵母细胞和9小时实验组中能排出第一级体的卵母细胞共孵育,进行体外受精。对后者核和极体的形成作进一步的观察。前者能形成雌雄双原核,后者只有一个核(Table1)。表明:9小时实验组卵母细胞不能使精子去致密、难以形成正常的雄原核。亦说明:雄原核生长因子(MPGF)的合成可能发生在MII期前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