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汉语言文学研究》 >重估“文学生死问题”--以米勒、金惠敏和童庆炳的相关讨论为例

重估“文学生死问题”--以米勒、金惠敏和童庆炳的相关讨论为例

         

摘要

世纪之交,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引起了一场有关“文学生死问题”的大讨论,其中童庆炳和金惠敏等学者的观点颇有代表性。童庆炳坚信:“只要人类和人类的情感不会消失,作为人类情感表现形式的文学就不会消失。”金惠敏认为:“执着于文学或美学,本就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只要人类仍然存在,仍然在使用语言,我们就会用语言表达或创造美的语言文学。”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就像20世纪初面向劳工大众的白话新文学兴起而造成传统的古典文学走向衰亡一样,随着网络时代的悄然兴起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印刷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学也必将走向衰亡。当然,文字文本形式的“文学衰亡”或许只是在超文本日益成为文化主流的背景下其生存状态的改变,而作为审美精神的文学性是否也会随着网络超文本的出现而走向消亡?这个问题或许要留给明天的文学史家来解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