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地球物理学报 >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深部控制因素研究:基于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深部控制因素研究:基于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摘要

松辽盆地北部存在中低温地热场,地热场呈现中间高、四周环状降低的特征.松辽盆地内部形成高地热场的主要因素,一是深部热源供给;二是浅部热能储集.通过深部结构特征研究可揭示热源及热储的分布及相互联系,对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的深部控制因素,本文基于古龙镇至依安县的246 km长大地电磁剖面,对71个宽频测点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Robust估计以及相位张量分解等处理手段,在精细分析维性特征及电性主轴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了剖面40 km深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发现:电阻率模型具有"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以水热性温泉富集的林甸地区为界,剖面南北两侧电性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南侧呈现"低阻-高阻-低阻"的三元电性结构,北侧呈现"低阻"的一元电性结构,这两种结构与地温场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林甸以南的三元电性结构区对应高地热异常,以北的一元电性结构区热异常下降明显;林甸地区位于这两种端元的分界区,地表温泉丰富,且发育有基底断裂,为水热型地热发育的"热点"地区;林甸南北两侧深部存在两个高导体C1、C2,这与普遍认识的松辽盆地存在软流圈隆起有关,说明盆地下方具有统一的热源,部分熔融热物质作为深部热源向上传递热量,不同之处在于林甸以南地区,中地壳存在巨厚高阻特征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R1,为地热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林甸以北地区深部缺少聚集热量的结晶基底,导致地热异常迅速降低.

著录项

  • 来源
    《地球物理学报》|2021年第11期|4060-4074|共15页
  •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春 130026;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春 130026;

    自然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长春 130026;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春 130026;

    自然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长春 130026;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 北京 100037;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春 130026;

    自然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长春 130026;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春 130026;

    自然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长春 130026;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春 130026;

    自然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长春 130026;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地震学;地球物理勘探;
  •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地热场; 松辽盆地北部;

  • 入库时间 2022-08-20 10:53:17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