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眼底病杂志》 >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伴黄斑水肿患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前后黄斑区血流密度观察

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伴黄斑水肿患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前后黄斑区血流密度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1型Mac-Tel)伴黄斑水肿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1型Mac-Tel伴黄斑水肿患者14例1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6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平均年龄(35.3±9.3)岁。所有患者均行BCVA、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并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患眼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3个月,停止治疗后2个月时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治疗前后黄斑区血流密度、CMT比较行配对t检验;血流密度与CMT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治疗前,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69±0.07,平均CMT为(468.43±26.59)μm. SCP、DCP平均血流密度分别为(50.99±1.19)%、(43.79±1.44)%,FD-300为(50.73±1.16)%。治疗后1周,1、3个月和停止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logMAR BCVA、CMT、DCP血流密度、FD-3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MAR BCVA:t=6.77、13.30、16.99、9.51,P=0.00、0.01、0.00、0.01;CMT:t=6.99、15.88、26.10、6.50,P=0.00、0.01、0.01、0.00;DCP血流密度:t=6.75、8.61、15.12、7.63 ,P=0.00、0.01、0.01、0.00 ;FD-300:t=11.86、13.08、14.36、4.41,P=0.00、0.01、0.01、0.03 )。治疗前SCP血流密度与停止治疗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19 );其余各治疗后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0、6.84、6.27 ,P=0.00、0.01、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D-300与CMT呈显著正相关(r2=0.54 ,P=0.04 )。结论 1型Mac-Tel伴黄斑水肿患眼SCP血流密度无明显变化,DCP血流密度降低,FD-300增加;抗VEGF药物治疗后,DCP血流密度增加,FD-300降低;FD-300与CMT呈显著正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