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语文课内外 》 >着眼小说多样风格,基于人性提升理解能力——关于统编教材小说教学的几点思考

着眼小说多样风格,基于人性提升理解能力——关于统编教材小说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

本文基于教材的单元导引和学习提示,探讨了高中小说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切入点,如关注小说的多样风格,细化艺术手法,关注小说的“反常”和心理呈现的不同方式,统合小说教学。基于人性分析小说,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说风格;学方式;心理呈现;艺术手法;“反常”;人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的小说教学也在发 小说教学到底应该重点教什么呢?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真生着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特别是这几年对于文学类文 正提升理解能呢? 本的考察呈现出了一种淡化文体的趋势,越来越让一线 这又要回到学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小说能给学生的教师在小说教学上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 带来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小说带给学生的绝式。 不是小说四要素的分析,不是这些常规套路的分析能传统小说教学,教师们更多地着眼于小说的四要素 力,而应是一幅多样的图景,一个阔大多彩的世界。小(情节、环境、人物、主题),这样的教学策略给了学 说带给学生的应该是作家讲述各自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生有效的抓手。但是反观这几年高考卷小说的考察思 个体体验,不同的人间真实。小说运用语言文字甚至可路,如果再采用这种传统的四要素教学法,很容易使学 以说是语言游戏来编织一个有趣多样的虚拟世界。通过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形成理解障碍。因为,对于四要 这个世界让学生窥探到复杂深邃而真实的人性。在小说素的分析往往无法抓住小说的不同特质,容易抓小失 中获得乐趣,发现世界,思考存在,理解人性。 大。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纵览统编教材为什么呢?从本质上来说,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其多 选取的小说文本,我们会发现教材编者对于小说多样性样性,在于其完全不同的叙述策略和叙述风格。采用同 的尊重,体现了明显的对小说风格的区分和关注以及在一化的手段去进行剖析,往往事半功倍。那么,高中的 教学目标里的强调(参看下表)。 单元目标 选录篇目 作者 体裁 课后学习提示关键词 青春的价 青春美和人性美、细节描写、 百合花 茹志鹃 中国现当代小说 必修上 值、小说 战争年代崇高情操 册 叙事和抒哦,香雪 铁凝 中国现当代小说 心理变化和情感波澜、纯真和质朴 情的特点 人物形象、为人生、语言简练深邃、 祝福 鲁迅 中国现当代小说 勾勒式白描、 林教头风雪山 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 虚构的人 施耐庵 古代白话文小说 神庙 自然环境的作用 物形象、性格特征及成因、社会批判意义、 必修下 社会批判变形记 卡夫卡 西方现代小说 讲故事的艺术、 册 性、不同幽默讽刺的风格 的风格类风格和特色、幻想与现实交融、 型 促织 蒲松林 文言小说 叙事状物 装在套子里的契诃夫 西方现代小说 社会现实深层的批判 人 选择性 多样社会 现实主义长篇小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成长、性格鲜明、社会批判、叙述角度 必修上 生活和人 说 115 2022年第 24期 教 材 教 法 册 类文化、 列夫托尔斯 现实主义长篇小复活 心灵的激烈矛盾、细节、人性理想 小说多样 泰 说 化风格、 英雄形象及象征、凝练的语言、内心独白、 老人与海 海明威 西方现代小说 小说艺术 内在张力 特点 奇特的人物和故事、叙述的风格、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西方现代小说 真实与幻想 了解斗争 荷花淀 孙犁 中国现当代小说 细节塑造人物 选择性历史,树 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 中国现当代小说 乡土气息、“土味” 必修中立文化自册 党费 王坚 中国现当代小说 故事扣人心弦 信 民族心理 漫画的夸张、典型人物、阿 Q精神、人性弱和时代精 阿 Q正传 鲁迅 中国现当代小说 点、 选择性 神、百年 启蒙思想、叙述语言、独创性 必修下 社会生活田园牧歌情调、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善良美册 和情感变边城 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小说 好的人性、 动、个性淳朴的风土人情 化解读 (表 1) 从上表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选文涵盖各个时期,纵 通向小说风格的道路有很多,但最直接的应该是小跨中西,故事背景、内容各不相同。在单元目标和课后 说中使用的艺术手法了。如何增加学生对于小说风格的学习提示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有“风格”(在单元目标和 不同体验,最便捷的方式便是让学生抓住一篇小说的最学习提示中分别出现了 2 次)、“人性”(学习提示中出 突出的艺术手法。在传统的小说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现 4 次)、“人生”(学习提示中 1 次)、“社会”(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