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核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核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8例后循环缺血住院病人,回顾性分析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颈椎、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椎-基底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资料。结果颈椎MRI:69/(40/58)有不同程度的脊椎退变,颈椎曲度变直;31/(18/58)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主要集中在脊椎5~脊椎8(C5~8)。椎-基底动脉MRA:82/(48/58)双侧椎动脉不对称,粗细不均;24/(14/58)一侧椎动脉起始段(V1)不同程度狭窄,其中2例闭死;3/(2/58)椎动脉第二段(V2)迂曲;17/(10/58)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狭窄或分支减少。颅脑MRI:脑干、小脑、枕叶共发现梗死灶52个,其中38/为新鲜梗死灶,其余为陈旧性梗死(包括腔隙性梗死);新鲜梗死灶中腔隙性梗死灶60/(12/20),责任病灶75/(9/12),均位于脑桥、延髓、小脑,40/(8/12)新鲜病灶为无关病灶。结论核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诊断、诊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