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地球物理学报 >基于GPS观测研究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震后地壳形变特征及其机制

基于GPS观测研究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震后地壳形变特征及其机制

     

摘要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甘孜-玉树地震带,在震后7~10夭内,我们快速建立了由15个GPS测站组成的跨地震破裂带观测剖面,包括1个连续站,3个半连续站和11个流动站,对所有站进行了240多天的观测,获取了该次地震的震后形变时空特征.采用欧拉矢量和位错模型解算了背景速度场,并从GPS观测的形变场中扣除该分量.采用分层黏弹性位错模型计算余震引起的地表形变,结果表明余震对部分测站的位移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采用对数模型拟合位移时间序列,表明特征衰减时间为6.7±1.2天.利用最速下降法反演震后余滑时空分布,反演结果表明震后断层活动以左旋滑动为主,断层南盘具有少量的抬升.在空间分布上,余滑主要位于同震破裂区的两侧,西北侧的余滑几乎达到地表,而东南区的余滑基本在同震破裂区的下方,余滑最大的区域位于结古镇东南下方10~20 km的深度范围.随着震后离逝时间的增加,2个余滑区在空间上保持不变,余滑区的面积逐渐扩大.余滑的矩释放为(1.5~5.1)×1018Nm,相当于1个Mw6.1~6.4地震释放的能量.分层岩石圈黏弹性模型计算的地壳孔隙弹性反弹形变与地表观测值相差较大,不能解释观测到的震后变形.采用麦克斯维尔流变体模型计算下地壳和上地幔松弛引起的地表形变,显示出其对地表形变的贡献较小.GPS观测得到的震后形变所具有的快速衰减特征,以及余滑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GPS地表形变,表明2010年玉树Ms7.1地震后早期阶段的地壳形变主要是由余滑机制决定的.

著录项

  • 来源
    《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第12期|4570-4583|共14页
  •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

    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四川雅安625000;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s, Far Eastern Branch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Vladivostok 690091, Russia;

    Far Eastern Federal University, Vladivostok 690068, Russia;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地震学;
  • 关键词

    玉树7.1级地震; 震后形变; 构造活动; 余震活动; 震后余滑;

  • 入库时间 2023-07-25 10:47:14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