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史记》校辨四家谈

《史记》校辨四家谈

         

摘要

标点二十四史,是新中国古籍整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就。顾颉刚先生主持的《史记》点校,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吸取了钱大昕、王念孙、梁玉绳、張文虎等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融进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对全书加以分段标点,改正了《史记》正文和三家注中存在的一些文字讹误,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由于《史记》的版本、史料都异常复杂,研究成果更是指不胜屈,加之点校本成书较为仓促,所以在校勘、标点等方面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我们深深感到,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集思广益。这里发表的一组文章,就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在校点《史记》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考,希望能对《史记》点校有所裨益。一、关于版本校勘版本校勘是张文虎校勘《史记》用力最多、成效最著的部分。然而千虑一失,实属难免,有些地方仍待商榷。如:《秦始皇本纪》:"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二十八年",景祐本、蔡梦弼本、耿秉本、段子成本、黄善夫、殿本、本皆作"二十六年"。金陵本改"六"作"八",实误。《史》文云"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前二十八年泰山刻石辞云"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述出游之背景,明刻石之缘起,文例正同。又如,《赵世家》"公孙支书而藏之"彭寅翁本、殿本有《索隐》曰:"藏一作籍。籍,录也。谓当时即记录书之于籍也。"据《史记会注考证订补》,耿、庆、凌、游诸本亦有此条《索隐》。疑此是《索隐》逸文。二、关于《史记》与《汉书》比勘《汉书》记武帝太初以前事,多袭《史记》,而《史》《汉》两书注释亦多可互证。如:《萧相国世家》:"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穷处",《汉书·萧何曹参传》作"穷辟处",《史记》作"穷处",文义晦涩,或有脱漏。又,《汲郑列传》:"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弘大体",《汉书·汲黯传》作"引大体",是也。《尔雅·释诂》:"引,陈也。"邢昺《疏》:"引者,伸陈也。"《袁盎鼌错列传》:"袁盎常引大体忼慨。"《酷吏列传》:"然郅都伉直,引是非,争天下大体。"《后汉书·何敞传》:"敞论议高,常引大体,多所匡正。"又,《卢植传》:"植深达政宜,务存清静,弘大体而已。"三、关于三家注标点与校勘《史记》三家注征引文献极其丰富,案核相关文献,经常直接影响到注文的校勘和标点。从前核对三家注引文极为困难,而今则大为便利(虽然要穷尽式地复核所有资料很难做到,但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如:《天官书》"日蚀三十六"《正义》:"谓隐公三年二月乙巳。""乙巳",当作"己巳"。隐公三年《春秋经》:"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陆德明《经典释文》:"己巳,上音纪,下音祀。"《汉书·楚元王传》颜《注》亦作"己巳"。又如,《晋世家》:"九合诸侯。"《集解》:"服虔曰:九合:一会于戚,二会城棣救陈,三会于鄢。""鄢",当作"鄬",字之误也。襄公七年《经》:"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杜《注》:"鄬,郑地。"《传》曰:"楚子囊围陈,会于鄬以救之。"再如:《郑世家》:"于是郑伐滑。"《索隐》:"僖二十四年《左传》郑公子士泄、堵俞弥帅师伐滑。""公子士"为一人,"泄堵俞弥"为一人,此文当点作"郑公子士、泄堵俞弥帅师伐滑"。僖公二十年《左传》:"夏,郑公子士、泄堵寇帅师入滑。"杜预《注》:"公子士,郑文公子。泄堵寇,郑大夫。"宣公三年《传》:"(郑文公)又娶于江,生公子士。"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