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因材施教

             

摘要

文章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对因材施教的古老教学原则予以反思,指出在古代社会因材施教存在逻辑缺陷。在现代教育体系下,每一名教师因材施教实际既无可能,也必定无效。正是学生旺盛的好奇心、生命力以及自我持续一生的学习和追求,为其赋予了最终意义。教师对学生之材的判断局限于教师的经验和想象力,刻板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成为我们所要培养的人,这样的人不是创新的人。去除框架而不去判断学生之材,学生不同的、生机勃勃的生长目标才会出现。因材施教蕴含着潜台词——学生和教师并不平等,教师是先行的觉悟者、知识和真理的掌握者,真理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超越因材施教则认识到学生在逐渐发展,教师即使年纪较大、经验丰富,但教师也在发展中,教师并不完全掌握真理。学生是教师,教师也是学生,师生完全平等。超越因材施教朝向学生变化的、超越想象力的未来,教师努力给予学生足够挑战。因材施教意味着规训,超越因材施教呈现出宽容,包括对学生不同于教师观点和研究方向的宽容、对失败的宽容,对学生不同于教师和家长发展目标的宽容。因材施教需要判断学生之材,然后决定施教的内容和方法。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学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教什么不再那么重要,学生选择学习什么更加重要,因为选择基于学生现在的内在动因,可能生发出超越想象力的意义,因而教师持续支持学生偏离常规的自我学习。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学意味着教师需要培养出完全超越自己的学生、具备并将创造力发展出来的学生,这是新的教学成功观念。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为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做准备、为学生必然将逐步变化做准备,而非将学生当作固定人才因材施教。国家教育系统也需要支持和鼓励学生在人生不同阶段、在不同教育系统间、在不同学校间逐步选择、变化和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