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眼底病杂志》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对手术预后的影响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对手术预后的影响

         

摘要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形态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眼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iERM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5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并将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OCT水平径向扫描图像上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距其1mm处的视网膜厚度,根据两者比值对iERM的黄斑中心凹形态进行定量分级。0级:凹陷型;1级:平坦型;2级:隆起型。53只眼中,1级(1级组)28只眼,2级(2级组)25只眼。1、2级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40±0.26、0.60±0.27;平均CMT分别为(433.52±133.05)、(571.70±85.40)μm。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5、-4.512,P<0.05)。手术后1、3个月重复行BCVA及OCT检查。对比观察患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logMAR BCVA及CMT变化情况。分析手术前黄斑中心凹形态与手术早期预后的关系。结果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为0级15只眼,1级21只眼,2级17只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8,P<0.05)。1级组患眼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为0、1、2级各有12、10、6只眼;2级组患眼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为0、1、2级各有3、11、11只眼。1、2级组患眼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66,P<0.05)。手术后1、3个月,1(t=-3.226、-5.439)、2级(t=-4.137、-5.919)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级组患眼手术后1、3个月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1、-2.291,P<0.05)。手术后1、3个月,1(t=-2.674、-4.090)、2级(t=-9.663、-9.865)组患眼平均CMT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级组患眼手术后1、3个月平均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5、-3.003,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3个月患眼logMAR BCVA变化量与手术前logMAR BCVA(r=-0.758)、手术前CMT(r=-0.359)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iERM患眼黄斑中心凹形态为平坦型者手术早期预后优于隆起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