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基于肝络病理论探讨中药干预低γ-GT型婴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疗效特点及预后不良因素

基于肝络病理论探讨中药干预低γ-GT型婴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疗效特点及预后不良因素

         

摘要

目的:旨在通过基于肝络病理论中药干预低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疗效对比,明确中药干预疗效特点,并筛选预后不良风险因素,为判断低γ-GT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中医治疗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住院部以及门诊就诊低γ-GT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72例,根据中西医诊断标准,设定纳入及排除标准。根据治疗4周后疗效,将患儿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不佳组。分别记录患儿人口生物学指标、血清学资料、中医证候等,收集资料后进行整理分析,并分别比较两组差异,从中、西医角度探讨低γ-GT型婴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预后不佳的风险因素。结果:治疗不佳组患儿较治疗有效组治疗前TBil、DBil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il:P=0.020,DBil:P=0.009);γ-GT水平较低(P=0.000),两组患儿的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组中,以湿热滞络证为主,其次是肝络郁滞证;治疗不佳组中,肝络瘀阻证为主,经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组中医证候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中医各证型间治疗前TBil、DBil、ALT、Alb及TBA存在统计学差异,经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得出,湿热滞络证与肝络瘀阻证多个血清学指标均存在差异(TBil:P=0.002,DBil:P=0.002,ALT:P=0.021,Alb:P=0.011,ALP:P=0.037),湿热滞络证与肝络郁滞证的治疗前TBA存在差异(P=0.018)。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TBil、DBil及γ-GT水平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治疗效果相关。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γ-GT水平为预后不佳危险因素(P=0.001)。根据ROC曲线分析,治疗前γ-GT水平可以较好的预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预后(AUC=0.797),其最佳临界点为58 U/L。结论:应用肝络病理论可以改善部分低γ-GT型胆汁淤积患儿的症状,尤其当患儿辨证属湿热滞络证时,积极治疗可能预后较好。但如果患儿γ-GT水平<58 U/L,临床以肝络郁滞、肝络瘀阻、络虚不荣证者,提示预后更加不良,需进一步密切监测,应向家长告知病情,尽早行进一步检查及干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