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骨科杂志》 >后路多种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寰枢椎不稳

后路多种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寰枢椎不稳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多种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个体化治疗寰枢椎不稳的适应证、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联合应用多种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7例,女12例;年龄15~57岁,平均(40±13)岁。1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及颈椎活动受限,5例(26%)颈痛是唯一症状;另14例(74%)伴有脊髓压迫症状和体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和反射亢进。19例中8例(42%)寰齿间距>3 mm,为3~10mm,平均(6.4±3.0)mm。11例(58%)寰椎爆裂骨折侧块分离距离7~9mm,平均(7.7±0.9)mm。采用颈椎CT评估双侧枢椎椎动脉上方侧弓的高度,其中4例(21%)单侧<4 mm。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或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等多种后路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行寰枢椎融合术。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颈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14例有颈脊髓损伤症状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评价患者术后改善情况。通过X线及CT评价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3±4.2)个月。术后所有患者枕颈部疼痛均明显改善,VAS评分术前平均为(4.5±1.54)分,术后3个月为(1.2±0.97)分,末次随访为(0.63±0.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2.2±1.9)分,术后3个月为(14.5±1.8)分,末次随访为(16.1±1.2)分,JOA改善率平均为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CT检查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新发寰枢椎不稳。结论术前对寰枢椎的解剖情况及损伤类型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根据各种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指征及术者技术特点,选择个体化的多种后路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寰枢椎不稳安全且有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