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上海医学》 >皮肤温度用于评估超声引导下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可行性

皮肤温度用于评估超声引导下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可行性

         

摘要

目的研究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后皮肤温度变化及其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择期行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儿30例,喉罩全身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用0.33%罗哌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入手术室后(T_0)、全身麻醉后(T_1),以及神经阻滞后0min(T_2)、5min(T_3)、10min(T_4)、15min(T_5)、20min(T_6)各时间点,测定患侧和健侧第一掌骨外侧的皮肤温度。在T_0、T_1、T_4、T_6、切皮(T_7)、手术结束(T_8)和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T_9)各时间点,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术后4、6、8、12、16h采用小儿疼痛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计算用皮肤温度变化评估阻滞效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阳性和阴性似然比。阻滞后15min时双手皮肤温度差≥1℃为皮肤温度变化阳性,术后4h疼痛VAS评分0.05);臂丛神经阻滞后,患侧第一掌骨外侧的皮肤温度明显升高,T_3至T_6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健侧(P值均0.05)。患儿术后12和16h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4h(P值均<0.05)。用皮肤温度变化评估阻滞效果的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67%,阳性预测值为92%,阴性预测值为80%,阳性似然比为2.9,阴性似然比为0.06。结论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后5min阻滞侧第一掌骨外侧皮肤温度即升高,约15min达最大值。这种皮肤温度升高可作为评估小儿神经阻滞效果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患儿术中和术后的镇痛管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