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创作与评论 》 >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小说中的流浪主题

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小说中的流浪主题

摘要

流浪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西方,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因杀父娶母而刺瞎双目流浪终生。荷马的《奥德修斯》、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菲尔丁的《汤姆琼斯》等作品通过描写流浪者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彰显出人类的智慧与勇气。相比之下,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的国度,人们养成了安土重迁的习性。文学中的流浪者形象总是有其特定的身份特征。与其他阶层相比,知识分子与流浪之间似乎存在着天然的不解之缘。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中曾指出古代游走的“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型,“游士”“养士”的称谓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漂浮性。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两种文化中上下求索,他们“不仅疏离了国家,而且也游离了社会,成为无所依附的自由漂泊者”。①流浪,作为人类在漂泊中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与知识分子的“自由飘浮”的根性具有内在的精神相契性。因此,有关知识分子流浪的主题也备受现代作家的青睐。鲁迅的《过客》《在酒楼上》、郁达夫的《沉沦》、田汉的《苏州夜话》《南归》《古潭的声音》、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曹禺的《北京人》……均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流浪的心路历程。

著录项

  •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2014年第22期|39-44|共6页
  • 作者

    孙谦;

  •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