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肿瘤临床 》 >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鳞癌免疫治疗现状分析

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鳞癌免疫治疗现状分析

             

摘要

目的:免疫治疗被批准用于晚期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二线治疗,但临床研究由于其严格的入排标准不能完全反映真实世界的情况.本研究旨在分析局部晚期和转移性ESCC免疫治疗现状,并探索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北京大学肿瘤肿瘤医院接受免疫治疗的局部晚期及转移性ESCC患者,分析临床病理资料、治疗情况、疗效、不良反应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结果:本研究纳入33例ESCC患者,其中1例合并强制性脊柱炎.患者均接受程序性细胞死亡抑制剂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信迪利单抗(17/33,52%).25例(76%)接受免疫联合治疗,包括联合化疗或抗血管靶向治疗.接受一线、二线和三线及以上治疗的ESCC患者分别为19例(58%)、10例(30%)和4例(12%).1~2级和3~4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4%(21/33)和27%(9/33).11例(33%)发生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包括:皮疹5例,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免疫性肝炎2例,免疫性肠炎2例,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2例,免疫性肺炎1例.4例irAEs影响免疫治疗使用,其中3例采用类固醇激素治疗.总体客观缓解率为36%(12/33).中位PFS为9.17个月(95%CI:8.23~10.11).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白细胞计数(P=0.010)、免疫治疗线数(P=0.004)、免疫治疗疗效(P=0.049)是PFS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免疫治疗在晚期ESCC的临床实践中,药物选择和治疗模式更加多样,但是依然产生良好的疗效.早期应用免疫治疗有效患者可以获得更长的PFS,而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为不良预后因素,未来需扩大人群进一步验证.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肿瘤临床 》 |2021年第6期|283-290|共8页
  •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日间化疗病区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日间化疗病区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日间化疗病区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日间化疗病区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日间化疗病区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日间化疗病区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100142;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食管鳞癌; 免疫治疗; 疗效; 预后;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