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头皮针在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

头皮针在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

     

摘要

@@ 腰椎穿刺是儿科脑脊液检查、鞘内注射常用的诊断治疗方法.近年来,本人试用头皮针代替腰穿针行腰椎穿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rn临床资料:在我科1996年1月至1998年5月住院患儿42例中:病毒性脑炎20例,化脓性脑炎2例,结核性脑膜炎11例,颅内肿瘤2例,白血病4例,病因未明3例.男25例,女17例,共穿刺65例次;年龄为9个月至12岁:9~12个月2例(2例次), ~3岁6例(9例次), ~7岁18例(28例次), ~10岁11例(17例次), ~12岁5例(9例次).另外, 鞘内给药防治结核性脑膜炎脑膜粘连及防治中枢白血病共9例(26例次).rn方法:对清醒不合作患儿术前予鲁米那肌注或安定静脉推注镇静.患儿取侧卧位,屈髋屈膝,以腰椎3~4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洞巾.视年龄及皮下脂肪情况,选择7~9号硅胶管头皮针,左手固定穿刺点,右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使针头垂直于脊背平面刺入,进入皮下后缓慢推进,当针头达蛛网膜下腔时即见脊液顺硅胶管流出.进针深度为1.5~2.9cm,当颅内压过高脊液流出过快时,可将硅胶管远端返折捏紧,即可阻断脊液流出,再慢慢松手从而控制脊液的滴速.如需要鞘内给药,可将装上药物的注射器接上头皮针硅胶管,然后缓慢注入.rn结果:本组病例腰穿共65例次,穿刺一次性成功56例次,失败9例次.失败原因为:6次因小儿躁动、体位改变、穿刺针未达蛛网膜下腔,改变进针方向后均获成功;3次为穿刺损伤,脑脊液呈血性,3~4天后重复穿刺亦获成功.鞘内给药26例次,过程均顺利.rn讨论:腰椎穿刺是儿科常用的诊疗技术.传统的方法是使用腰穿针穿刺,由于针管相对较粗,穿刺部位需行局部麻醉.另外,观察穿刺针是否进入蛛网膜下腔,除了凭经验外,尚须拔出针芯,看脊液是否滴出,操作步骤较繁琐.而且在鞘内注射时,要求药物一定要注入椎管内不能外渗,注药要缓慢.但注射器接上腰穿针,如小儿稍活动,针头易移位,常造成给药的失败.即使改用普通注射针头腰穿,虽可免用局麻,但对颅高压患儿,脊液可喷射而出,可能诱发脑疝而造成腰穿意外,且鞘内注射也有针头不易固定之虞.用头皮针进行腰椎穿刺,与上法比较,能起到扬长避短作用,优点为:①操作简便,手术安全:由于头皮针细长,快速进针痛觉轻微,手术时可免去普鲁卡因皮试及局麻程序;头皮针进入椎管内时,脊液即自然滴出,易于观察;当患儿颅内压过高时,可通过硅胶管的控制调节脑脊液的滴速以防止腰穿意外.②鞘内注射成功率高:由于连接头皮针及注射器的硅胶管长而软,对牵拉及小儿活动有一定缓冲作用,使进入椎管内的针头相对固定,从而提高成功率.③由于头皮针细小,针头锋利,进针时如一般肌肉注射,刺激小;针头穿过硬脊膜时对其造成的创伤也小,拔针后脊液的外渗少,术后发生头痛少,从而使患儿减轻痛苦及减少腰穿并发症.rn本组穿刺失败原因与小儿体位改变、穿刺损伤有关,而与应用头皮针穿刺并非直接相关.rn由此可见,用头皮针代替腰穿针腰椎穿刺是儿科值得推广的临床诊疗方法.但由于头皮针长度、硬度有限,使年长儿及肥胖儿的应用仍受到限制.故建议有关生产部门可对腰穿针进行改良制作.本组病例未行椎管测压,因而对使用该法与传统腰穿法进行脑脊液压力测定,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误差尚未进行比较.有关经验有待于进一步临床实践.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年第5期|314|共1页
  • 作者

    孙淑如;

  • 作者单位

    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儿科(515031;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R245.93;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